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屋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了聚族而居的主觀需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係,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它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以曆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
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閉的圍屋,走出狹窄的山門,走向了遼闊的世界,圍屋成了一種曆史的遺跡、一種獨特的景觀。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客家圍屋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事亭】
比出來的關西圍
關西圍是贛南目前保存最為完好,麵積最大的圍屋。
關西圍最早的主人是一名叫徐名均的人,因為在家排行老四,所以人們都稱他徐老四。後來姐姐嫁入了燕翼圍,他便有機會常去那裏做客。那時候,他看見雄偉高大的燕翼圍十分羨慕,便暗自下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蓋一座比燕翼圍更加雄偉的圍屋。
徐老四十分聰明,他在姐夫的資助下,幹起了木材生意,很快便興隆起來。後來,偶然一次機會,他又得到了一塊免稅牌,這使他原本就已經很興隆的生意如虎添翼。很多商人都歸附在他的"西昌"門下。他因此賺了很多錢。當他發了家後,他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暗自立下的誓言,果真建造了一個比燕翼圍還雄偉的圍屋,取名叫關西圍。
關西圍是一座正方形的圍屋,長寬均為八十八米,圍牆高九米,厚兩米,占地麵積約為一萬平方米。圍屋共有124個房間。圍屋的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的碉堡。整體結構如同一個巨大的回字。
圍屋建好後,徐老四在照壁的後麵設了一個戲院。據說,每次開戲,他的大夫人賴氏便沉醉戲中,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而此時徐老四便從西門悄悄溜走,與他的另外兩位張氏夫人小小花洲喝酒賞月。
逼出來的燕翼圍
龍南有一座高大的圍屋叫做"燕翼圍",它是贛南客家圍屋中最高的一座。這個圍屋的建造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
明末清初,社會動蕩,戰火不斷。龍南是戰火頻繁的地區,龍南的人們都生活在戰火的恐懼之中,很多人都紛紛逃到外地去避難。當時在龍南,有一戶姓賴的富裕人家。哥哥賴福之奉祖輩之命,帶著弟弟上贈、上球外出避難。他們第一個想到了位於黃塘高圍的親戚家,於是便派人去黃塘詢問是否可以讓他們兄弟三人在此避難。可是沒有想到,對方無義,竟然殺害了前去探問的人。兄弟三人十分難過,無奈隻好改奔黃牛石避亂。待事息後,兄弟三人重返家鄉,可是一進村,發現,整個家鄉滿目瘡痍。於是三人決定建造一個高大的圍屋,以後就不用跑出去避亂,並且還能保護相親們。
清順治七年,也就是公元1650年,兄弟三人不惜重金,開始建造高大的圍屋。這個浩大的工程一直被後世延續著,從建造開始一直到之後的27年間,燕翼圍不斷壯大。最終修建完成的圍屋呈四方形。共有四層,高15米,寬32米,長42米。總的建築麵積為1344平方米。一共有136個房間。圍屋的功能區域分配十分清晰,一層是廚房和吃飯的地方。二三層是供人們居住的臥室,四層是用於防禦的戰樓。戰樓共有58個槍眼。圍門有三層,門口有三口井,一口為生活用井,供人們打水;另外兩口是暗井,一口為水井,一口為糧庫井。燕翼圍由於高大易守,從而有"高守圍"之稱。
公元1849年,當時的府台大人周玉衡應邀來圍屋做客,看到圍屋主人相敬如賓。便取"舉案齊眉,燕侶比翼"之意,給圍屋題字為"燕翼圍"。圍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稱呼。
【觀景台】
圍龍屋
圍龍屋屬於客家圍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也是現存最多的一種。它始建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的營壘式住宅。普通的圍龍屋占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麵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穀、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門之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向後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築起圍牆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
小圍龍屋一般隻有一至二條圍龍,大型圍龍屋則有四條五條甚至六條圍龍,在興寧花螺墩羅屋就有一座6圍的圍龍屋。在建築上圍屋的共同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規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組合成一個整體,裏麵以廳堂、天井為中心設立幾十個或上百個生活單元,適合幾十個人、一百多人或數百人同居一屋,講究的還設有書房和練武廳,令人歎為觀止。
圍龍屋的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雲南的"一顆印"並列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稱之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又被稱為"世界民居奇葩"。
圍龍屋以廣東梅州市為多,僅在梅州城區和城郊40公裏內,就有幾百座。
【逸趣苑】
客家人的由來
在兩晉到唐宋時期,因為經常發生戰亂饑荒,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無法生存,便不得不被迫向南遷徙,經過五次大遷移,那些百姓先後流落到了南方。原來平坦的地區早已有人居住,他們隻好遷到山區或丘陵地帶。於是,古時候就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的說法。當地的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人們便叫這些擁有客籍戶口的移民為"客戶"、"客家"。後來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後代便成為了今天的客家人。
【旅遊貼士】
參觀客家圍屋最好的地方是到贛南的龍南縣。這裏被譽為客家"搖籃",其客家圍屋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風格之獨特、保存之完好,為全國之最。其中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圍屋就有376座,占贛南客家圍屋的70%以上。2007年,該縣又贏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成為"擁有客家圍屋最多的縣"。
來這裏旅遊,還可以欣賞到客家婚俗表演、客家歌舞表演等客家特色節目。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九年級,第五單元第三課多元文化的交融
黃土高原上的"安樂窩"--窯洞
窯洞是中國黃土高原的特有產物,也是陝北農民的主要住宅形式。據古建築學家考證,4000多年前,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的漢族就有"挖穴而居"的習俗,直到今天,窯洞式房屋還廣泛分布在黃河中上遊的各省、自治區,居住人口達4000多萬。
窯洞之所以能夠出現在黃土高原,是和黃土高原幹燥少雨的氣候和木材較少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窯洞根據各地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不同,形式和用材也不同。從建築的布局和結構形式上可以劃分為靠崖窯、平地窯和錮窯三種。靠崖窯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頂式橫穴,可單孔,可多孔,還可結合地麵房屋形成院落;平地窯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後在坑底各個方向的土壁上縱深挖掘形成窯洞;錮窯為在平地上以磚石或土坯按發券方式建造的獨立窯洞。
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麵朝開闊地帶。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1進3開,從外麵看4孔要各開門戶,走到裏麵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洞一般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白晃晃的,幹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台,在炕的一頭都連著灶台,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為了美化居室,炕周圍的三麵牆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拚貼的畫,陝北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
窯洞具有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的優點,並且還能節省土地,又不會造成汙染,因此是一種生態建築。
【故事亭】
毛澤東與窯洞的不解之緣
從1935年10月19日率領紅軍勝利抵達陝北吳起鎮起,一直到1948年3月23日東渡黃河到山西止的十多年時間裏,除了1943年他去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的那段時間外,毛澤東基本上都是在陝北的窯洞裏度過。
1935年10月19日,毛主席到吳起鎮後,指揮了"切尾巴"戰役,在甘泉縣下寺灣總結了長征,到富縣東村打了著名的直羅鎮戰役,後又經安塞到了瓦窯堡。東征期間,又率領紅一方麵軍主力東渡黃河,這期間他到過延長、延川、清澗,總結東征、西征時又到安塞,在當時紅軍駐地保安(今誌丹縣)住了半年多,直到1937年1月從保安轉到了延安城。
在延安城裏,毛澤東先後住了13個地方。初到延安時,他曾住過城裏二道街的四合院、李家窯(鳳凰山)、吳家院。1938年11月20日搬到楊家嶺,1940年又從楊家嶺搬到棗園,到1942年間,他先後因施工及安全考慮來回在楊家嶺和棗園之間搬了幾次。在棗園,他並非總住在現在向遊客開放的幾孔窯洞裏,多數時間住在後溝的土窯裏。現在向遊人開放的窯洞隻是毛主席在陝北期間居住時間比較長的幾孔,也是條件相對較好的幾孔窯洞。
在楊家嶺毛澤東居住窯洞裏,四麵黃土,一張木床,一副桌椅,一盞油燈,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當時經濟之困難,條件之艱苦,由此也可略見一斑。然而,正是在這簡陋的窯洞內,他寫出了《新民主主義論》、《整頓黨的作風》等一篇篇指導中國革命,閃耀著思想光輝的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四卷的156篇文章,有112篇是這個時期寫成的;正是在這簡陋的窯洞內,他運籌帷幄,指揮了許多令世人稱奇的戰爭;正是在這簡陋的窯洞內,他領導全黨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在這簡陋的窯洞裏,毛澤東曾接待過眾多的來訪者。
1936年夏天的一個晚上,他在保安的窯洞裏接見了來自美國的記者埃德加·斯諾。隨後,便誕生了那部後來風靡歐美的《紅星照耀中國》。
1942年,陳嘉庚訪問延安,他剛在重慶吃過800元一桌的宴席,這時卻在毛澤東的窯洞裏吃兩毛錢的客飯,他回去寫文章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1945年,黃炎培訪問延安,他在毛澤東的窯洞裏看到邊區的興旺,想到以後的中國,問一個政權怎樣才能永葆活力。毛澤東環視了一下簡陋窯洞四壁厚實的黃土後說,辦法就是講民主,就是讓人民來監督。
毛澤東曾經說過,延安的窯洞是最革命的,有馬克思主義,能指揮抗日戰爭勝利,全國人民的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也就是寄托在延安的窯洞裏。
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東渡黃河到山西,從此與陝北土窯洞告別。臨行前,他感慨地說:"陝北是個好地方!"
【景觀台】
世界最大的窯洞建築群--延安石窯賓館
延安楊家嶺石窯賓館位於延安市楊家嶺革命舊址內,這裏曾經是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工作、生活,領導指揮著中國革命的勝利進程。著名的"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和"延安文藝工作者座談會"均在此舉行,享譽盛名的"延安精神"就誕生於此。
它依山而建,共有從低到高8排268孔窯洞,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窯洞群。賓館按三星級標準建造,服務設施齊全。建築整體設計吸取了窯洞冬暖夏涼、天然調溫的特點,並融入豐富多彩的陝北文化底蘊:窯洞牆上掛著手工繪製的農民畫;鏤空的格子窗上,貼著陝北剪紙,窗台上擺放著鮮花;每排窯洞門前擺放著石磨、石碾和石桌椅,充滿了濃鬱的陝北農家氣息。為適應旅客不同需要,一些窯洞裏放著床,另一些窯洞則是傳統的火炕。窯洞內配有衛生間,生活設施齊全,環境幹淨整潔。來延安旅遊的遊客一般都選擇住在這裏,體驗濃鬱的陝北風情。
【逸趣苑】
窯洞裏的灶王爺
居住在窯洞裏的居民家家戶戶都供著灶王爺。他們將灶王爺供在灶火旮旯一側的牆上,他們在牆上釘了一個長條的木板,那就是灶王爺的位置。木板上有香爐、膠牙糖和棗山等供品。關於窯洞裏的灶王爺的來曆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當年薑子牙封神的時候,所有的神都各就其位了,隻剩灶王爺無處落腳。薑子牙左思右想還是一籌莫展,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該將灶王爺放在什麼位置。忽然有一天,薑子牙看見窯洞裏的一戶人家廚房的灶火旮旯上方搭了一塊木板,於是他靈機一動,指著那塊木板對灶王說:"你就蹲在這上麵吧。"從此灶火板便成了窯洞居民家家都有的"聖地",灶王爺也成了他們每家必供奉的神。
【旅遊貼士】
窯洞以陝西分布最廣、最多,也最有特色。
在陝西北部延安、榆林一帶,最著名的除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住過的窯洞外,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兩處石窯建築群:延安大學6排226孔窯洞世界上最大的石窯建築群和延安石窯賓館8排268孔窯洞建築群。
另外,米脂縣楊家溝的扶風寨馬園、劉家峁薑氏莊園和高廟山常氏莊園三處石拱窯洞聚落也很有特色。
陝北黃土高原冬天寒冷幹燥,春天多風沙,最適合旅遊的季節是夏秋。
【課本鏈接】
《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節《氣候多樣季風顯著》。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人類的居住地--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