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輯 遠古的人類文明(2 / 3)

在隨後幾十年的發掘工作中,又在原遺址東南300多米的地方出土了元謀人的脛骨化石以及其他一些骨器。1986年,元謀縣的一位彝族小姑娘李自秀又發現了一塊重要的化石,並和舅舅一起把這塊化石送到了雲南地質研究所。專家們從化石裏挑出了一顆人類的牙齒,這顆牙齒據現在約有210萬年。一些專家為元謀人命名為"東方人"。同年12月,雲南省又發掘了豹子洞,獲得了67枚古猿牙齒。而李自秀和母親也發現了一件古猿的左上頜骨化石和21枚牙齒化石,經初步的研究,元謀的古猿化石可以分為臘瑪古猿和西瓦古猿。1987年3月,考古人員又在元謀縣蝴蝶梁子出土了比"東方人"還要早的一些化石,並根據化石中的一段左股骨推斷,這些人類生活於270萬年前,且已經能夠直立行走,專家為這種人類命名為"蝴蝶臘瑪古猿",並認為這一人種就是東方人的祖先。

元謀人遺址的發現及其研究,把我國的人類曆史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的較早的直立人的代表,因此元謀又被稱為"人類童年搖籃"。考古學家還認為,"元謀人"經過一係列的發展,一部分越過金沙江北上甘肅、青海,稱為古羌戎人的祖先,還有一部分越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演變為今天的印第安人。

【景觀台】

元謀人陳列館

元謀人陳列館位於雲南省楚雄市元謀縣城龍川街,於1985年動工興建,1987年落成。

陳列館占地2000平方米,采用了莊嚴古樸的宮廷式仿古建築,並由著名的考古學家賈蘭坡為其題寫了館名。院內還種植了許多熱帶喬灌樹木及名貴花卉,環境幽靜,古樸典雅。

陳列館的展廳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展品主要有元謀猿人化石及其製造使用的骨器、石器等,另外還有一些同年代的劍齒象、雲南馬、劍齒虎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元謀縣境內出土的其他距今約400萬年前的古猿頭骨、頜骨、單枚齒列牙齒化石,三趾馬、古乳齒象、劍齒虎頭骨等化石也陳列其中。這些珍貴的化石根據人類社會史前曆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依次排列的,它詳細展示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係統地展示了原始人類的進化環節。

自1989年9月25日開館以來,該館已接待世界各地專家學者及國內觀眾數萬人次。

【旅遊貼士】

去元謀人陳列館參觀,可從昆明西苑汽車站乘開往元謀的班車,車程為7小時;也可以從楚雄客運站乘班車前往,車程約4小時。到達元謀縣城後步行即到。

元謀地處滇中高原北部,地勢呈四周高,中間低,由南向北傾斜的"筲箕凹"形。四季不分明,幹旱少雨,年平均氣溫21.9℃,被譽為"天然溫室"。

元謀縣屬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個彝、傈僳、苗、回、白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因而這裏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最為有名的是元謀花燈,明末以來,正二三月鬧花燈的傳統習俗流傳至今。還有彝族、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火把節"、"花山節"等。

元謀縣的地方風味尤以烤乳豬、涼仔雞、涼拌小豬、水米線最具特色。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人猿相揖別》

母係氏族社會的文明--半坡村遺址

半坡村遺址坐落在陝西西安市的東郊,是一處比較完整的氏族社會時期的村落遺址。

大約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並且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化。然而,經過幾千年滄海桑田的變遷,半坡村被埋進了三四米深的地下。從1954年開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者們經過多次的發掘和整理,才又重現了當年半坡村居民的生活景象。

該遺址略呈橢圓形,居住區在南麵,東北方是一個製造陶器的窯廠,北麵則是墓地。遺址麵積有5萬平方米。其中有房屋遺跡45座,圈欄兩處,地窖200多個,製陶的窯6座。領海還有250座墓地,以及近萬件生產和生活用具等遺物。

半坡村遺址展示了6000年前母係氏族公社的生動景象。1958年,新中國在半坡村建立了我國第一座原始社會遺址博物館--半坡博物館。如今,它已經成為一座馳名中外的古人類遺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故事亭】

"安居樂業"的半坡人

半坡村遺址坐落在渭水的之流--滻河東岸,它南麵有秦嶺山脈,背靠北山山脈,是一個環境十分優美的地方,由於氣候濕潤,地理環境優越,很久以前,這裏就有森林、平原、沼澤、河流,這樣的環境既適合打漁、打獵、采集,還很方便耕作,是一個十分適宜人們生活的地方。也正是因此,六七千年前的半坡人才在此定居下來,並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隻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數千年滄海桑田的變遷,半坡村才被掩蓋在曆史的黃沙下。直到1954年,考古工作者們在這裏辛勤的挖掘勘探,才重現了半坡村的舊貌。

從已經發掘出的半坡村遺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處於氏族公社時期的村落,在村落的中心是居住區,北麵是公共墓地,右東麵則是製造陶器的窯廠。從出土的遺跡來看,半坡人已經開始了永久定居的生活。在居住區的外圍,是一條寬6公尺、深5公尺的大溝,我們可以想象,在原始社會,為了躲避各種猛獸的襲擊,保證村子裏老幼婦孺的安全,半坡人開動聰明的腦筋,挖了這麼一條深溝。我們甚至還能夠想象,在挖溝的時候,男人們打著打磨的石器,陶器,汗流浹背地挖土、婦女孩子們緊隨其後,把挖出來的土擔到其他的地方,另一部分男人則出去打獵,女人采集各種果子,飼養牛羊,以保證大家能有充足的食物。整個村落裏雖然繁忙,但依舊是井然有序,他們的合作有默契極了。

在居住區的中間,有一間120多平米的房子,相對於周圍的一些房子而言,這間房子確實大出了不少,而且又位於中心位置,因此很可能是氏族公社開會商議事情、分配食物的地方。不難想象,半坡人經曆了一天的勞作,晚上紛紛走出自己的房子,帶著自己的戰利品,一起說說笑笑地來到這裏,點起熊熊的火堆,在氏族有權威的長者的非配下,各自領回屬於自己的食物,然後大家一邊吃一邊圍著火堆說笑、跳舞,誰都不會嫌自己的那一部分少,誰也不會覺得不公平,他們淳樸的心裏隻有團結和友愛。

在半坡遺址,還出土了5200多件生產工具,其中有石锛、石斧、石鋤、石鏟以及一些砍伐用具、碾磨用具等等農產品生產加工的用具。從這麼多的農具可以看出,當時的半坡人已經開始刀耕火種,進行農業生產了。他們從雜草中采回草籽,磨成粉,做成食物,分辨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能吃的,然後把能吃的種子收集起來,看到樹木,放火清理掉地上的雜物,然後把種子撒播在地上,等到成熟的時候在用石鏟收割,就這樣一年年反複的實驗、種植,粟、稻就成了他們主要的糧食作物,另外還有白菜等蔬菜,隨著糧食的穩定,他們又開始馴養打獵帶回來的一些活物,野豬、狼、野羊等等,這樣,半坡人就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安定了。

【景觀台】

半坡村遺址博物館

半坡村遺址博物館座落在村落的遺址上,於1958年4月1日建成並正式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古遺址博物館,

半坡村遺址的總麵積大約有10萬多平方米,已經發掘出來的有1萬平方米。這是一個氏族公社時期的村落,主要部分是居住區。居住區的東邊是製陶的窯場,北麵是公共墓地。

在居住區裏有46座古代房屋遺跡。它們多係半穴式的,也有地麵構築的,形狀分方形和圓形兩種。這些殘缺不全的古代房屋沒有窗戶,門都朝南開,每座房子的麵積大約有十幾、二十平方米,為"人"字形建築風格和"木骨泥牆"的構築方式。

半坡原始村落中的一些房屋,在屋前門道上有支撐起來的"雨篷"。在一人高的牆壁上,還有屋頂的出簷,形式恰似後世的堂屋,房子縱深的部分一隔為三,又似後來的"明間"--後室。具有前堂後室的堂屋,在商周時被稱為"宮"。可見,中國傳統的"宮室"形建築,至少在6000年前就已露端倪了。

在居住區裏還陳列了許多農業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鏟、石鐮、骨器、陶器等700多件。另有一些粟(穀子)的朽粒,它有力地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國家。

在製陶的窯場裏,陳列著出土的大量陶製品。當時的半坡人就是使用陶器作為生活主要用具的。我們今日使用的茶具和餐具,在半坡遺物中幾乎都可覓其雛形。而且,半坡人的陶器中還出現了彩陶,造型逼真而又美觀,堪稱原始美術的傑作,陶缽的口沿上還刻有符號,共有20多種,我國文字學家認為,這些符號可能就是中國原始文字的起源。

半坡村北的公共墓地,是半坡先民的歸宿之處,坑位排列得井井有序。部分墓葬有隨葬品,大部分是陶製的日常用具。隨葬品在女性墓中比較多,這反映了婦女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旅遊貼士】

半坡村遺址位於西安市以東約六公裏滻河東岸的半坡村。從西安市鼓樓乘105路公交車,或從火車站乘11路公交車可到。

西安地處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除了較寒冷的冬季外,其它時間都比較適合旅遊。

西安的特色小吃很多,有羊肉泡饃、梆梆麵、柿麵糊塌、涼皮、炒粉魚、鍋盔、千層油酥餅等。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原始農業和先民的家園》

新石器時代的江南村落--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在浙江餘姚市河姆渡鎮金吾廟村(原羅江鄉浪墅橋村),發現於1973年。

該遺址總麵積約5萬平方米,堆積厚度四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七千年,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

河姆渡文化的發現和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同時,遺址中發掘發現的文物遺存具有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特點,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榮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麵的材料。

1982年國務院將河姆渡遺址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事亭】

"破瓶爛罐"背後的秘密

很多重大的考古發現都是因意外而發現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也不例外。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一次建設水利工程時,就在河姆渡遺址上挖出過一個經過精細加工的大型木構件,但是當時人們對於考古和原始文化了解很少,不知道這是珍貴的文物,倒編出了一些附會神鬼的故事。

那還是人民公社化的時代,河姆渡村在羅江公社的管轄範圍中,由於這裏地勢比較低,每年夏天都會發生洪澇災害,糧食減產非常嚴重,當時,糧食還是生產的重頭戲,因此,各級領導都相當重視這個情況,決定建設好水利設施,以便保證保證糧食生產問題。1973年春天,羅江公社開始改造緊靠姚江、位於河姆渡村北邊的一座破舊的排澇站。由於安裝大型的水泵必須打牢3米以上的地基。領導們就決定動員民工,開始挖掘建築地基。當挖到3米多深的時候,民工們竟然挖出了很多骨器、陶器、動物的骨骼遺跡一些石器,由於民工不知道這是什麼,因此就把這些"破舊的石頭、骨頭、爛陶片"扔在一邊繼續幹活。

巧合的是,這時羅江公社的副主任羅春華正好來視察工作,他看到旁邊扔的石頭、瓦片、爛陶器等東西,就問發生了什麼事,民工們紛紛上來抱怨說,再往下酒很不好挖了,有很多骨頭、碎陶片,腳都紮破了,工程很難再進行下去。聽了民工的話,羅春華又仔細地拿起一些骨頭、石片觀看。又看到地基的兩側還有很多這樣的東西、打磨的鋒利的石頭刃、鹿角、磨製的骨針等等,怎麼看都不是天然的,反而像是經過人為製造似的。一個大膽的念頭在羅春華的腦海中浮起來,他覺得這些"破爛的瓶瓶罐罐"似乎有些熟悉,再聯想到國家頒布的關於文物的相關法令,他立刻果斷地對民工們說:"這些很可能就是曆史文物,應該上報國家的,你們先停下,不要挖了,等我彙報上去看看情況如何。"民工們議論紛紛,不過也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羅春華立刻向縣裏的文化館彙報了這件事,並請求他們派人下來處理。

當時,在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任職的王世倫恰巧在餘姚一帶工作,聽說這個消息後,他立刻趕到了河姆渡的水利施工現場,采集到不少的文物標本,然後,他又帶著這些標本馬不停蹄地趕回了杭州。當他回到文物管理處,把這些標本展示給大家時,大家都興奮極了,覺得河姆渡很可能就是一處曆史遺址。他們認真地研究了這些標本,尤其是其中的幾片粗糙的黑色陶片,更讓他們愛不釋手。由於其中的一些考古者研究過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他們認為這些陶片和以上兩個遺址中的陶器,無論是質地、花紋、形狀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能給人一種新鮮感,他們斷定這肯定是一種新的文化。

浙江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浙江博物館的領導得知消息後,遂派遣汪濟英、勞伯敏、傅傳仁以及魏豐四個人組建成臨時試掘小組,前往河姆渡進行處理。

他們趕到以後,一顆著手投入了工作,經過艱苦的努力挖掘,他們又出土了100多件文物,其中大部分是骨器和陶器,也有少量的石器。而裏麵的陶器則是清一色的黑陶。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動物骨骼和植物遺存也隨之出土,其中多為野生動物,但也有一些豬、牛、羊等是家養的。而植物遺存則大多是野生植物,此次的挖掘雖然沒有能取得更有價值的資料,但卻成了以後多次發掘的開端,河姆渡文化就從這一堆堆得"破瓶爛罐"中逐漸掀開了自己的麵紗。

【景觀台】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位於姚江北岸,於1993年5月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館名為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所題。

博物館占地麵積60畝,由文物陳列館和遺址現場展示區兩大部分組成。文物陳列館緊鄰遺址西側,占地麵積16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麵積3200平方米,由6幢建築組成,單體之間用連廊相接。建築造型根據河姆渡7000年前"幹欄式"建築風格,"長脊、短簷、高床"的特點而設計,構築出高於地麵的架空層,人字形坡屋麵上聳起5-7組交錯構件,象征著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術,再配以土紅色波紋陶瓦、炒米黃毛麵牆磚,顯得古樸、野趣,與河姆渡文化融為一體。序廳屋麵形似展翅翱翔的鯤鵬,表現了河姆渡先民愛鳥、崇鳥的文化習俗。

博物館基本陳列有3個展廳,第一展廳陳列出土文物400餘件,輔以照片、圖表、模型,介紹了遺址的基本情況。其中一個麵積為100平方米的"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態環境"大模型,在聲、光、電的自動控製下,形象地再現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過著定居生活,從事農業、狩獵等生產、生活場景,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第二展廳"稻作經濟",反映稻作農業及漁獵采集活動,展出的實物有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的稻穀及照片。此外還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盤、石球等稻作經濟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和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為主的釜、缽、盤、豆、盆、罐、盉、鼎、盂等炊、飲、貯器。

第三展廳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藝術"兩個內容。陳列著被稱為是建築史上奇跡的帶有榫卯的幹欄式建築木構件和加工工具、種類繁多的紡織工具以及以象牙、骨、玉、石、陶、木為載體,通過琢磨、刻劃、捏塑、繪畫等藝術手段創作的精湛工藝品。其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為珍貴,例如作為遺址標誌的"雙鳥朝陽"蝶形器。

遺址公園,在文物陳列館東南100米處,占地麵積23000平方米。以遺址考古發掘場複原和四棟"幹欄式"建築再現為主體內容。考古發掘現場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木建築構件和散布其間的文物。場麵之宏大,文物之豐富,令人驚歎不已。四棟複原的"幹欄式"建築,古樸、野趣,再現了河姆渡人高超的建築技術。水田、古井、埠頭、祭祀廣場等原始場景反映了7000年前的原始聚落的風貌。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以其眾多的文物精品、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現代化的陳列手段,為人們展示了埋藏了7000多年的燦爛的河姆渡文化,深深地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

【旅遊貼士】

去河姆渡可到寧波汽車南站乘高速汽車前往(半小時一班)。也可在寧波汽車北站或餘姚汽車東站乘往羅江方向的中巴車,隨到隨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