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很快就到了,還有一些認為童第周談戀愛的同學準備看童第周的笑話,結果,童第周竟然考了全班第一,數學成績還拿到了滿分。有的老師不相信,認為童第周一定作了弊。陳老師為了證明童第周的實力,又單獨為他出了一份考題,童第周又一次證明了自己。這時陳老師也把童第周深夜在路燈下看書的事情告訴了各位老師和校長,他們都很為童第周的精神感動。校長說:“我當了十多年的校長,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好學、進步這麼神速的學生呢!”
一架顯微鏡
1930年,童第周從複旦大學畢業了,在親友的資助下,他又踏上了去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火車。雖然身處海外,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拚搏著,學習、實驗,他處處不落人後。在剝掉青蛙卵子外膜的實驗中,他更是一鳴驚人,使導師和周圍的同學都對他刮目相看。
193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博士學位。當時,他的導師邁克教授告訴他,如果他能繼續研究下去,再寫一篇論文,就可以得到特別博士的學位。但這時候的中國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童第周想:我是中國人,即便要做研究,也應該回自己的祖國去做,有了成績才能回報國家。因此他毅然拒絕了老師的挽留,回到了祖國,在山東大學任生物係教授。
抗日戰爭爆發後,山東大學被迫停課。童第周的好友寫信邀請他去香港做研究,但童第周回信說:“我的工作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在內地一樣可以做研究。”
童第周帶著家人在兵荒馬亂之中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們來到了四川的一個小鎮子上,依靠童第周在一所大學教書的微薄薪水生活。盡管日子過的很不寬裕,但他仍然堅持在教書之餘繼續進行自己的胚胎學研究工作。研究胚胎學隻有空想肯定是不行的,還必須進行實驗,但是要做實驗就必須有試驗設備,其中顯微鏡是必不可少的器材。但是在那樣的戰爭年代,人們能保住性命,有口飯吃就已經是萬幸了,誰又會賣這些東西呢?為了器材問題,童第周急得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研究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不能做實驗就好像斷了他的飲食一樣。看著他每天難受的樣子,夫人葉毓芬也很著急。
一天,童第周從外麵回來時竟然一掃之前的陰霾,滿臉都是笑容。葉毓芬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今天遇到什麼好事了,這麼高興?”
童第周神秘地對夫人說:“我發現了一個寶貝。”
“寶貝?”葉毓芬不解地看著丈夫的笑臉。想到丈夫最近正在為研究器材的事情著急,就說:“是不是找到實驗器材了?”
童第周重重地點點頭:“是啊,我今天看到了一架顯微鏡,而且還是雙筒顯微鏡呢!”顯微鏡是進行胚胎學實驗最重要的儀器,有了它,以後就能夠做實驗了。難怪童第周這麼興奮。
葉毓芬也激動起來,她問:“真的嗎?你是在哪裏看到的,我們快去把它買回來吧!”
“在鎮子裏的舊貨攤上,我今天從那裏路過時發現的……”童第周拿出錢來,拉著妻子出了門,去尋找那個寶貝顯微鏡。果然,在那個擺滿了老古董的舊貨攤上,一架蒙著灰塵的顯微鏡擺在角落裏。兩個人掩飾著內心的興奮,向攤主詢問道:“請問,這架顯微鏡賣多少錢?”
攤主看了看他們兩人,漫不經心地說:“六萬!”童第周吃了一驚,怎麼這麼貴,六萬塊錢相當與他和妻子兩人兩年的工資啊。“太貴了,能便宜點嗎?”葉毓芬開始和攤主討價還價。“不行,這可是德國進口的正品貨,在這裏可是獨一無二的。”老板也許是看出他們倆是真心想買,因此無論如何也不肯降價。夫妻倆沒有帶那麼多錢,隻好眼睜睜地看著夢寐以求的東西無法得到。最終,他們隻能是失望而歸了。
晚上,他們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第二天一早起來,他們就又去了那個舊貨攤,顯微鏡依然在擺那個角落裏,不過已經被擦拭幹淨了。老板這次不但不降價,甚至還加到了六萬五千塊。夫妻倆再一次空手而歸。就這樣他們幾乎天天去那個舊貨攤,生怕那個顯微鏡被別人買走了。來來回回的次數多了,最後連那個攤主都覺得不耐煩了。
為了能夠繼續搞研究,夫妻倆下定決定,一定要買到這架顯微鏡。家裏沒有錢,就四處借債,他們找遍了親友,而且還變賣了不少家具衣服,終於湊夠了那筆錢,把顯微鏡買回了家。看著買回來的顯微鏡,想想一大堆的債,夫人葉毓芬有些擔憂:“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還清這筆債啊?”童第周堅定地回答:“為了能夠做研究,就是砸鍋賣鐵,一輩子受苦也甘心。”
有了顯微鏡,童第周繼續開始了自己的胚胎研究實驗,他借助太陽光,電燈、煤油燈等照明設備進行觀察,用廢棄的瓶瓶罐罐代替玻璃器皿,在簡陋的環境中探索這生命的奧秘。最後終於取得了驚人的研究成果。
【名人名言】
◎應該記住,我們的事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科學上的許多重大突破,都是一點點細微的成績積累起來的。
◎一分時間,一分成果。對科學工作者來說,就不是一天八小時,而是寸陰必珍,寸陽必爭!
◎自己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7課《奇妙的克隆》
中國氣象事業奠基人——竺可楨
【名人檔案】
姓名:竺可楨(1890年~1974年),又名紹榮,字藕舫
家鄉:浙江上虞
主要成就:中國當代著名的氣象學家和地理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一手創建了中國大學的第一個地學係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還擔任過13年的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的四大校長之一。
【名人故事】
水滴石穿的功夫
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他的父親名叫竺嘉祥,是個憨厚老實的小商人,經營著兩家米店。他的母親顧金娘雖然大字不識,但是性情賢淑,懂得不少為人的道理。據竺家的家譜上記載,顧金娘在生竺可楨的前幾天,夢見了一隻大熊,解夢的先生根據“夢熊來兆”這句話,給小竺可楨取名為“兆熊”。一直到他五歲上學時,私塾的先生才為他改名為“可楨”。
竺嘉祥非常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因此在竺可楨兩歲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教兒子認字了。從他們家到米店需要穿過一條街道,街道的兩邊林立著一些小店鋪。每天父親忙完店裏的生意,就會帶著年幼的竺可楨出來散步,他指著小店鋪門前的店名、匾額,一個字一個字地教竺可楨念。竺可楨年齡雖小,但卻非常聰明好學,同樣的一個字,父親教上三五遍,他就能記住了。漸漸地,小竺可楨對於認字充滿了興趣,和父親上街時,他會主動指著一些不認識的字,讓父親教他。
有一次,父親因為生意上的事情,要出外兩天,因此就告訴小竺可楨說:“我這兩天出去辦事,就不教你認字了,放你幾天假,好好玩吧!”沒想到竺可楨卻不答應了,他拽著父親的衣袖,非要讓父親把這幾天要教的字在今天晚上一起教給他不行。父親被他纏的沒有辦法,隻好教他認字,那天晚上,他們房裏的燈一直到很晚很晚才熄。
竺可楨4歲的時候,有一天天上下起了大雨,不能再出門了。寫完父親教的字以後,竺可楨就搬了個小板凳坐在門前,饒有興致地數著從屋簷上滴下來的小水滴。正在做家務的母親看了看竺可楨認真的神情,不由地笑了笑,沒有說話。不知道數了多久,竺可楨忽然叫:“媽媽,媽媽,你快來看啊?”母親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趕緊跑過來。竺可楨問:“媽媽,為什麼石板上會有一個個的小坑呢?”母親笑了,就問竺可楨:“你還記得你爸爸給你講過的‘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嗎?”“記得,記得!”竺可楨連聲回答。媽媽摸著他的頭說:“其實啊,這小水滴就好比是磨鐵棒的老婆婆,看似沒有什麼力氣,但是時間長了,就能起到大作用了。”說著媽媽就給竺可楨講起了水滴石穿的故事。有一天,石板正懶洋洋地躺在屋簷下,忽然感到有什麼東西“啪”一聲落在自己的身上,石板睜眼一看,原來是一顆不起眼的小水滴。石板就傲慢地說:“小水滴,你想幹什麼啊?”小水滴回答說:“我要把你滴穿!”石板聽了哈哈大笑,說:“就憑你還想把我滴穿,真是癡心妄想!”小水滴沒有說話,依然一滴一滴的滴下來。石板滿不在乎地搖搖頭。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石板幾乎忘記了小水滴的存在,可是有一天,他感覺自己的身上有些疼痛,仔細一看,才發現小水滴真的把自己的身體滴穿了。媽媽接著說:“一個人的力量也許會很薄弱,但是長時間堅持下來,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竺可楨聽了媽媽的話,懂事地點點頭,下決心也要做一顆小水滴,堅持努力學習。
竺可楨小學畢業時,被父親送到上海澄衷學堂讀書。由於他既有良好的學習基礎,又肯下苦功,因此,他在學校的成績依舊是數一數二的。同學們在學習上比不過他,就嘲笑他身體瘦弱、單薄。有一天,竺可楨吃完飯回教室時,在教室的走廊裏遇見了幾位同學,在和他們擦肩而過的時候,竺可楨的左肩被其中一位人高馬大的同學撞了一下。竺可楨沒有防備,趔趄了一下差點兒摔倒。旁邊的同學哈哈大笑:“學習好有什麼了不起,身體這麼差,不一定能活到20歲呢!”竺可楨很生氣,真想上去好好教訓他們一頓。可是看看自己單薄的身子,他還是忍住了,自己的身體確實不好,也不能怪別人說啊!
怎麼才能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呢?直到晚上,竺可楨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最後他決定通過體育鍛煉的方式來增強體質。他想到母親講過的水滴石穿的故事,就寫了一個條幅“言必信、行必果”來勉勵自己。從此以後,每天天不亮,竺可楨就會爬起來去學校的操場上跑步、做操、舞劍……等到同學們都起床吃早飯的時候,他已經洗去頭上的汗水,在教室裏讀書了。就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竺可楨的身體果然漸漸好了起來。也是從那時開始,他早起鍛煉的習慣堅持了整整一生。
中國氣象事業的拓荒者
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公費留學生,後來他又轉入哈佛大學專門攻讀氣象學,8年後,他以一篇研究台風的論文獲得了導師的好評,取得了博士學位。而後,竺可楨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又回到了祖國。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的現代氣象事業尚未起步,因此中國的農民仍然是靠天吃飯。若是風調雨順還好,遇上旱澇災害就難免食不果腹。竺可楨回國後,決心要做中國氣象事業的拓荒者,摸透老天爺的脾氣,來造福老百姓。
他認為要推進中國的氣象事業,當務之急是做好下麵的兩件事:一是要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氣象觀測站,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長期定點地持續檢測大麵積的地區,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才有可能從中發現天氣變化的規律。二是要培養一批氣象人才。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太過薄弱,難以收集大量信息,隻有擁有了大量氣象人才,才能把這個事業長久地做下去。
1921年,竺可楨在東南大學任教,他主持設立了地學係,下麵共設了地理、地質、礦物、氣象四個專業,由於教學的需要,他還編製了《地理學通論》和《氣象學》兩種講義。除此之外,他還在此建立了第一個中國人自己的氣象站,正式開始了對國內氣候的觀測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