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僅是我們棲息的地方,也是我們心靈的歸宿。那裏充滿溫情,充滿幸福,充滿著一生難以忘卻的記憶。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我們,家的概念似乎已經被定格為那鋼筋混凝土築就的方正空間。如果你看了開平的碉樓、傣家的竹樓、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遼闊草原上的蒙古包……你一定會為這千姿百態的家而驚歎和迷醉。
"碉樓博物館"--開平碉樓
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主要分布在廣東省開平市境內的鄉村,據說最多的時候共有3000多座,目前尚存1800多幢。其數量之多,建築之精美,風格之多樣,堪稱世界最大的"碉樓博物館"。
據考證,開平碉樓始建於明朝後期,那時開平因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當地民眾在村中修建了這種既能防盜匪,又能防水患的建築--碉樓。
顧名思義,碉樓的樣子像碉堡,它的造型變化主要在於塔樓頂部。從開平現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樓來看,有中國式的、中西混合式的、古羅馬式山的、穹頂式的、美國城堡式的、歐美別墅式的、庭院式陽台頂式的等等,造型多樣,姿態萬千。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按使用功能,開平碉樓可以分為眾樓、居樓、更樓三種類型;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可以分為四種:石樓、夯土樓、磚樓、混凝土樓。根據上部造型,可以將開平碉樓分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懸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種式樣。
開平碉樓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的獨特建築藝術,成為中國華僑文化的紀念豐碑,同時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築博物館,一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長廊。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事亭】
奉父樓的傳說
奉父樓是開平月山鎮有名的一座碉樓。清代有人曾經寫過一首詩:"節烈懷前代,孫曾風已微。高樓遺址在,猶得仰芳徽。"說的就是奉父樓。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有關於奉父樓的故事。
清初康熙年間,開平一帶,風光秀麗,景色宜人,鬱鬱蔥蔥的樹林遮天蔽日,那裏雖然是阡陌的鄉村,但是人們的生活並不貧窮。
那時,龍田村有一戶姓許的人家,這戶人家有個兒子叫許龍所。他年少時候的理想是考上狀元,將來做個官。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到開平學宮讀書,寒窗苦讀十年後,進京趕考。結果卻金榜無名。有道是東邊不亮西邊亮,許龍所並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他開始棄學經商,不久許龍所便在湖廣地區經營絲綢生意發了家。
許龍所的父親有一個姓黃的好朋友,家裏有個女兒,他早有將女兒許配給許龍所之意。黃家是書香世家,黃家的女兒又溫婉賢淑,相貌姣好,許龍所也早就對黃家女兒心存愛慕。正好長輩們有意聯婚,兩個年輕人自然是萬分歡喜。不久,兩人便在雙方父母的包辦下擇吉日喜結連理。結婚以後夫妻兩人恩愛萬分,感情非常好。後來黃氏生下三個兒子,分別取名叫做許益揚、許益章和許益道。許龍所一直來往於湖廣地區經營絲綢生意,他的妻子則在家相夫教子,料理家務,一家人生活得幸福美滿,其樂融融。
時光荏苒,轉眼間,許龍所到了半百之年,便把生意交給了兒子,自己回到家鄉享受安靜的田園生活去了。
那時,開平地區是恩平、台山、新會、新興交界的一個"四不管"地帶,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許龍所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有錢人,自然成了盜賊土匪眼中的一塊肥肉。
有一天,妻子黃氏去趕集,去了很久,也不見回來,許龍所開始以為妻子是因為年齡大了走路慢,才久去不歸。然而,眼看夕陽西下了,妻子還是沒有蹤影。正在他著急萬分之時,忽然,"啪"的一聲,有人從牆外扔到自家院子裏一包東西。許龍所趕緊跑出去,撿起包裹打開一看,原來是妻子的血衣。血衣裏麵包著一塊石頭和一塊寫著血字的布條,布條上歪歪扭扭地寫著八個字:"白銀萬兩,錢到放人"。年邁的許龍所看到這幾個字幾乎暈了過去。他知道妻子一定是被山裏的土匪給劫持了,恐怕已是凶多吉少,想到這裏不禁老淚縱橫。
之後,兒子們都趕集回家了,他們看見呆坐在院子中的父親,很吃驚。父親經商多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失落無助過,就問父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許龍所將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給了兒子們,兒子們說:"父親,為了保住母親的性命,還是花錢消災吧!"許龍所聽從了兒子們的建議,父子幾人便急忙變賣了家產和家中的一切貴重物品,又向親戚朋友們借了一些錢,才湊足了贖金,準備按土匪指定的時間和地點交錢贖人。可是,沒過幾天,贖金還沒送去,就傳來了妻子的噩耗,說黃氏已經跳崖自殺了。
黃氏出身於書香門第之家,性情剛烈,臨死之前寫下了一封血書。信裏寫著:"母不必贖,莫助長賊人氣焰。母決意以命抗爭。望把籌到之款,建築高樓,以侍奉父親。"
許家兄弟傷心至極,但是他們為了完成母親的遺願,便遵照母親遺囑用贖母親的錢建起了一座四層的碉樓,取名為奉父樓。這座碉樓是用堅固的花崗岩石板築成,非常堅固。樓建成之後,不僅是許家父子的住宅,也成了村民們的避難所。每當有土匪來騷擾,大家就都躲進了奉父樓裏。
該樓經過300多年的風雨洗禮,日久頹敗,後來曾改名為"在平家塾",成了村裏人子弟們讀書是地方。在20世紀80年代,奉父樓被拆除了,拆下來的石板,修了水壩,鋪了路。許龍所的後代也因年代久遠,不知去向,村裏惟一留下的一座許家的祠堂,也早已無人拜祭了。如今,碉樓已然不再,但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卻讓村裏的人們代代相傳下來。
【景觀台】
迎龍樓
迎龍樓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三門裏村,東距開平市區6公裏處。迎龍樓坐西北向東南,共三層,樓高114米,是全村的製高點。
迎龍樓占地麵積152平方米,建築麵積456平方米。主體為磚木結構,第一層和第二層是用明朝的大型紅泥磚砌築,紅磚的規格為33×15×8厘米,牆厚93厘米,為明代原構。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磚加建了第三層,開窗比第二層大,樓麵為木梁板結構。樓的四角各有一個落地式塔樓,塔樓的第二三層開設了射擊孔,樓頂為傳統硬山頂式,風格拙樸,造型簡潔。
迎龍樓由關氏家族在明朝嘉靖年間所建。當年三門裏村由於地勢較低,那裏經常出現洪澇之災,威脅著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避洪澇災害,關氏十七世祖關聖徒夫婦獻出家庭積蓄,建起了這座迎龍樓。之所以取名為迎龍樓,是因為中國古代一直將龍視為吉祥的象征,取名"迎龍"是希望它能夠給村民帶來平安、好運和幸福。
迎龍樓為最原始的碉樓模式,沒有受到任何外來因素的影響,因此迎龍樓是中國古代最原始的碉樓。
"開平第一樓"--瑞石樓
瑞石樓坐落在開平市蜆岡鎮錦江裏村。相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一個叫黃壁秀的人,在香港經營錢莊,賺了很多錢。而他的家鄉在開平市蜆岡鎮,那一代經常有盜賊出沒,很多人家都遭到了盜賊的搶劫。他發家之後,擔心生活在家鄉的親人人身財產的安全,於是便決定不惜重金,為家人建築一座碉樓。
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碉樓終於建成了。因為黃壁秀自號瑞石,於是他便給這座碉樓取名為瑞石樓,並邀請當時廣東著名的書法家、廣州六榕寺住持鐵禪大師為這座樓題寫了樓名牌匾。直到今天,那三個剛勁的大字還高高地懸掛在樓門上方。
瑞石樓一共占地92平方米,一共9層,25米高,鋼筋混凝土結構,牢固非常。其造型采用了多種建築藝術表現手法。內部的布置、用具采用的是嶺南的傳統樣式;一層到五層每層都有不同的柱飾和線腳;六層有愛奧尼克風格的列柱與拱券組成的柱廊;七層是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頂的角亭,南北兩麵可見到巴洛克風格的山花圖案;八層平台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層小涼亭的穹窿頂。而且各層的窗裙、窗楣、窗山花的造型、構圖也都各不相同。
瑞石樓因其巧妙的設計、獨特的造型被譽為"開平第一樓"。
【旅遊貼士】
初夏時節與十月金秋是遊曆開平的最好時間,尤其對於愛好攝影的朋友來說,其時的美麗的鄉野風光和古色多姿的碉樓是絕佳的攝影素材。開平的碉樓分布廣,數量多,看碉樓的話,建議重點去塘口、赤坎和蜆崗這三個鎮。
在開平地區旅行,因為碉樓散落在鄉間各地,所以最好自有交通工具或租借當地的摩托車和自行車。
開平當地人多說本地方言,但粵語也能溝通。
另外,開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容易虛火上升,宜多喝靚湯及涼茶。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九年級,第五單元第三課《多元文化的交融》。
"竹裏人家"--傣家竹樓
竹樓,就是用竹子建造的樓房,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雙版納地區,是傣族祖先因地製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因為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竹樓有利於防酷暑高溫和雨水濕氣。
傣家竹樓都是單幢正方形建築,一幢竹樓就是一個家庭。造型屬幹欄式建築,它的房頂呈"人"字型,從前一般用茅草鋪蓋,現在大部分已改為木板蓋頂或瓦頂。整幢竹樓看上去就像一個大大的"合"字。竹樓分上下兩層,下層為2.5米左右的高腳,四無遮欄,主要用來飼養牲畜、家禽或放置大型的農具;上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麵積一般為60、70平方米,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臥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正中鋪著大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用來燒茶做飯。從堂屋向裏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臥室,臥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
傣家竹樓曾經分為官家竹樓和百姓竹樓兩種。官家竹樓寬敞高大,屋頂帶三角錐狀,頗類西方的"哥德式"建築,用木片複頂。整個竹樓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屋內橫梁穿柱,有的橫梁上還雕刻著各種花紋圖案。而百姓竹樓較為狹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準用石墩柱腳,也不準用橫梁穿柱,更不準在橫梁上雕刻花紋。
從出現到現在,傣家竹樓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過去的竹樓,所有梁、柱、牆及附件都是用竹子製成的,是名副其實的"竹樓"。解放後,特別是近幾年來,傣家的竹樓已發生很大變化,多數竹樓已改為木樓或竹木結構的樓房,窗戶上還裝上了玻璃,掛上了窗簾,給古老的竹樓增添了一抹現代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
【故事亭】
傣家竹樓的由來
青青的草地,藍藍的天空,碧綠的湖水,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麗別致的竹樓--這個景色如畫的地方就是今天的西雙版納。然而,在遙遠的過去,這個地方並不是這樣,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日子也過得不像現在這樣富足安樂。
在很久很久以前,西雙版納的天氣比現在還要炎熱,雨水比現在還要多,到處沼澤泥潭,冬夏潮氣蒸騰。生活在這裏的傣族的祖先靠采摘樹葉果實和獵狩為生,他們沒有房屋居住,隻能爬上樹幹或者是躲在叢林裏棲息。除了風吹日曬雨淋外,還經常受到叢林裏的野獸、蛇蟲的侵害,生活很是困苦。
後來,有一個叫帕雅桑目蒂的青年,勇敢善良,而且也非常聰明。他看到族人們遭受的苦難,很是痛心,因此就想著設計建造一種既能遮陽避暑,又能防雨拒潮的房子。材料呢,就用當地盛產的竹子。
打定主意以後,他每天都在不斷地構思、實驗,但都沒有成功。有一天,天又下起了大雨。帕雅桑目蒂蜷縮在樹幹上,一邊避雨,一邊還在想著他的設計方案。期間,他不經意間看了一眼臥在樹底下的自家的獵狗。盡管雨下得很大,但獵狗身上卻隻濕了表麵的一層毛--落到獵狗身上的雨水都順著它的毛流到到地上。看著看著,忽然,他靈機一動,有了主意。雨一停,他就立刻行動起來,修建了一個一麵坡形的窩棚。這個窩棚雖然能用來避雨,但效果還不夠好,而且起不到擋風和防禦野獸蛇蟲侵襲的作用。
他正在苦思冥想如何改進時,天空中飛來了一隻鳳凰,它一邊衝著帕雅桑目蒂鳴叫,一邊不停地扇動著翅膀。帕雅桑目蒂明白了鳳凰的意思,是讓他把屋脊改成人字形。他於是照做了。鳳凰又向他搖頭晃尾,表示屋子的兩側需要用東西蒙好,這樣才能為人們遮風擋雨,於是他也照做了。最後鳳凰又以高腳站立的姿勢提示帕雅桑目蒂,讓他把房屋建成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終於,帕雅桑目蒂在鳳凰的提示下建造好了一幢竹樓。看著建好的竹樓,鳳凰仰天長鳴一聲,展翅而飛,很快就消失在了茫茫的天際。
後來,帕雅桑目蒂幫助族人每家都建造了一幢那樣的竹樓。從此,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再也不用擔心遭受雨水和動物的侵擾,夜晚可以舒舒服服、踏踏實實地睡個好覺了。一直到現在,西雙版納的居民們仍然住在這樣的竹樓裏。竹樓在傣語中稱為"很",意思是"鳳凰展翅樓",可能和這個傳說有關吧。
【逸趣苑】
竹樓的柱子講究多
走進竹樓就好象走進傣家的曆史和文化,竹樓上的每一個部分都有不同的含義。其中竹樓柱子的講究就很多。
竹樓的頂梁大柱當地人稱之為"墜落之柱",這是竹樓裏最神聖的柱子,它是保佑竹樓免於災禍的象征,所以在傣家習俗中,中柱任何人不能依靠,也不許挨著它堆放東西,更不能拴牲畜,隻有當老人過世時,才能靠著中柱,按男左女右的習俗洗禮。
傣族人在建造竹樓時一般要在中柱的柱腳下麵墊幾片樹葉,據說這樣做會使竹樓更加堅固。對此,還有一個傳說呢。中柱的傣語叫"騷浪",漢語意思為"陷落之柱"。傳說當年帕雅桑目蒂建造竹樓的時候,中柱突然陷進地層,落入龍宮。龍王將這棵柱子托出地麵還給帕雅桑目蒂,並讓他用兩種叫"懂島"和"懂芒"(傣語)的樹葉墊在中柱下,這樣就可以防止中柱陷落了。
除了頂梁的中柱外,竹樓裏還有分別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樓內中間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側麵的矮柱子則代表著女性。
【旅遊貼士】
西雙版納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溫暖宜人。最佳的旅遊時間在10月至次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