第38章 富蘭克林自傳(2)(1 / 3)

《富蘭克林自傳》也是一本獨一無二的美國聖書。當富蘭克林式的生活變得合情合理,而且能夠實事求是地加以描述之後,《獨立宣言》就容易理解了,看起來也不那麼革命性十足了。在英國,新聞撰稿人丹尼爾·笛福出身卑微,但日後也像富蘭克林一樣,成了一名天才作家。當富蘭克林呱呱墜地時,笛福已生活在遭囚禁的危險之中,他既要與內閣大臣們合作,又要受叛逆罪名的威脅,他的一生在不明不白中終結。但在美國,社會對富蘭克林所能做好的事情給予重視。他工作辛苦,作品優美,推動改進,調解不和,他促動實施大眾需要的且對他們有利的公益事業。他在自己的自傳中記錄下這些成就、作用及一些堪可效法的行為方式,旨在告訴我們,在一個新的革命的大鑄模裏,一代傑出的偉人是如何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創造生活的。

與那些大學學究們為取悅批評家而用華麗辭藻堆砌的作品相比,《富蘭克林自傳》有其獨到之處。在英國書評界紛亂繁雜的文字戰鬥中,富蘭克林既無陣地又無名氣。盡管富蘭克林不時被介紹給一些主導著文學界的社團並為他們所認可,但他們的爭論影響不了他的寫作。他的生活發展不靠他們的認可,亦不依賴於文字交易中所獲得的“勝利”。1806年,一位批評家厭惡當時的流行之風,點評了富蘭克林的過人之處:“如果他受過大學教育,他將會滿足於詮釋詩的音節……如果波士頓人才薈萃,他將永遠不敢走出印刷所,或至少會被批評家們的冷嘲熱諷趕回印刷機旁……因無人去讚譽他早期作品中的美,他自然就指望以精確明晰、清楚生動的敘述來打動人心了。我們不去評價他的獨特之處,隻就作為道德倫理和普通文學作品的寫作者而言,富蘭克林博士的功績也是難以確切估量的。他早期經曆的境況,他盡力尋找合適的文字表達,來加深人們對波士頓及費城的商販、工匠們的克勤克儉、謙虛謹慎的重要性的認識,把他們的聰明才智、可憐的奢望引導到掌握有用的知識及獲取值得尊敬的自立上來。畢竟,適合大多數人的生存環境的道德倫理才是最有價值的。”

一個世紀後,伍德羅·威爾遜也著重強調了富蘭克林土生土長的性格及其作品:“他富有英國北美殖民地的鄉土風俗特征。若在英國,他或許像其叔父托馬斯一樣,成為另一個‘有才能’的文書。但很難成為一名胸懷全國、見識卓異的重要人物,很難成為本國啟蒙思想的主導者,並引導其從容進步。他一生的經曆說明了一個國家已經或正在創造一切。他的自傳是身著事務裝束的文字,是腰係工作服的文學,它正致力於一項艱苦的工作,此項工作能使這一國家的每個人都自由地成長發展,並向人們示以便利、速度和效用”。無論富蘭克林多麼因循守舊地忠於艾狄生、蒲柏這一派,不管他的說教意圖是如何的普通平常,他所度過的一生以及他所敘述的親身經曆已破壞了舊的習慣,激發了新的思想觀念。對這個並非靜止不動而是發展變化的世界而言,富蘭克林的一生及其自傳實在是意義深遠,它們與一個“正蓬勃發展的民族的生活狀況與方式的詳情細節是相通相連的”。

《富蘭克林自傳》非常成功地揭示了人的品質。富蘭克林的父親與兄長詹姆斯的形象生動真切,躍然紙上;與凱默爭吵的再現恰似巴爾紮克、馬克·吐溫的絕妙描寫;對教友會教友們反對戰爭的敘述,是對這些誠實的人們的明智處理;對人物和場景的描寫如《創世記》、《無路曆程》一樣繪聲繪色;像莎士比亞、沃爾特·司各特一樣得心應手——這些,人們在富蘭克林的自傳中均可領略到。

他自己的性格特征也同樣清晰可見。菲利浦·布魯克斯寫道:“讀過《富蘭克林自傳》的人一直認為,他把自己交代得清楚明白,自成一體。”西奧多·帕克也從中發現了大量的材料來勾勒富蘭克林的特征,如在論及他的道德成長過程時說:“學走路時,跌跌絆絆許多次;長成一個高大的青年時,又走得過快過急,於是就猛跌了一跤”。在其非凡的實踐中,“他能把物鑄造成機器,把人組織成團體。”英國曆史學家萊克基寫道:“富蘭克林屬於傑出非凡人物中的一位,這類人能給生活增添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對於生活中的成功因素,極少數作家能留下如此眾多的深刻觀察和對培育心智的最佳方法的獨到見解。”同時,萊克基還讚揚了富蘭克林的文風:“《富蘭克林自傳》自始至終簡樸凝練,寓意豐富,啟迪性強,極具說服力。通篇幾乎無晦澀難解或多餘累贅之句,亦無模棱兩可的名詞術語。”在所有的對富蘭克林的讚美之詞中,沒有能與這段文字相提並論的了。富蘭克林在其自傳中詳細說明了他是如何效仿英國優秀作家的,清楚地交代了他十分重視父親的忠告,如何同朋友們練習使用準確優美的英語語言。他在《賓州報》上概括了優美作品的關鍵幾點:“從已知轉向未知,行文應規規矩矩。明白清楚,不應有絲毫的雜亂。所選用的詞彙應是語言中最具表達力的,應符合大多數人都能理解之約定。能用一個詞來表達的事物,就不用兩個詞,即不用或慎用同義詞,文章總體上應短小精悍,所用詞彙應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賞心。簡單地說,行文應流暢、清楚、簡約,否則就令人不悅了。”赫爾曼·麥爾維爾認為,“隻有馬基亞弗裏的《霍布斯》中有寥寥幾句表意清楚的原文殊品才能超過富氏的大作”。另一位批評家寫道,若與富蘭克林相比,“朱尼厄斯狂熱但卻混亂的推理,約翰生粗獷的傑作,柏克的極富思想內涵的誇誇其談,都顯得孱弱無力,且不能恰到好處。”(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