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竹樓在西雙版納比比皆是,但要看最為標準的竹樓,還得到景洪縣的曼景蘭寨和橄欖壩。
去傣家竹樓參觀,要注意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例如必須把鞋脫在外邊,才能進竹樓;不能進入主人的臥室等等。
在西雙版納不僅可以參觀造型別致的竹樓,體驗竹樓裏的生活起居,還可以品嚐"竹"筒飯、"竹"筒酒等地方風味。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國土與人民》。
《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二節《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
能移動的房子--草原蒙古包
蒙古包是我國內蒙古地區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包的叫法是從清朝開始的。滿語裏把家、屋都叫成"B00",把蒙古包叫成"MONGGOBOO",漢語半音半譯,叫成了"蒙古包"。蒙族人自己叫蒙古包為"格日"。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一般以柳木杆組合編製的若幹籬狀"哈那"(圍牆支架)和傘狀頂篷內許多橡子為骨架,頂上及四周以一隻至兩層白色的厚羊毛覆蓋。屋頂一般用紮有雲頭圖案的氈子裝飾,中央有天窗,用來通風,排放煙氣,采光。木門朝南或東南方開設,門不很太高,人得彎著腰進,在彎腰的同時,也表達了對蒙古包內主人的尊敬,相當於給主人鞠躬。氈門要吊在外麵。灶火居中,西北放佛桌,東北方向放女人的用具,依次為被桌、箱子、碗架等。西側為男人的東西。蒙古包的東側為女人的活動場所,男人們在西側。客人一般要從西側進入。這與他們以西為尊的習俗有關。蒙古包裏的物品都是固定不變的,占地小,搬動方便。男女老少、主人、客人都有一定的位置。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便於草原人民遊牧,所以從匈奴時代一直沿用至今。架設時,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按照圈的大小用架木搭起框架,然後在四周和頂上覆蓋苫氈,再用繩帶綁定即可。蒙古包搭好後,在包內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擺上家俱電器,前後大約需要20個小時的時間,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就建好了。拆卸和搬遷也很方便。拆卸後的一頂蒙古包隻需要40峰駱駝或10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
蒙古包外麵看起來似乎不大,但包內的使用麵積卻很大,一般的可以容納10-20個人左右,而且空氣暢通,采光充足,冬暖夏涼,還不怕風吹雨打。
蒙古包是草原牧人智慧的結晶,是蒙古民族濃縮的曆史。同時,這種能移動的房子,不僅是草原上的一道獨特風景,也是建築史上的一顆亮麗瑰寶。
現在,像這樣的蒙古包已經很少見到了,牧民大多數都住上了磚瓦蓋的房屋,固定放牧,供人居住的蒙古包已不多見,象這樣的更是快成曆史了。
【故事亭】
蒙古包是怎麼來的
古時候,在遼闊的柴達木草原上,生活著一個健壯豪放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人以捕獵為主。那時,他們用捕獵來的動物皮毛做成衣服,穿在身上禦寒。他們在草原上遊走著生活,沒有居住的房子和固定的家。晚上隻能睡在草地上,以天為蓋,以地為席。
相傳,天宮做了一個叫"喬日格·夏特德"(傳說中的一種宗教祭品,形狀如蒙古包)的東西,天神騰格裏把它賜予了蒙古族人民,希望它能夠給他們帶來好運。蒙古族人民發現這個喬日格·夏特德很像一座房子,於是就仿照它的形狀建造了蒙古包。從此,蒙古族人再也不用露宿在荒原野外了,開始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再後來,蒙古族人也不再單單以打獵為生了,他們飼養了羊、牛等家畜。由於蒙古包可以被移動,所以當他們飼養的牛羊將周圍的青草吃光了,他們便把蒙古包拆下來,轉移到其他有大片青草的地方去,非常方便、實用,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逸趣苑】
蒙古包為什麼是圓的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在蒙古民族的心目中,是"穹廬"和"籠蓋"一樣的天,降下甘霖,降下瑞雪,滋養著牧場,肥壯著牛羊,給了他們美好的家園。他們非常感激和崇拜他們所謂的"長生天",因而就像一首蒙古民歌描述的那樣--"看著藍天的樣子,我要把自己的家塑成圓圓的包頂。看著白雲的樣子,我要用潔白的羊毛圍成氈包,這就是穹廬--我們蒙古人的家庭;因為仿照蒼天的形體,天窗才是太陽的象征。由於仿造天體的星座,圍壁才是月亮的圓形,這就是穹廬--我們蒙古人的家庭。"--建造了自己的蒙古包。
當然這個原因有些傳說的味道。不過把蒙古包設計成圓形的,是具有一定科學道理的。首先,草原地勢較為平坦,風力較大,圓形則可以減小大風對蒙古包的直接作用,使得它更為穩固。其次,我們知道,當周長一定時,所有圖形中圓的麵積最大。這樣,圓形的蒙古包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麵積,所以,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卻顯得很寬敞。這是從外麵看。再從內部看,它的頂部向一把雨傘,烏尼杆像雨傘的傘股把來自頂上的壓力均勻地分散給哈那(牆),而哈那又是用紅柳交叉編製成的棱形結構的木柵欄,它又把壓力均勻地傳給地麵。因此,蒙古包雖然承重很大,但永遠不會因自重壓力而坍塌。
總之,圓形錐頂的蒙古包是最穩定、最堅固,也是最適合"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在廣闊的草原上居住的一種建築結構。
【旅遊貼士】
內蒙古草原廣闊無垠,主要由六大草原組成,自東向西順次是: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以及鄂爾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其中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說是內蒙古大草原的精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到處盛開著豔麗的鮮花,駿馬奔馳在莽莽原野,白雲似的羊群浩浩蕩蕩,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綠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別迷人。
去草原看蒙古包,最好的時間是在7月中旬至9月初,其時的草原天氣涼爽,景致迷人,可以飽覽草原上色彩繽紛的奇花異草,體驗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壯觀景象,如果趕上那達慕大會,可以盡情欣賞豐富多彩的蒙古風情表演,晚上還可以舉行篝火晚會、品嚐噴香的蒙古族風味-手扒羊肉,入住別具特色的蒙古包。
草原上溫差比較大,因此應該帶些衣物或者長衣,以羊毛衫為宜。另外與當地牧民打交道的時候,要注意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
【課本連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課,《草原人家》
"空中樓閣"--吊腳樓
吊腳樓是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民族的傳統住宅。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廣西、貴州、湖南、四川等省份的一些地區。
吊腳樓屬於半欄杆式建築,是人們根據當地多山多水的地理環境狀況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住宅形式。既可臨水,也可依山,還可以起於平地。其形式主要有單吊式、雙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以及平地起吊式幾種。臨水的吊腳樓,兩隻長長的前"腳",深深地插在江水裏,與搭在河岸上的另一邊牆基共同支撐起一棟棟樓房;依山的吊腳樓,兩隻"腳"則穩穩地抵在低處,與另一邊建在山坡上的牆基共同支撐著整座樓房。建在平壩上的吊腳樓,是由幾根長短一樣的木樁把樓房從地麵上支撐起來。
吊腳樓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幹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麵作火炕,後麵作臥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杆。從前的吊腳樓一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當蓋頂的,現在,有些地方的吊腳樓多用泥瓦鋪蓋。
吊腳樓的朝向也很講究,一般為坐西向東或者坐東向西。
吊腳樓的好處很多,一是既防潮避濕,通風幹爽,又能防毒蛇、野獸;二是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著田壩而建的吊腳樓,懸柱之間的空地,還可喂養家畜、放置雜物。
【故事亭】
吊腳樓裏的狐仙
傳說有這樣一個發生在吊腳樓裏的神話故事:
很多年前有一個青年,他的爹娘早就過世了,也沒有兄弟姐妹,一個人住在一座靠山的吊腳樓裏,靠上山打柴為生。每天天一亮,他就背上刀具上山打柴。中午將柴挑到集市上賣掉,傍晚,吃過晚飯後就早早休息。很多年他一直過著這樣單調寂寞的日子。
有一天,他賣完柴後走在回家的路上。快到家的時候,忽然看見自己家的屋子上冒著嫋嫋的青煙。他以為家裏失火了,顧不上疲勞,匆忙跑進屋一看,麵前的情形讓他驚呆了:
小火爐裏的火正旺,熱氣騰騰的飯菜已經整齊地擺在小木桌上了,正飄散著誘人的香味。屋子裏,角角落落都收拾得幹幹淨淨,一塵不染,昨晚換下來還沒來得及洗的髒衣服也都幹淨地涼在了窗前的竹篙上。是哪位好心人呢?他屋裏屋外找了一圈,可一個人影也沒看見。
後來一連幾天,天天都是這樣。他越發感到奇怪了,於是決定要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
這天,和平時一樣,他吃過早飯,又早早上了山。與平日裏不同的是,他沒有將柴挑到集市上去賣,而是回到自己家附近,找了一個地方藏了起來,偷偷地注視著家裏的動靜。約摸到了做晚飯的光景,還是沒有發現一點兒動靜。他正著急,忽然看見一隻火紅的狐狸,從他家屋後的山坡上飄然而下。走到茅屋附近時,在地上打了個滾,就變成了一個美若天仙的姑娘,嫋嫋娜娜地進了他的家。過了一會兒,煙囪裏便升起了縷縷炊煙。
他這下明白了,原來是狐仙!緩過神兒來的他拔腿就要奔向屋子,可他又怕將狐仙嚇跑,因為他想讓她留下來,一直陪伴自己。
他想了想,辦法有了--他將門前那張狐仙變幻人形後留下來的尚帶著餘溫的狐皮卷起來,藏到了閣樓上的一個破舊的木箱子裏。
然後他背起柴,飛快地進了院子,將柴重重地放下後,趕緊朝著廚房走去。走到門口時,聽得廚房裏一陣忙亂。他正要伸手開門時,門被姑娘推開了。兩人四目相對,都有些驚慌得說不出話來。
而後,青年請求姑娘留下來。狐仙開始沒答應,可找不到自己的皮,無法變回狐狸了,沒辦法隻好留了下來。沒過多久,兩人便成了親,後來又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青年依舊每天去山上打柴,而妻子在家操持,再加上一個可愛的兒子,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有一天,青年又去集市上賣柴,買柴的人將他上下仔細打量了一番,然後好奇地問:"年輕人,我看你穿得整齊光鮮,不像個窮苦人,幹嘛還要打柴賣柴呀?聽說太白樓有個賭局,來錢又快又好玩。"
他聽了這話,心裏也有些活動了。是呀,我為什麼還要賣柴呢?以前是為了糊口,現在家裏什麼都有了,幹嘛還要這麼辛苦啊?況且,賣柴賺的錢也不多,還不如賭一把試試呢。
本該拿錢回家的他,卻一路徑直進了太白樓。該著他走運,在賭局上他一把贏了三倍的賣柴錢。心裏一高興,自斟自飲喝了半斤老酒。
天黑時分,他滿身酒氣地回到家,倒頭就呼呼大睡。從此以後,他再也不去打柴了,賭局出入,酒桌上下,整個人完全變了個樣兒。
這天,他又喝得醉醺醺的回到家,還給兒子帶回來一個小巧精致的撥浪鼓。他一邊搖著撥浪鼓,嘴裏一邊哼著:"咚咚,哐哐,兒子呀,你不要急,也不要慌,咚咚,哐哐,媽媽的皮子呀,在閣樓上。"唱完便呼呼地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睡得正香的他,被兒子的哭聲吵醒了。他不耐煩地起身問兒子哭什麼,兒子哭著說要找媽媽。他起身去找妻子,到處找了個遍,也沒看見妻子的人影。他猛然想起了什麼,飛快地衝上閣樓一看,傻了眼:破木箱子大開著,裏麵的狐皮不見了。
【景觀台】
鳳凰城城吊腳樓
鳳凰地處湖南湘西自治州南部,為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也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故鄉。走進鳳凰古城,人們的目光一定會被那沱江河的吊腳樓群所吸引。一排排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吊腳樓,依江連綿不斷,傍山匍匐相連,或隱於古柏蒼鬆之中,或現於虯枝勁條之外,山水環繞之中別有一番風韻。
吊腳樓,是鳳凰古城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也是它的一絕。之所以稱之為"絕",是指在湘西的土地上,甚至全國,能擁有如此上規模的吊腳樓群,隻此一地。
鳳凰古城的吊腳樓起源於唐宋時期。那時,鳳凰古城開四門,堅固完好的城廓框定的麵積不足五萬平方公尺,像一個漂亮精致的小木匣,裏麵住的多是官僚商賈及富人。遷徙而來的貧窮外鄉人在城中找不到棲身之處,隻能在城外想辦法立足。於是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沱江河、護城河的城牆外狹長地帶壘窠築窩,一半陸地一半水麵,淩空架起了簡易的住舍。至元代以後,這裏的吊腳樓漸成規模。隨著歲月滄桑,鬥轉星移,吊腳樓在日月輪回中不斷翻新更替,目前在鳳凰古城看到的吊腳樓多是明清時期所建。
沱江水清澈碧綠,吊腳樓巧然成勢。霧靄蒙蒙中,片片小舟在沱江上悠閑地飄蕩。山中傳來暮鼓晨鍾,猶如人間仙境。
【旅遊貼士】
吊腳樓以湘西、鄂西、貴州地區為多,像鳳凰古城、張家界等地,另外在重慶市、成都黃龍溪古鎮、貴州凱裏的苗寨也有典型的吊腳樓。
【課本鏈接】
《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多民族的大家庭》
客家人的堡壘--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是客家人的傳統住宅,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等地區。其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
客家圍屋一般為二到四層,外牆是圓形、半圓形、近圓形、方形或八卦形,外牆也是每間房子的承重牆,同時也是整個圍屋的防衛牆。圍牆大多是用三合土和河卵石建造的,也有用青磚、條石壘砌而成的。圍屋的建造特點與客家人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的特點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便營造了這樣一種"防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作為住宅。該建築大約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