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輯 科學家(一)(3 / 3)

當時,國內軍閥紛爭、兵荒馬亂,要想在全國範圍建立氣象站何其困難,但是竺可楨並不氣餒,他東奔西走,苦心經營,還掏出自己的積蓄購買各種器材。經曆了八九年的辛苦工作,終於在全國建起了40多個氣象站以及100多個雨量觀測站,並開展了高空探測、無線電氣象廣播和天氣預報的工作。

做氣象觀測非常地辛苦和瑣碎,不管春夏秋冬、刮風下雨都不能間斷,每天都必須忠實地記錄各種數據。而且除了要在地麵上進行定點觀測以外,還要通過放氣球的方式進行高空觀測。竺可楨牢記著滴水穿石的道理,不怕苦不怕累,冬天,當別人還躺在熱乎乎的被窩裏時,他就早已經起床出去觀測氣象了;夏天,當別人都躲在陰涼的地方乘涼時,他仍然在大太陽下記錄數據;20年代時,為了觀測高空的氣象,竺可楨僅在南京一地就曾經釋放過160多次高空氣球,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數據,終於掌握了南京地區的一些天氣規律。

【名人名言】

◎近代科學的目標是什麼?就是探求真理。科學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而改換,這科學目標,蘄求真理也就是科學的精神,是永遠不改變的。

◎所謂求是,不僅限於埋頭讀書或是實驗室做實驗。求是的路徑,中庸說得最好,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單是博學審問還不夠,必須審思熟慮,自出心裁,獨著隻眼,來研辨是非得失。

◎據吾人的理想,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一)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則不屈不撓,不畏強禦,隻問是非,不計利害。(二)虛懷若穀,不武斷,不蠻橫。(三)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6課《大自然的語言》

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

【名人檔案】

姓名:丁肇中(1936年~)

家鄉:山東省日照市

主要成就: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該發現推動粒子物理學邁向了一個新的台階。他因此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名人故事】

伴隨終生的教導

丁肇中的父親丁觀海和母親王雋英都是大學教授。1936年,丁觀海夫妻倆去美國進行學術訪問,此時,王雋英已經有了幾個月的身孕,由於勞累和顛簸,就在美國安·亞柏爾大學的醫院裏生下了一個早產的男嬰,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丁肇中教授。在美國休養了三個月後,王雋英帶著兒子回到了中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了,丁觀海帶著妻兒一起到了重慶,在重慶大學和複旦大學任教,而與此同時,他的妻子王雋英也應聘到四川教育學院工作。雖然夫妻兩個的工作都很繁忙,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忽略了對小丁肇中的照顧和教育。由於當時兵荒馬亂,隨時都可能發生戰爭,因此,丁觀海決定不送兒子去上學,就把他留在身邊自己教育。為了讓小丁肇中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丁觀海和妻子共同製定了兒子的教育方案。

從此以後,白天夫妻倆在學校裏做教授,教育那些大學生,晚上回到家裏,妻子負責做飯、收拾家務,而丁觀海就要收起在學校裏的嚴肅麵孔,改換新的教育方法,教導自己的孩子讀書學習。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小丁肇中也不例外,麵對父親攤開在自己麵前的書本,他不是左顧右盼,就是找借口去喝水、上廁所,就是不肯好好學習,這讓丁觀海頭痛不已。這時候,妻子給他出了一個好主意,讓他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做遊戲,並且把要學的知識糅合到故事和遊戲中去,這樣寓教於樂,丁肇中也就愛學了。

每次做完遊戲,丁觀海都要給丁肇中留一些作業,讓他吃完晚飯以後做。在父母的教導和督促下,丁肇中的進步很快。有時候空閑下來,他還會跟著父親畫一些靜物寫生,不過他最喜歡的就是父親教他的用黏土捏一些小玩具,他還能用這些玩具計算一些簡單的數學題,學習玩具的英文名字呢。

丁肇中初上學時,進的是一所德國修女辦的教會學校。由於之前的知識都是從父母那裏學來的,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因此丁肇中的學習有些跟不上學校的叫教學進度,成績在班裏也隻能勉強排個中等。盡管如此,丁肇中的父親並不著急,仍然隻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給他營造了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

有一段時間,他買了很多牛頓、愛因斯坦、伽利略、法拉第等著名科學家的傳記給丁肇中看,並和丁肇中一起談論這些名人的生平,以及他們對於人類的偉大貢獻。丁肇中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示,在讀法拉第的傳記時,丁肇中看到法拉第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中自學,心裏很是感動,他也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無論身處怎樣的生活環境,隻要踏實肯幹、自強自立、勤奮學習,將來就一定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

1948年,丁肇中和父母一起定居台灣,最初,他對曆史比較感興趣,可是後來他覺得,要想從曆史中獲得真理是很難困難的事情,反而不如從科學裏尋找真理,因此,他把興趣轉向了物理和化學。每天除了上課,他最喜歡的就是去台灣大學的圖書館讀書了。隻要一看到自己喜歡的書,他就會忘記身外的一切,有時候甚至會忘記了出去吃飯。節假日的時候,他總是早早地起床,趕到圖書館去讀書,一直到圖書館閉館,他還戀戀不舍,堅持把書借出來回家挑燈夜讀。可以說,丁肇中的學生時代有一半時間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

考大學的時候,學校保送丁肇中上台灣成功大學,但是丁肇中認為這所大學隻是二流大學,他向往的是台灣大學,因此他拒絕了學校的保送,準備參加聯考,報考台灣大學,並誓言要做這次聯考的狀元,但是由於他的英語和國語比較差,因此成績出來後,他並沒有接到台灣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次打擊把他推進了痛苦的深淵,他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茶飯不思,痛苦極了。看著原來意氣風發的兒子如此頹靡,丁觀海非常心疼,終於在一次晚飯後,丁觀海走進了兒子的房間,他把丁肇中翻看過無數遍的法拉第傳記擺在桌子上,指著丁肇中曾經寫的心得說:“無論外在環境如何,隻要你自己踏實努力、勤奮學習,一樣可以成功,這次考試不過是你人生中的一小步,一次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如果你連這個都接受不了,將來又怎麼做得了大事呢?”聽著父親的教導,丁肇中的心裏豁然開朗了,他終於放下心中的包袱,走進了台灣成功大學,並大膽地根據自己地興趣,從原來的機械工程係調到了物理係。

經曆這次挫折以後,丁肇中學習更加努力了。後來,他又去美國學習,在那裏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在實驗中發現了一個新的粒子——J粒子。這個粒子的發現轟動了沉寂多年的高能物理學界,丁肇中也因此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要用中文講

丁肇中的母親王雋英在美國學習訪問期間,因早產把丁肇中生在了美國,這使得丁肇中成了一個美國公民。但是丁肇中從小是在中國長大,而且受父母的影響,即便是在美國學習研究期間,丁肇中也一直是身在海外,心係祖國。

1974年,丁肇中在美國的布魯克海文國家試驗所進行實驗,實驗中,丁肇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基本粒子,這種粒子十分奇特,它不帶電,而且壽命也比以前發現的粒子長1000倍,丁肇中興奮極了,他給這種粒子命名為“J粒子”。“J粒子”的發現震驚了美國科學界。

美國《新聞周刊》為此還專門撰寫了一篇文章,文中評價說:“‘J粒子’的發現是基本粒子科學方麵的重大突破,對於這半個多世紀來,物理學家們努力尋求解析自然界的結構有重大的意義和貢獻。”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的院長傑米韋森也評價說:“丁肇中教授的研究為人類開拓了師姐的未知領域,使基本粒子物理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於此同時,當時的美國總統福特也給丁肇中發去了賀電,稱自己對丁肇中等發現的壽命更長的新粒子深感興趣,並代表美國人民向他們表示祝賀。

也由於“J粒子”的發現,丁肇中教授榮獲了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丁肇中年僅40歲。

按照以往的慣例,在諾貝爾的頒獎儀式上,每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都要用自己本國的語言發表演講。丁肇中雖然是華人,但由於是美國國籍,因此,按照規定,他應該用美國的語言——英語發表演講。以往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美籍華人從沒有人打破這個慣例。

但是丁肇中卻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後代,雖然在美國的土地上出生,但他深受父母熱愛國家的熏陶,對中國充滿了熱愛,因此,他決心要實現自己的願望:“讓來自中國的聲音響徹諾貝爾獎的頒獎大廳。”為此,他通知瑞典皇家科學院說:“在諾貝爾授獎儀式上,我要用中文在頒獎典禮上發言。”

瑞典皇家科學院對此表示支持,但同時又覺得很擔憂,他們問丁肇中:“你是美國國籍,用中文發言的話可能會引起美國政府的不滿,而且,誰來給你做翻譯呢?”

丁肇中堅定地回答說:“我雖然出生在美國,但是我的心魂是屬於中國的,我要把榮譽獻給自己的祖國。如果你們實在沒有人做翻譯的話,我可以自己翻譯。”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被丁肇中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折服了,他們答應了丁肇中的要求。

丁肇中要用中文在諾貝爾授獎儀式上發表演講的消息簡報後,果然引起了美國政府的不滿,美國駐瑞典的大使找到了丁肇中,生氣地說:“你是美國人,怎麼能用中文演講呢?再說我們現在和中國的關係很不好,你用中文演講是錯誤的做法!”丁肇中不客氣地說:“我隻是美國國籍,但我是中國人,黑頭發、黃皮膚可以為證。再者說,要做演講的人是我,我願意用哪種語言就用哪種語言,你管不著。”這位美國大使碰了一鼻子灰,隻好氣衝衝地離開了,之後,美國政府又千方百計地派人阻撓,但都未能改變丁肇中用中文演講的決心。

1976年12月10日,這一天終於到來了。丁肇中和其他諾貝爾獎獲得者一起坐上了領獎席,他看著來自各國的觀眾以及瑞典的社會名流,心裏非常激動。輪到丁肇中的時候,諾貝爾獎基金會主席先簡要介紹了丁肇中的貢獻,然後請丁肇中上台領獎並發表演講。丁肇中走上講台,用流利地漢語進行了短短200多字的演講,中文第一次回蕩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大廳。這一刻,坐在主席台上的丁肇中的父親,禁不住熱淚盈眶。

【名人名言】

◎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兩彈元勳——鄧稼先

【名人檔案】

姓名:鄧稼先(1924年~1986年)

家鄉: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

主要成就:中國國傑出的科學家,組織並領導了中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他對於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做出了重大貢獻,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兩彈元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