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由何而來,又是怎樣進化的?遠古時代的人類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況是什麼樣的?他們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怎麼溝通和交流?他們有沒有自己的崇拜和審美?這些問題相信你都非常感興趣,也特別想了解。那麼,你不妨到北京的周口店、陝西的半坡村、河南的安陽等地,那裏的古人類遺址會穿過時光隧道,把你帶回到千萬年前的遠古時代,為你生動地述說那久遠的故事,讓你真切地觸摸到祖先的生活。
中國猿人之家--周口店遺址
周口店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縣的周口店鎮,被稱為"中國猿人之家"。
1929年,我國古人類學家斐文中先主在龍骨山發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1936年,賈蘭坡先生又在這裏發現了3個"山頂洞人"頭蓋骨化石。六十年代未,這裏又發現了距今10萬年的"新洞人"遺址。這一係列重要發現,為研究人類的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
周口店遺址除發現古人類化石外,還發現了近十萬件"北京人"製作和使用的石器、數百種哺乳動物化石和豐富的用火遺跡。尤其是周口店遺址發現的用火證據是世界同時期古人類遺址中最具有充分說服力的,發現的灰燼層最厚處約達6米,這個重要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曆史追溯到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成為人類進化史上的裏程碑。
周口店猿人遺址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最係統、最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又將其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故事亭】
"北京人"的發現與丟失
20世紀初,中國還沒有考古一說,但是在歐洲卻流傳著"亞洲是人類的搖籃"的傳說,曾經有很多在國際上都很著名的人類學家來到中國,尋找古人類的起源和蹤跡,但是一直沒有什麼發現。
直到1903年,才出現了一件比較有價值的事情。當時,德國人哈貝爾曾在中國行醫,他在回國時,帶了一包從中藥店購買的藥草,其中包括"龍齒"、"龍骨"之類的動物化石。他回國後,就把這些化石交給了當時德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施洛塞爾,經過認真的觀察和研究,施洛塞爾驚奇地發現,在這一包動物化石中,竟然有一顆和人類上麵的第三顆臼齒非常相似的牙齒,經初步判斷,這是"類人猿"的牙齒。這無疑給他打了一針興奮劑:在中國,有可能找到人類的發源地。
後來,美國化學家麥格雷戈·吉布在北京大學教書時,曾在北京郊區周口店鎮的山脈裏采集了一大堆化石,並把其中一部分交給了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這引起了安特生的極大興趣。於是安特生特意趕到周口店雞骨山一帶進行深入調查,但是這裏隻有一些看起來向雞骨的鳥類化石。由於知道了這樣一個地方,安特生經常會派人來此采集一些化石。但卻始終沒有找到他所渴望的人類化石。
1921年,安特生又建議另外幾位科學家一起去雞骨山做短期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當時,洋人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稀奇的人種,他們的發掘引的當地的農民紛紛去觀看。人們一邊看一起七嘴八舌的議論著,最後一個人站出來告訴他們說:"你們在這裏挖東西隻是白費力氣,這邊的東西都不值錢,走,我領你們去龍骨山看看,那裏的龍骨不但多,而且還特別大。"安特生立刻意識到,這或許就是他們的一次機會。於是他們就跟著這位農民來到了龍骨山。果然,他們在這裏挖到了很多水牛、鹿等大型哺乳動物的化石。這次的挖掘讓安特生非常興奮,因為他在山洞裏發現了一些不屬於這裏的白色石英碎片,動物不可能把這些石英搬到這裏,而這些石英碎片也不可能自己長腿走過來,那隻可能是遠古的人類把它們弄到這裏來的。安特生為自己的推斷心動了,在幾年中,他多次來這裏發掘,終於在1926年9月,發現了2顆人類的牙齒化石。
自從在周口店發現人類牙齒化石的消息傳開後,北京、天津兩地的科學家都非常興奮。於是在1927年開始了對周口店的大規模發掘。我國兩位年輕的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和裴文中參加了此次的發掘工作。其中裴文中擔負起了主持挖掘工作的大任,他決定在此處長期挖掘下去,一直挖到含有化石堆積的最底層。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岩石的第五層非常堅硬,用鑿子根本無法鑿開。裴文中決定用炸藥炸開第五層,但這是考古學中的大忌,因為炸藥很可能會把很多有價值的化石也一起送上西天,但此刻已經沒有別的辦法了。
第五層炸開以後,之後的發掘就容易多了,第六層、第七層……就這樣一直挖掘到地下40多米。裴文中驚奇地發現在洞中有很多遠古動物的化石,隻要用手將塵土拂開,就能清晰地看到化石的紋理。他們在這裏繼續尋找,終於在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發現了一個圓圓的東西。"是人頭!"裴文中驚喜地叫起來。一起挖掘的人們也圍了上來。發現那真的是一個一半還埋在土中的人頭蓋骨的化石。
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的發現,震驚了整個考古界。1936年,賈蘭坡又先後在這個洞裏發現3個"北京猿人"的頭蓋骨化石。
但是1940年,日本人占領了北京,頭蓋骨留在北京很不安全,經過多方協商後,美國官方和科學家們同意暫時將頭蓋骨存放在紐約的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內。當美國的海軍陸戰隊護衛著頭蓋骨轉移時,日本開始了對珍珠港的空襲,護送"北京人"的軍隊以及這些行李全部成了日軍的戰利品,從此就再也沒有了音訊。"北京人"也就此丟失了……
愛美的山頂洞人
1929年12月2日,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周口店龍骨山出土後,這裏被認為是人類遠祖的發源地,人們就更加關注此地的發掘與研究。為了弄清楚龍骨山化石的堆積與分布情形,因此從1930年春天開始,考古學家們就開始在龍骨山進行大規模的清理工作,順著化石堆積的邊緣尋找其邊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又發現了山頂洞人生活的山洞。
由於這個小洞位於北京人遺址的上方,因此又將這個遺址稱為山頂洞人遺址,山頂洞分為洞口、上室、下室和地下室等幾部分,上室是人們居住的地方,下室則是墓地,而地下室由於有大量的動物化石,由此可以推斷是山頂洞人的倉庫。
根據在山頂洞發現的遺址可以推斷,山頂洞人大約生活在1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在山頂洞遺址中,發現了至少有7、8個人體化石,根據牙齒和頭骨鑒定,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幼的甚至有剛出生的嬰兒,年老的則超過了60歲。
提起原始人,人們就不由自主地把他們與野蠻、粗俗聯係了起來,其實,從山頂洞遺址出土的化石來看,山頂洞人已經很愛美並懂得如何打扮自己了。
在山頂洞遺址發現的人體化石中,其中一位男性老人的遺骨保存的相當完整,而且其頭骨的左邊穿過孔的海蚶殼以及狐狸或狗的牙齒,似乎就是獨特的飾品。在這個遺址中,已經不像在北京人遺址那裏會發現很多的石器,這裏的石器並不多,骨器也不是很多,但其中的一枚骨針卻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這枚骨針是用獸骨經過刮削打磨製成的,長8.2厘米,針孔是用尖銳的物體挖成的,針尖磨得很鋒利,這說明山頂洞人已經開始自己織補衣服、縫製帳篷等物,正在逐步地擺脫野蠻的野外生活,向文明社會邁進。
山頂洞人還喜歡用骨頭做一些裝飾品,在遺址出土的化石中有很多鯇魚、鯉魚的胸椎骨和尾椎骨,一些飾品也是由魚骨做成的。在山頂洞裏還發現了不少穿了孔的海蚶殼、獸牙、石珠,以及有刻紋的骨管等等,其中穿孔的獸牙最多,而石珠的做工最為精細。這些石珠多是用白色的石灰岩做成的,最大的直徑也隻有6.5厘米。另外還有一些橢圓形的小礫石,其成分多是淡綠色的火成岩,大部分是由河水衝刷形成的天然磨麵,但是也有一些明顯是人工磨平的,它們的中間還有一個對穿的孔以便把它串起來。其他的如穿孔的鯇魚骨以及鳥腿骨做成的骨管等。
除此之外,愛美的山頂洞人還用一些植物的汁液把這些打磨好的飾品染上了顏色。然後用在用枝條,或者草莖編製的繩子把這些貝殼、石珠、獸牙、骨管串起來,垂掛在胸前,就像我們現在帶的項鏈。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山頂洞人對於裝飾品如此細心和喜愛,說明他們已經有了人類文明意識的萌芽。
【景觀台】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是一座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始建於1953年。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係統地向我們介紹了60萬年前的"北京人"、10萬年前的"新洞人"、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的生活環境、生活狀況。序廳正麵為龍骨山立體模型,展櫃中擺放著周口店地區從4億年前到1億年前的各種岩石標本,反映了該炮區滄海桑田的地質變化過程。第一展廳展示了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模型、古人類用火遺跡以及粗糙簡陋的石製砍斫、切割、亂削和雕刻工具。第二展廳以複原模型展示了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以及他們的生活場所。第三展廳主要介紹龍骨山上發現的二十餘處脊椎動物化石遺址和古人類活動過的遺址分布點,以及一件18000年前山頂洞人的遺物--串青貝殼,獸牙、小石頭製成的古老的項鏈。第四展廳陳列著我國和世界各地發現的各個時期的古人類化石、舊石器,以及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繪畫、雕刻等藝術品。
【旅遊貼士】
周口店位於北京市房山縣的周口鎮,北京市內有多條公交線路到達,交通較為便利。
房山縣不僅是"北京人的發祥地",也是"北京城的發源地",有數不盡的文化古跡,有107座曆代古塔,302處曆史遺跡。其中1300多年前的佛教聖地雲居寺,保存著世界上僅存的1122部、3572卷、14278塊石刻大藏經,被譽為"石經長城"。
另外這裏天藍、山綠、水清、生態美,觀光采摘其樂無窮。
當然,到這裏觀光旅遊的最好季節應該在夏秋。
【課本鏈接】
《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一節《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人猿相揖別》
人類的搖籃--元謀人遺址
元謀人遺址位於雲南元謀縣大那屋村北邊大約500米的山腰上。
元謀人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在1965年5月在當地作地質考察時偶然發現的。首先發現了兩枚牙齒,以後在同一地層又發現石器和炭屑,證明他們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推斷元謀人大約生活在170萬年前左右,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也是在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直立人。同時也把人類用火的曆史大大提前了。
元謀人遺址的發現有很重大的曆史意義和科研價值。1982年,國務院將元謀人遺址定位第二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事亭】
元謀人是東方人的祖先
20世紀上半葉,考古學家就曾經去雲南的個大盆地尋找古代人類的蹤跡,因為在這些盆地的地層中,保存著豐富的氣候環境變化的信息以及大量的動植物化石,在考古學家看來,這不啻是古老而神秘的聚寶盆。而在雲南眾多的盆地中,位於昆明西北約110公裏的元謀盆地又最為考古學家們所青睞。
1926年冬,美國科學界曾組織中亞考察團到元謀盆地進行過短期視察,但他們在這裏並沒有找到人類的祖先,不過卻發現了一些時代較晚一些的史前遺物。到三四十年代時,美國的古生物學家又在元謀盆地發現了一些更早的動物群化石,元謀盆地遂成為南亞重要的早更新世河湖地層標準剖麵所在地,不過他們仍然沒有找到古老的人類化石或者與人類相關的文化遺物。
與此同時,我國的地質學界也開始關注雲南的考古了,中國地質調查所於1937年春天派出了賈蘭坡和卞美年去雲南進行考察。賈蘭坡等人抵達昆明後,開始在昆明附近進行調查,他們在一些山洞裏找到了一些動物的化石以及一些破舊的石器化石,雖然不能確定這裏曾居住過遠古人類,但是卻已經能感覺到古人類的氣息了,正當他們準備擴大調查時,地質調查所卻因為別的任務將他們調遣回去了。
這一耽擱就是30年,直到1965年,為了建設四川攀枝花地區以及成昆鐵路,必須對當地附近的地質進行勘察設計,因此,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黃汲清教授在部署組織了一個前往西南地區研究地質構造的研究組。該研究組共有四人,分別是錢方、蒲慶餘、趙國光以及王德山。在出發之前,四個人收集並分析了之前的一些研究資料,然後一致認為,應該把元謀盆地作為開展工作的首選區域。3月下旬,在以趙國光為組長的帶領下,他們一行就經由昆明來到了雲南省元謀縣。當時元謀縣交通尚不發達,從昆明到元謀隻有一條土公路,即便坐汽車也需要兩天的時間,而當時從昆明到元謀的班車就隻有一趟。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隻能憑著兩條腿走路,一天跑四五十裏路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為了方便工作,了解當地的地理以及各種情況,他們經常要向當地的老鄉詢問一些事情。老鄉們告訴他們一個傳說:"有十多條龍曾經死在上那蚌村附近,那裏又稱為十龍口,據說附近有很多的龍骨。"4個年輕的地質隊員聽說這個消息後,立刻趕往上那蚌村,在那裏展開了調查。幾天後,他們收集所有的材料,終於確定這一帶的地方地層出露很好,而且化石也很多,構造現象又很清楚,於是幾個人一商議,就決定把這裏作為調查工作的重心。
他們借住在當地的村民家裏,由於時間緊,任務重,他們隻能爭分奪秒地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出發了,天黑透了還回不到駐地,餓了就吃幾口帶的饅頭,渴了喝幾口山泉水,他們舍不得停下來休息,哪怕是吃飯喝水也總是匆匆忙忙的。
如此不分晝夜地忙碌了一個多月,轉眼就到了5月1日,這天是法定的節假日,這是在這些地質隊員的記憶裏,早已經沒有了休息日的念頭,他們依舊和平常一樣,帶著鏟子、錘子以及書包等簡單的工具就早早地趕往勘測地點了。由於元謀盆地受西南季風氣候以及盆地其後的雙重影響,雖然是剛5月份,但卻已經很悶熱了。錢方、浦慶餘和王德山似乎沒有感覺到一樣,他們分頭在一個個山包上、溝溝坎坎裏尋覓著化石的蹤跡。收獲也合並不少,什麼雲南馬牙、鹿牙、牛牙,還有一些少量的象牙等動物的化石。他們用綿紙把化石包起來,編上號放進書包裏。
下午5點左右時,幾個年輕的地質學家還在重複著這樣的工作,錢方又在上那蚌村西北的雙向發現了幾顆露在地層外麵的馬化石,忽然他又看到了在這幾個化石旁邊似乎還有一些看上去好像是牙齒的化石,但這些化石埋在泥土中,表麵隻有一些細微的痕跡,還無法分辨究竟是什麼動物的牙齒化石。錢方就和往常一樣,拿出地質錘,用前麵尖端的部分小心翼翼地挖掘,不多長時間,就漸漸地挖出了一顆化石。錢方仔細地觀察了一下,發現竟然像人的牙齒。他興奮極了,急忙在四周繼續挖掘,想要尋找類似的化石,果然,在化石的下方他又挖出了另外的一顆。他把這兩顆牙齒捧在手裏,認真地進行比較,這兩顆牙齒似乎是人上麵左右兩側的門牙。浦慶餘和王德山聞知消息後,也立刻趕到這裏,看著這兩顆淺灰白色的牙齒化石,他們也認定這應該就是古代猿人的牙齒化石。他們又繼續發掘,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關於類人猿的化石,但是忙碌了一陣後,除了這兩顆牙齒,他們隻找到了一些哺乳動物的牙齒化石以及其他的化石碎片。天漸漸地黑了,又開始下起雨來,沒辦法,他們隻好先回到在上那蚌村的住所。
回來之後,他們也沒有閑著,而是立刻取出這兩顆牙齒化石仔細地研究起來,他們拿出北京人門牙的素描照片和這兩顆牙齒進行比較,甚至還對著鏡子看自己的牙齒,最終一致認為,這兩顆門牙很可能就是類人猿的門牙,但這對門牙比現代人的要粗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他們決定把這兩顆牙齒化石送回到北京,請古人類研究專家進行研究和鑒定。
第二天,他們又早早地去了發現牙齒的地方,希望能夠再有所收獲,可是除了找到一些馬牙、鹿角、牛牙等化石碎片外,再也沒有找到其他的猿人化石。
回北京後,他們把這些情況向古人類研究專家做了彙報,並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是古代猿人的牙齒化石。中國地質博物館的胡承誌經過比較和鑒定,認為這是一種治理人種的牙齒化石,並以其發現地將這種直立人種命名為"元謀人"。
經過了幾年的研究,1972年,新華社首次報道了這個重要的發現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國內外的科學界都對此非常關注,很多世界著名的古人類學家紛紛趕到元謀進行考察。1973年冬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元謀縣文化館等單位聯合組成了發掘隊,準備對元謀盆地的元謀人遺址進行深入地發掘和考察,他們相繼在這裏找到了3件刮削石器、3件有人工痕跡的石塊,以及在地表上采集的數十件石器。
1974年,考古隊的工作者們像平常一樣緊張地工作者,忽然聽到有人喊道:"快來看,這裏有碳屑。"大家立刻圍上去觀察研究,發現果然是碳屑的遺留物。再繼續深入地發掘下去,碳屑遺存越來越多,而且還出現了碳屑遺存與哺乳動物化石共生的現象。而且有動物化石的地方一般都能找到碳屑遺存。根據當地的地勢,考古隊員認定這些碳屑所在地並不是原來火堆所處的地方,而是被雨水衝下來的,元謀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應該就距離這裏不遠。而且根據這些碳屑可以推斷,元謀人已經學會了用火,這對於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用火代表人類支配了一種自然力,是人類征服世界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