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輯 千姿百態的橋(2 / 3)

清明佳節,煙雨蒙蒙,觀世音菩薩曾對白娘子說過:"千裏有緣來相會,需往西湖高處尋。"白娘子按照觀世音的指點來到了西湖的高處,斷橋。這時,有個青年拿著一把油紙傘,看見白娘子站在雨中,便幫她撐起了傘。白娘子定睛一看,竟然是前世救她的小牧童許仙。於是她為了報救命之恩,便以身相許。與許仙結為夫妻。後來又經過種種磨難,最後又是在斷橋邂逅重逢,再續前緣。

這個淒美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後來,人們將斷橋定義為愛情橋。

【旅遊貼士】

斷橋最美的景致一在冬季雪後,雪後初晴,來至斷橋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嶺一帶樓台上下,如鋪瓊砌玉,晶瑩朗澈,有一種冷豔之美;二在春夏夕照時,陽光灑下,湖麵微波粼粼,如在夢中。

【課本鏈接】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作o口語交際o綜合性學習。

"慈悲為懷"--放生橋

放生橋坐落在上海澱山湖畔的江南古鎮朱家角,是當地36座古橋中最負盛名的一座。

放生橋始建於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該橋全長72米,高7.4米,寬5米,中孔徑距13米,二孔徑距8.8米,三孔徑距6.2米。橋上龍門石,鐫有盤龍8條,環繞明珠,形象逼真。橋頂4角有迎客石獅4隻,仰頭張嘴,呆態可掬。橋東建有碑亭,供行人憩息。整座石橋造型精巧,氣勢宏偉,堅固省料,易於泄洪,為上海地區最大的一座5孔石拱橋之一,也是曆史文化名鎮朱家角的標誌性建築。

放生橋長如玉帶,狀如彩虹,遠遠看去,在平靜如鏡的河水倒映下,5個半圓形橋孔變成完整的圓孔,相映成趣,別有洞天。舊稱"井帶長虹",是當地著名的"十景"之一。古人有詩雲:"長橋駕彩虹,往來便市井。日中交易過,斜陽亂人影"。登臨橋頂,遠眺近望,水鄉風貌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1987年,放生橋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先後被收入《上海之最》、《江南勝跡》、《中國名勝詞典》之中。

【故事亭】

性潮和尚建放生橋

明朝隆慶年間,朱家角上的明遠庵裏有三個和尚,他們奉了師父的法旨去化緣,臨別時,師父告訴他們要將化緣的來的銀子,造福於百姓,為百姓做幾件善事。記下師父的話後,三人上路了。

其中有一個和尚,法號性潮,他遠遊十多年,四處化緣,積攢了一大筆銀子。他帶著巨款,準備回朱家角向師父複命。豈料,當他到達明遠庵才得知師父早已圓寂,離開了人世。

性潮沒有忘記師父的叮囑,他整日在漕港河岸踱來踱去,苦思冥想,到底該用這筆錢為百姓做什麼善事呢?偶然有一天,性潮抬頭看見漕港河的兩岸聚集著很多人,那些人都在等船擺渡。性潮眼前一亮,對,不如就在漕港河的兩岸建造一座橋吧,這樣人們就不用在河岸上苦苦等待船隻擺渡到對岸了。這豈不是一件方便來來往往百姓的善事?

有了這個想法後,當天,他便行動起來,到處籌集木材石頭,招募建橋工匠等。忙乎了幾天,終於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工程啟動了。誰知工程剛開始就遇到一個大麻煩,--橋樁打不下去。工匠們試了好多個地方,都沒有找到一塊適合下樁的地方。性潮和工匠們望河興歎,無計可施。

有一天,漕港河來了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他走到性潮和尚麵前,笑著對他說:"大師造大橋,功德大無邊,橋樁要打深,蘆生最為吉。"性潮和尚聽了十分生氣,他對乞丐說:"這方圓十裏根本沒有一根蘆葦,你讓我在蘆葦處打橋樁,這不是開玩笑嗎?你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來取笑我的嗎?"隻見乞丐不慌不忙地從懷裏摸出一把紅棗,塞進嘴裏,一通亂嚼。一會兒吐出一把棗核,然後一個一個扔進漕港河裏。一眨眼功夫,河裏齊刷刷長出了四片蘆葦。性潮和尚這才知道這人是個神仙,便趕緊俯身下拜,可那個乞丐轉眼間已經消失不見了。

性潮和尚在蘆葦灘上很快就打好了橋基,建成了一座五孔式的拱形大橋。但是,到了最後,要將刻有八條盤龍的龍門石安放於橋上時,卻發現怎麼放也放不下,合來合去就是合不攏。他們都十分焦急。這時,來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老人對性潮笑笑說:"若要龍門石合攏,除非要等馬騎人來到。"性潮疑惑不解:這世上隻有人騎馬,哪來的馬騎人呢?恐怕龍門石永遠也合不上了。正在性潮犯嘀咕的時候,突然看見前麵來了一個掮著一隻三腳木的漢子。性潮和尚頓時醒悟,三腳木不就是三腳馬嗎?不錯,真是天助我也。於是,他趕緊告訴工匠們:"馬騎人來了,大家快合龍門石。"工匠們一聽,立即抬的抬,扛的扛,把龍門石放到中間位置,這時,隻見那個"馬騎人"走到橋中間,用"三腳馬"在龍門石上輕輕地敲了敲,不偏不倚龍門石恰好落準,絲毫不差地合上了。後來,人們都說那個"馬騎人"就是八仙中的"鐵拐李"。

事後,性潮和尚為了感謝仙人幫助他造橋,便將橋下方裏設為慈門寺的放生之地。從此禁止漁人在此置網捕魚。並在水中立下了木樁作為界限。將每個月的初一定為放生日,那一天誰也不能捕魚。從此,這座橋就被人們叫做"放生橋"。

【景觀台】

放生橋邊的申窯展館

放生橋邊有一座申窯展館,它是一幢明清風格的老宅,共兩層,占地200多平方米,展館內設兩個展示館和一個畫室兼茶室。這座展館現在也是遊客必遊的一道景觀。小天井裏搖曳著一叢修篁,一塊太湖石透出千年不變的空靈,風雅中呈現出一幅鄭板橋的墨竹圖。展示室裏布滿了展品,俞曉夫、黃阿忠、馬小娟、石禪等人的作品擺放在顯眼的位置。為順應市場,引導消費,申窯還推出了新品種,比如石禪此次畫了一套32頭的生活瓷,有限複製500套,題材為年年有餘、碩果累累、紫氣東來,分別對應中國民俗性特強的吉祥圖案--魚、石榴和紫藤,整個展館彌漫著一股濃鬱的中國風情。

【旅遊貼士】

從上海到朱家角,交通十分方便,可當天往返。

朱家角是上海附近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鄉古鎮。石板老街、黛瓦民宅、深巷幽弄一無不展現朱家角典型的江南民居風貌。在這裏,各種各樣造型的古石橋把古鎮連成一個整體。著名的除了放生橋外,還有建於明代的三孔石拱九峰橋、單孔石拱泰安橋等36座精美的古石橋。另外還有像大清郵局、圓津禪院、席氏廳堂等許多名勝古跡。

朱家角四季皆可旅遊,以每年春、夏、秋為佳。更是喜愛拍攝江南水鄉風光的攝影愛好者的絕好去處。

在這裏不僅可以欣賞江南風光,還可以品嚐各種傳統小吃,像玫瑰豆腐、雙套曬油、無鉛皮蛋、五色湯圓、小籠饅頭、炙毛豆、鮮肉棕等。每逢金秋菊黃蟹肥時候,在這裏還能嚐到鮮美的澱山湖大閘蟹。

【課本鏈接】

《語文o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作o口語交際o綜合性學習

瘦西湖的"金"腰帶--揚州五亭橋

五亭橋坐落在揚州的蓮花堤上,是瘦西湖的標誌。五亭橋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禦史高恒為迎接乾隆南巡所建,是因為建於蓮花堤上,形狀又很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因此又名蓮花橋。

五亭橋的設計可謂別出心裁。橋身為拱卷形,由三種不同的卷洞聯係,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布置在橋礎三麵,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麵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橋麵上矗立著5座亭子,中間一亭最高,周圍四亭相互對稱。亭頂為黃色琉璃瓦,簷頂為綠色,亭解飛簷挺勁。亭內畫棟雕梁,彩繪藻井,富麗堂皇,為典型的江南風格。橋的兩端為寬闊的石階,四周石欄上雕有各種形態的獅子。橋墩由12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

五亭橋不隻是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景色也很優美。每逢中秋之夜,則皓月當空,湖麵瀉銀;各洞銜月,波光蕩漾;眾月爭輝,搖曳不定,令人心曠神怡。它與鄰近虹橋、長春橋、春波橋均籠罩在迷漫的煙霧之中,形成了揚州著名的"四橋煙雨"景觀。

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這樣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具藝術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

【故事亭】

白蟒守護五亭橋

五亭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曆經二百多年的風雨,依然完好無損。有人說這都是白蟒守護的結果。

當然,這是一個流傳在揚州民間的傳說。據說在清朝時期,有人看見過一條巨大的白色蟒蛇,盤旋在白塔上,將頭伸到五亭橋下喝水。老人們都說這是一條神龍。時光飛逝,時過境遷,這件事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有一天,有一個外地人來到揚州瘦西湖遊玩。他來到五亭橋,看見橋上精美的筒瓦非常好看,竟被迷住了。他隨口對旁邊的一個揚州鹽商說:"聽說五亭橋上的瓦可以消災降幅,保佑萬事吉祥啊!"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鹽商聽了一陣竊喜,暗暗在心頭打定了一個主意。

一個月朗星稀,夜深人靜的晚上,鹽商帶著幾個仆人攜著長梯來到了五亭橋上,他們打算趁人不注意把這些筒瓦拆下來帶回家。這樣這些筒瓦就能夠給自己帶來好運了。鹽商讓他的仆人架好梯子,親自爬上去,舉起手正要去摘筒瓦。這時,突然狂風四起,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迎麵呼嘯而來,他被重重地摔到了地上,長梯也被大風卷走了,仆人們被吹得團團亂轉。他們害怕極了,緊緊地抓住橋欄杆,跪下來,連連磕頭作揖,請求老天爺饒命。

這時,從天上飄下來一條大白蟒,白蟒將身體盤在白塔上,用銅鈴般大小的眼睛狠狠地瞪著鹽商。鹽商的嚇得癱坐在地上,渾身直打哆嗦。他嘴裏不停地念叨著:"我不敢了,不敢了,再也不敢來偷筒瓦了。"說著連滾帶爬地給白蟒磕頭。一會兒,白蟒不見了,周圍的一切又恢複了原來的寧靜。那些被嚇得麵色慘白的仆人們趕緊扶起鹽商跑回了家。

後來,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揚州城裏的老老少少都聽說有白蟒護著五亭橋,再也沒有人敢動橋上的一磚一瓦了。所以到現在,瘦西湖上的五亭橋經曆了一個又一個朝代,依舊保存完好。

【景觀台】

五亭橋月色

五亭橋的橋身是拱券形,由三種不同的券頂聯合,橋下共有十五個橋洞,中間一洞最大,洞洞相通,每當晴空月滿之夜,在瘦西湖畔看五亭橋下,每個橋洞中各銜一月,一共可以看到十五個月亮倒掛湖中,金色蕩漾,相互爭輝,不可捉摸,極富詩情畫意。

因此,每到中秋,揚州人都要爭著到五亭橋邊看這一月亮奇觀。清人黃惺庵有詩讚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麵麵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

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誌性建築,也是我國古代交通橋同觀賞橋結合的典範。

【旅遊貼士】

五亭橋在揚州市的西北郊,乘坐308路公交或1、2路旅遊專線都可到達。

有古詩雲:"煙花三月下揚州"。其實,這裏一年四季都適合旅遊。這裏除了瘦西湖外,還有像隋帝陵、大明寺、文昌閣等名勝古跡。到這裏不僅可以讓你大飽眼福,而且也能盡享口福。特色小吃特別多,如五香茶幹、三丁包子等。

【課本鏈接】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長虹臥波"--蘇州寶帶橋

蘇州寶帶橋,又叫做小長橋,橫臥在距蘇城三公裏的古運河和澹台湖之間的玳玳河上,像一長長的玉帶漂浮在河麵上,所以被稱作寶帶橋。

寶帶橋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年-819年〉,是蘇州通往杭州、嘉興的陸路交通要道,又是太湖通往運河及吳淞江的溢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該橋多次重建、重修,現在的寶帶橋是明正統年間所建。

寶帶橋橋麵寬闊平坦,下由五十三孔聯綴,孔長249.8米。全長317米,寬4.1米。北端引道23.4米,南端引道43.06米。橋堍成喇叭形,下端寬6.1米。橋兩端各有一對威武的青石獅,北端還有四出碑亭和五級八麵石塔各一座。石塔高4米,以整塊青石雕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雲龍紋;塔簷塔刹也均以石塊刻成。每級八麵,各設佛龕,龕內鐫有佛像。在26與27孔間水盤石上,也有同樣及塔一座。整座寶帶橋狹長如帶,多孔聯翩,倒映水中,虛實交映,有如蒼龍浮水,又似鼇背連雲,為江南水鄉增添了旖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