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明清街上,看不夠的古老建築,品不盡的特色小吃,聽不完的傳說故事。估計不用喝黃酒,你也會醉得忘了回家的路。
雙林寺
雙林寺在平遙古城西南七公裏處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曆經曆代重修,現在保存下來的殿堂大多是明清時候的建築。
整個寺廟坐北朝南,座落在一個3米高的土台上。南北長123.7米,東西寬120米,占地麵積為14000多平方米,建築總麵積3711平方米。寺內西為廟院,東為經房、禪院、僧舍。前後三進院落,大小殿堂十座。天王殿、釋迦殿、大雄寶殿、佛母殿位於寺院中軸線上。前院兩廂有羅漢、地藏、關公、土地殿陪襯。中院寬展,千佛殿、菩薩殿東西相對。後院有娘娘殿,格局對稱,布局嚴謹,風度古樸端莊。
雙林寺最著名的要數彩塑。十座殿堂內,保存著宋、元、明、清曆代大小彩塑2052尊。其中,比較完好的有1566尊。這些金剛、觀音、羅漢等彩塑,造型優美,神態栩栩如生,大的4米左右,小的幾十厘米,顏色豔麗,形式多樣,就像一座中國民間彩塑藝術的陳列館。尤其令人驚歎的是"渡海觀音"和"自在觀音",殿內的塑像無論大小,眼珠全用琉璃燒製,不論你走在哪個方位,他都像在注視著你。難怪被中外藝術家們稱為"神品"呢。
我們的先人們能在當時極其簡陋的工作條件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想像力,創造出這樣精美絕倫的作品,實在令人讚歎和佩服嗬。
【逸趣苑】
"龜"城
鳥瞰平遙古城,這個呈平麵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征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裏的麓台上。當然這個隻是個傳說,但也寄托著人們希望古城金湯永固,永世長存的願望。
【旅遊貼士】
到平遙既可乘火車,也可乘汽車:
平遙火車站在縣城的西北部。平遙縣境內有同蒲鐵路縱貫南北,向北可達太原、石家莊等地,向南可到臨汾、運城等地。在平遙和太原之間有公路相連,乘汽車往來大約隻需2小時左右,交通方便。
平遙的名勝古跡不可勝數,最著名的就是所謂當地"三寶":古城牆、鎮國寺和雙林寺。此外還有"天下第一號"的"日升昌"票號,"懸梁吊柱"結構奇特的清虛觀,以及古色古香地方明清街和遍布古城內外的碑軼刻石等等。
在平遙可以欣賞旱船、高蹺、抬閣、竹馬、節節高和地秧歌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表演,還可以領略到古老而精美的民間工藝,如手工布鞋、推光漆器等。
平遙古城地處黃土高原,地勢高、氣溫低、降水少、晝夜溫差較大,特別是春季的風沙很大,所以到此旅遊最好準備太陽鏡、帽子等物以防風沙。還要注意多喝水,不然會唇裂。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五課麵臨挑戰的中國
山水畫裏的徽式鄉村--西遞、宏村
西遞村坐落於黃山南麓,距屯溪54公裏,距黟縣縣城8公裏。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西遞建於唐代,曆經千年的社會動蕩和風雨侵襲,到現在整體上仍保留著明清村落的基本麵貌和特征。其民居"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西遞村依山傍江,是理想的棲居地,素有"桃花源裏人家"之稱。
宏村位於黟縣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裏,距黟縣縣城11公裏。該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曆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統看全村,就象一隻昂首奮蹄的大水牛,成為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村落布局嚴謹,民居建築工藝精湛,與周圍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山、水和田園風光相得益彰,是中國長江中下遊山區民居村落的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畫裏鄉村"。
2000年11月30日,中國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事亭】
西遞村舊事
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然而,西遞村裏現有300多戶一千多口,全部姓胡,沒有一家姓李的,這是為什麼呢?這得從唐朝末年的那段曆史說起。
在唐朝末年,朝廷統治日漸腐朽,官府橫征暴斂,百姓困苦不堪,官逼民反,各地農民起義一哄而起。其中以黃巢起義聲勢最為浩大。877年,一代梟雄朱溫(就是後來的後梁太祖)參加了黃巢起義。這個朱溫,雖然大字不識一籮筐,但作戰勇猛,而且頗有謀略,很快就在起義軍中樹立起了很高的聲威。
881年,黃巢義軍進入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朱溫被封為防禦使,鎮守長安。次年,唐軍曾一度攻入長安,齊軍暫時撤出,駐軍霸上,唐軍入城後燒殺擄掠,不得民心,齊軍當夜反攻,將唐軍驅逐出城。然而他們沒有乘勝追擊,給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留下了喘息的機會。
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九月,朱溫在同州(今陝西大荔)與唐將王重榮交戰,朱溫屢戰屢敗。後因黃巢聽信近侍孟楷讒言,怕朱溫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因而沒有派兵增援。朱溫在失望之餘投降唐軍,被任命為右金吾大將軍。次年,又任宣武軍節度使,鎮守河南開封。
從此,朱溫開始了逐步吞並和割據中原和河北地區的藩鎮。901年,朱溫被封為梁王。904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途經今河南陝縣。此時,昭宗的皇後已身懷六甲,並在陝縣生了一個男孩。
可是,當時唐朝江山前途未卜,皇後怕這個孩子遭到毒手。她要為李唐留下一脈香火,以圖光複大唐基業。於是她讓近臣胡三,仿效"狸貓換太子"之計,把皇子送出虎口。胡三秘密將皇子抱回徽州老家,並讓皇子改姓為胡,取名昌翼。由此,才僥幸逃過了一劫。
正如皇後所料,904年,朱溫派人暗殺了昭宗,其後又誅殺了李氏宗親,自己稱帝,建立了後梁政權。大唐已然回天乏術,因而胡昌翼也就幹脆以胡姓終身,在西遞村繁衍生息,所以他的後代也都成了胡姓。
【景觀台】
履福堂
履福堂位於西遞村"司城第"弄內。建於清康熙年間,為收藏家、筆嘯軒主人胡積堂故居。這是一座分前後廳,三間三樓結構的民居建築,高大寬敞,雅秀古樸。前廳掛有一幅很大的"鬆鶴"中堂畫,中堂上方懸掛"履福堂"匾額,字體遒勁。中堂兩側和東西列柱上,掛有泥金木製楹聯,上刻"孝梯傳家根本,詩書經世文章","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第一等好事隻是讀書,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等古訓。廳內陳設"壓畫桌",桌上東側置放一花瓶,西側擺設一古鏡,取諧音"東平西靜"之意。中間放著一古鍾,兩側各有古瓷"帽簡"一個。八仙桌上陳列文房四寶,廳兩旁擺有羅漢椅。板壁上掛有古代畫家的字畫,其中有程蘭舟楷書、黃元治書法木雕、鄭板橋竹黃貼畫和"貓戲蝶"圖等。後廳右側牆上掛有一把木質古扇,上刻"清風徐來"四個古隸字,一扯動繩子,板扇即輕輕來回擺動。天井兩側各有十二扇木門,全雕了花草、飛禽、走獸,在每扇門中段各雕了一則孝義故事,合起來恰是一幅《二十四孝圖》。天井下還設有金魚池,擺設假山盆景。樓上廳張掛有胡氏祖容。整座宅居古風盎然,書香撲鼻,具有中國古代典型的書香門第風貌。
因胡家幾代為宦,並且富甲一方,其家收藏的宋元明清年間的珍貴字畫和各種珍奇古玩數以千計。今履福堂已然成了一處名聞中外的私家文物博物館。
承誌堂
承誌堂位於宏村,為清末鹽商汪定貴的住宅。建於1855年前後,占地2100平方米,建築麵積3000平方米。整體磚木結構,共有7處樓層,九間"天井",60餘間廳堂,136根木柱。全屋分外院、內院、前廳後堂、東廂、西廂、書房廳、小客廳、回廊、廚房;有花園、觀魚廳,有專門用於搓麻將的"排山閣",專門用於吸食鴉片的"吞雲軒";還有保鏢房、傭人房、井台、地倉、貯藏室、馬廄等。
屋內有池塘、水井,用水不用出屋。前堂是回廊三間結構,分上下廳,雕梁畫棟,天井四周為錫打水梘。後堂和前堂的結構基本相同。內院有轎廊,用以停放轎子。轎廊西側是魚塘廳,呈三角形結構。據傳當時建造承誌堂,設計時靠村中水圳,多了這塊三角形空地,工匠便設計了這個三角形建築空間。魚塘廳小天井下有一汪魚池,池畔設"美人靠",可憑欄觀舀。
承誌堂規模宏偉,磚、木、石雕精美絕倫,其中木雕"漁樵耕讀"、"百子鬧元宵"、"唐肅宗宴客圖"和"董卓進京"、"長阪坡"、"三英戰呂布"等京劇圖案,不僅雕刻精巧,層次分明,線條清晰,而且構圖宏富,場麵壯觀。這些木雕,較為集中、完整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徽派木雕的特色和技藝。雖已曆時百餘年,卻依然金碧輝煌。
【逸趣苑】
"牛"村
牛,作為古代農戶的主要勞動工具,不但是農業生產的好幫手,還是農民們的主要財產和寶貴財富。宏村人把他們的村落比作是一頭"牛",而這,或許與農耕社會的中國農民普遍信奉"種田才子萬萬年"的古訓有關。
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意識,故地處皖南山區的宏村人根據古代的風水理論結合豐富的想象,把村後高聳的雷崗山比作"牛頭",把山上的樹木比作"牛角",把村中鱗次櫛比的住宅比作"牛身",把其中的湖塘比作"牛胃"、"牛肚",把穿村繞屋的水圳和流動之水比作"牛腸",把當時村邊的四座木橋比作"牛腿",這樣一來,整個村落就象是一頭昂首回顧的牛,靜臥於青山綠水之間。故宏村曆來就有"牛形"村落之說。
【旅遊貼士】
西遞距屯溪52公裏,中巴每20分鍾一班,在石山下車,轉乘至西遞村頭的中巴。另每日有公共汽車與黃山相通。宏村距屯溪64公裏,距黟縣縣城10公裏,從縣城至宏村班車非常方便。
西遞有刺史牌樓、迪慶堂、履福堂、大夫第等;宏村有月塘、南湖、承誌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