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世界之奇,世界之多彩多姿,世界就像一個包羅萬象的萬花筒。不必說雄偉的山峰、洶湧的江河、飛流的瀑布;不必說壯闊的海洋、美麗的草原、無垠的沙漠;也不必說千種民俗,萬般風情,單說那如珍珠般點綴在世界各地的,凝聚和承載著人類智慧和文明的建築奇觀,就有講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神奇。
"雅典衛城明珠"--巴特農神廟
巴特農神廟,也稱希臘神廟,坐落於希臘的首都雅典衛城的中心,也是衛城的最高點。
這座神廟是為雅典城邦的守護神雅典娜而建造的,興建於公元前447年,曆經了9年的時間才建成,又用了6年時間將神像雕塑完成。
整個神廟分為前殿、正殿和後殿三個部分,占地2100平方米,主體長70米,寬31米,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築。神廟四周有"多利安式"列柱46根,環成一個長方形回廊。每根圓柱都由10-12塊刻有20道豎直淺槽的大理石相疊而成。圓柱有方形柱頂石、倒圓錐形柱頭、額枋,簷口等處有鍍金青銅盾牌和各種紋飾,還有珍禽異花裝飾雕塑。廟簷石柱之間用92塊大理石浮雕連接,每塊浮雕都有一幅天神交戰的場景;廟頂東西兩側的牆上也飾有描述雅典娜的誕生以及同波塞冬爭奪雅典城場景的浮雕。神廟中原先供奉著用象牙和黃金製成的雅典娜的神像,據說神像高12米,身穿戰袍,頭戴金盔,一手執盾牌,一手托著一尊勝利女神的小小塑像。整座神廟,從外貌看,氣宇非凡;從細部觀,精細無比。其設計代表了全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為古代建築中最偉大的典範之作。
千百年來,這裏屢遭劫難,1687年毀於戰爭。如今廟頂已坍塌,雕像已不在,石柱剝蝕嚴重,浮雕所剩無幾,但從依然巍然屹立的柱廊中,還可以看出神廟當年的豐姿。
巴特農神廟是希臘的國寶,也同樣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1987年,雅典衛城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巴特農神廟包含在內。
【故事亭】
雅典城的來曆
雅典城大約建立於公元前8世紀,這裏位於地中海北岸的中心位置,最初隻是一個小漁村。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這裏很快就變成了北地中海的商業中心,聚集了更多的財富。
由於經常有外來者來搶劫他們的財富,所以這個小漁村的人們就自大地建立了一支軍隊。後來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強大,於是就開始興建了自己的城邦。市民們都非常熱愛這座城,並引以自豪。就連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也被這座嶄新而美麗的城邦吸引了過來。
智慧女神和海神的到來,人們都覺得非常榮幸,覺得這座新城邦如果能受到兩位神的佑護,將會更加安定。於是他們就請求兩位神給這座城池賜個名字。雅典娜和波塞冬都很喜歡這座城市,都想用自己名字為其命名。他們互不相讓,爭執起來。最後,他們找到了奧林匹斯山的眾神之王宙斯,請他評判。宙斯說:"既然你們各不相讓,不如我來出一個主意吧。如果你們誰能夠給這座城邦的人民提供一件最有用的東西,那麼這座城邦就用誰的名字命名,誰就來做這座城池的守護神。輸了的一方不許反悔。"
雅典娜和波塞冬一聽,還算公平,於是就答應了。他們一起回到了那個城邦,並把這個協議告知了城邦裏的人民,讓他們來評判誰的東西更有用。
比拚開始了。波塞冬一馬當先,她用自己鋒利的三叉戟在地麵上"咚咚咚"地敲打起來,不一會兒,從地下就躍出了一匹雄壯威武的戰馬。波塞冬對城邦裏的人民說:"我把這匹戰馬送給你們,隻要你們騎著這匹戰馬去打仗,就一定能夠戰無不勝,我要讓所有的地方都納入這座城邦的版圖。"他的話剛說完,人群中發出一陣歡呼聲。因為他們已經受夠了被別人欺負和掠奪的生活,如果有了海神賜予的戰馬,他們就不用再過那種擔驚受怕的日子了,因此他們對海神充滿了感激。波塞冬對於人民的反應很滿意,以為自己已經穩操勝券了,所以得意地衝著雅典娜笑了笑。
然而,雅典娜沒有理會這一切,徑自揮了揮雙手,地上就憑空多出了一棵枝繁葉茂的橄欖樹。人們靜靜地看著那棵橄欖樹,不知道雅典娜的用意。雅典娜環視了一下人群,不緊不慢地說道:"城民們,你們是否希望生活在戰火紛飛之中?是否希望被殘酷的戰爭搞得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我想你們更需要的不是戰爭,而是和平。隻有和平的環境,富足的生活,才是你們所追尋的目標,不是嗎?"
雅典娜的話音未落,下麵的人群中已經有人在哭泣了,那是因為戰爭失去兒子的母親們,因為戰爭失去父母的孤兒們……人們紛紛議論起戰爭給他們帶來的苦難和傷痛來。漸漸地,城民們離開波塞冬的戰馬,都站到了雅典娜的橄欖樹旁邊。他們舉起手臂高聲喊道:"和平,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雅典娜女神,你就是我們心中的女神,請你來做我們這座城池的守護神吧!"
看著下麵群情激昂的城民,波塞冬明白,這一次,自己確實已經輸了,於是她低下頭,悄悄地飛回了大海。
因此,這座新城邦的名字就以雅典娜女神的名字命名,取名為雅典,而雅典娜也便成了雅典城的守護神。人們為了供奉雅典娜女神,還特地建造了恢弘壯觀的巴特農神廟。
【景觀台】
帕特農神廟的"視覺矯正"
帕特農神廟特別講究"視覺矯正"的加工,使本來是直線的部分略呈曲線或內傾,因而看起來更有彈力,更覺生動。
在帕特農神廟中,這種矯正發揮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據研究,這類矯正多達10處之多。比如,此廟四邊基石的直線就略作矯正,中央比兩端略高,看起來反而更接近直線,避免了純粹直線所帶來的生硬和呆板。相應地,簷部也作了細微調整。在柱子的排列上,也並非全都垂直並列,東西兩麵各8根柱子中,隻有中央兩根真正垂直於地麵,其餘都向中央略微傾斜;邊角的柱子與鄰近的柱子之間的距離比中央兩柱子之間的距離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壯(底徑為1.944米,而不是其他柱子的1.905米)。這樣處理的原因是,邊角柱處於外部的明亮背景,而其餘柱子的背景是較暗的牆壁,人的視覺習慣會把尺寸相同的柱子在暗背景上看得較粗,亮處則較細,視覺矯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把亮處的柱子加粗,看起來就一致了。同樣,內廊的柱子較細,凹槽卻更多。山牆也不是絕對垂直,而是略微內傾,以免站在地麵的觀察者有立牆外傾之感。裝飾浮雕與雕像則向外傾斜,以方便觀眾欣賞。如此等等,說起來已煩瑣,藝術家、設計者和工匠為此花費的時間、精力就更大了。
人們至今仍能從飽經滄桑的神廟看出精微矯正的痕跡和出神入化的效果,這真是文明的奇跡。
【旅遊貼士】
1.希臘屬於申根國家,中國公民申請旅遊簽證後,可以從任何一個國家進入。
2.雅典的通用貨幣是歐元,可以在雅典機場或酒店的前台兌換。時差比我國要晚6小時,沒有大礙。雅典最佳旅遊時間是6月至9月,這個時期是愛琴海的夏季,天氣晴朗無雨,氣溫保持在25至35度之間,女士注意防曬。
3.雅典沒有什麼特色商品,如果不想空手而歸的話,推薦在布拉卡區淘一些愛琴海風格的手工藝品。
【課本鏈接】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課《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堂+清真寺"的傳奇--聖索非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土爾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這裏曾經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首都,當時叫君士坦丁堡。
聖索非亞大教堂始建於拜占庭帝國的鼎盛時期,由100多位建築師和1萬多名雇工曆時5年完成。該教堂是一座3拱長方型建築,長100米,占地麵積為7570平方米,中央大廳長75米,寬70米;教堂的前庭長60米,寬11米;教堂的圓頂高55.6米,四周有40扇窗戶。教堂裏共有107根石柱,中央大廳有40根,樓上的走廊有67根。整個建築氣勢恢弘,莊嚴華美,在十七世紀聖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最初供奉的是智慧之神索菲亞,後被查士丁尼皇帝作為基督教的宮廷教堂,拜占庭帝國衰落後,又被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將教堂內所有拜占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並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還在周圍修建了4個高大的尖塔,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聖索非亞大教堂的麵貌。
1932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大教堂改成博物館,現在被稱為阿亞索菲亞博物館。從這裏,你可以讀出伊斯坦布爾1600年來作為羅馬、拜占庭、奧斯曼土耳其三大帝國首都的輝煌和滄桑。
【故事亭】
巧攻君士坦丁堡
公元14世紀時,拜占庭帝國和土耳其帝國是歐洲大陸上最強盛的兩個大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他們開始攻占別的弱小國家。到最後,彼此之間也展開了爭奪戰。正當戰爭進行到緊要關頭的時候,拜占庭帝國內部發生了內亂。
土耳其帝國的軍隊乘機強渡達達尼爾海峽,向巴爾幹半島挺進。拜占庭帝國麵對嚴重的內憂外患,軍心大亂,士氣低落,短短的半年時間,拜占庭帝國的國土就隻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圍很狹小的區域。土耳其的軍隊誓要滅掉拜占庭帝國。拜占庭的統治者們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卻仍然隻想著如何能夠為自己爭奪到更多更大的權利,絲毫也不顧及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還有的人竟然公開叛國投敵,當了可恥的叛徒。但是君士坦丁堡的軍民們卻不願意做亡國奴,他們摒棄了國家的統治者,開始與土耳其軍隊開始了殊死的搏鬥。
當時,土耳其的統治者是素丹穆罕默德二世,原本,他也為自己的軍隊能夠深入拜占庭帝國而自豪,但是,時日一長,糧草供給就跟不上了,再加上君士坦丁堡軍民的奮勇抵抗,長時間攻城不下,這讓素丹穆罕默德二世傷透了腦筋。因為這樣用不了多長時間,他的軍隊就會因為缺乏糧草而喪失戰鬥力。這可怎麼辦呢?他心急如焚,每天都在想辦法。
又是幾天過去了,土耳其軍隊麵對君士坦丁堡軍民的頑強抵抗,損兵折將,一無所獲。穆罕默德二世的眉頭皺得更緊了。這時,突然有一個士兵要求見他。穆罕默德二世正在心煩,一聽是個沒有什麼名頭的小士兵,一口回絕:"不見!"但是這位士兵卻堅持不肯離開,他說自己有攻城的辦法。穆罕默德二世這才勉強接見了他。
"我聽說你有攻城的辦法?"穆罕默德二世有些不相信地看著麵前這個很不起眼的小士兵。
"我確實想到了一個辦法,不過不知道吾皇是否肯讓我試一試。"士兵很恭敬地回答。
"講來聽聽。"
士兵講了自己的辦法,穆罕默德二世聽後覺得有些道理,於是決定試一試。他下令軍隊再次攻城,不同的是,土耳其軍隊這次改變了攻城的戰略,在他們大隊的士兵前麵,竟然有一批扛著很多蜜蜂箱的養蜂人。他們在那個士兵的帶領下,走在攻城部隊的前麵。
很快,他們就來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城下,養蜂人在士兵的指揮下,迅速地把抗在肩上的蜂箱扔到了城牆上。蜂箱裏的蜜蜂一下炸開了窩,從蜂箱裏飛了出來,遇見人救蟄。君士坦丁堡的軍民們沒有料到他們會想出這招,絲毫沒有防備,一個個被蜜蜂蟄得抱著腦袋四處逃竄,再也顧不得去守城了。土耳其的軍隊趁著這個機會發起了猛攻,不到兩個小時,君士坦丁堡就被土耳其軍隊攻了下來。拜占庭帝國終於完全敗在了土耳其帝國的手下。
土耳其完全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後,把這座城市的名字改稱為伊斯坦布爾,並把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了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並在其上加建了4個伊斯蘭的尖塔,又改換了內部的一些裝飾,為其更名為阿亞索菲亞,意為"神聖的智慧"。一直到了1935年,這裏被改為軍事博物館,名稱才又變回原來的"聖索菲亞"。
【景觀台】
馬賽克壁畫
馬賽克畫是拜占庭文化的典範,也是聖索非亞大教堂內部的裝飾特色之一。
公元4世紀始,教會逐漸對教義與救贖的觀念有漸深的認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圈重視肖像與肉體美的傳統也逐漸對基督教產生影響,信徒除了透過傳統的諭言故事與象征手法來理解教義,也逐漸產生將聖母、聖子、聖徒等人物畫像化的需求。據介紹,教堂中一幅耶穌的鑲嵌畫像最接近耶穌的原型。
拜占庭帝國衰落後,教堂內所有拜占庭的壁畫被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全部用灰漿遮蓋住,而刻畫上了古蘭經文與多角星圖案。直到1932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大教堂改成博物館,長期被掩蓋住的拜占庭馬賽克鑲嵌藝術瑰寶也得以重見天日。
【旅遊貼士】
從上海由土耳其航空公司的航班可以直飛伊斯坦布爾。耶希爾科伊機場是土耳其最大的國際機場,距市區約25公裏,坐機場巴士需40分鍾。
伊斯坦布爾除了聖索非亞大教堂外,與其隔街相望的藍色清真寺也是一處名勝,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六塔清真寺,以造型別致聞名於世。
參觀清真寺應避開教徒祈禱時間並保持安靜。遊客必須脫鞋。女性要身著長裙或長褲並披頭巾(可臨時向寺方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