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兄弟造飛機的想法還得到了斯密森學會的讚賞。副會長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件,並寄來了好多參考書藉,使兄弟倆大受鼓舞。他們一邊幹活掙錢,一邊研究飛行的資料。三年後,他們掌握了大量有關航空方麵的知識,決定仿製一架滑翔機。
1896年,萊特兄弟在報紙看到一條消息:德國的李林塔爾因駕駛滑翔機失事身亡。這個消息對他們震動很大,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飛機的平衡操縱上麵。他們首先觀察老鷹在空中飛行的動作,然後一張又一張地畫下來,之後才著手設計滑翔機。
1900年10月,萊特兄弟終於製成了他們的第一架滑翔機,並把它帶到離代頓很遠的吉蒂霍克海邊,這裏十分偏僻,周圍既沒有樹木也沒有民房,而且這裏風力很大,非常適宜放飛滑翔機。兄弟倆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滑翔機裝好,先把它係上繩索,像風箏那樣放飛,結果成功了。然後由威爾伯坐上去進行試驗,雖然飛了起來,但是,試飛的結果不盡人意,隻能勉強升空,飛了1米多高,而且很不穩定。
第二年,年秋天,他們又來到吉蒂霍克海邊,一試驗,飛行高度一下子達到180米之高。他們對於這個高度並沒因此滿足。他們想能否製造一種不用風力也能飛行的機器?
假如給飛機加裝動力並帶上足夠的燃料,那麼它就可以自由地飛翔、起降。於是,兄弟倆又開始了動力飛機的研製。
廢寢忘食的工作和無數次的試驗,他們終於設計出一種性能優良的發動機和高效率的螺旋槳。不久,他們便然後成功以把各個部件組裝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動力飛機。
1903年9月,萊特兄弟帶著他們裝有發動機的飛行再次來到吉蒂霍克海邊試飛。雖然這次試飛失敗了,但他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過後不久,他們又連續試飛多次,不是因為螺旋槳的故障,就是發動機出了毛病,或是駕駛技術的問題。
萊特兄弟毫不氣餒,仍然堅持試飛。就在這時,一位名叫蘭萊的發明家,受美國政府的委托,製造了一架帶有汽油發動機的飛機,在試飛中墜入大海。萊特兄弟得知這個消息,便前去調查,並從蘭萊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獲得了很多經驗,他們對飛機的每一部件作了嚴格的檢查,製定了嚴格的操作規定。
1903年12月14日這天下午,兄弟倆先在地麵上安置兩根固定在木頭上的鐵軌,並有一定的斜度,好讓飛機方便地滑行。接著,就把他們製造的飛機,放在鐵軌上麵。發動飛機,發動機傳出轟鳴的聲音,螺旋槳也慢慢地轉了起來。飛機在斜坡上剛滑行3米,就掙脫了結在後麵的鐵絲,呼嘯著升到空中。但是飛機突然減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個飛行時間不到4分鍾。
1903年12月17日,美國基蒂霍克海濱。這一天,天氣陰沉,正值隆冬季節,強勁的寒風吹到空曠的海灘上,讓人瑟瑟發抖。或許是出於不信任的原因,前來觀看試飛的人寥寥無幾,盡管如此,萊特兄弟依舊決定今日試飛。
兄弟倆進行試飛前的最後的準備工作,他們仔細地檢查飛機的每一個部件,直至確認沒有任何問題。然後,弟弟奧維爾·萊特率先登上飛機。引擎發動,螺旋槳飛快地旋轉起來。奧維爾打開刹車,強大的拉力開始帶動飛機滑動。10,20,30,速度計的指針在不停變化,飛機越跑越快。突然,奧維爾感到一股強力使得機頭抬起,而後,整個飛機完全脫離了地麵。一切都像預料中那樣,飛機飛行穩定,操縱性良好。
12秒鍾後,燃料用畢,飛機平隱地降落在沙地上。興奮的哥哥沒等飛機停穩便揮動雙臂,歡呼著向弟弟跑去。萊特兄弟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在沒有任何技術、任何外來資金援助的情況下,他們完全是靠自己的頭腦和雙手,設計並製造出了大量精密而又複雜的零件,如今,他們付出無數血汗造出的動力飛機終於成功地完成了試飛,他們怎能不高興呢?
萊特兄弟的這架飛機被叫做“飛行者一1號”,就是這架飛機實現了人類渴望已久的夢想,讓人類的飛行時代從此拉開了帷幕。
【名人名言】
◎隻有鸚鵡才喋喋不休,但它永遠也飛不高。
【課本連接】
《世界曆史》(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中國氣象事業開拓者——竺可楨
【名人檔案】
姓名:竺可楨(1890—1974)又名紹榮,字藕舫。
家鄉:浙江上虞
主要成就: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係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
【名人故事】
求學生涯
竺可楨誕生在風景秀美、人才輩出的浙江紹興,竺家世代務農,因隻靠種地無法維持生活,他的父親才在街上賣米。父親在經商上取得成功後就很希望自己的兒子上學讀書,有個好的前程。
竺可楨聰明好學,從2歲就開始認字。他是一個勤思好問的孩子,在私塾讀書的大哥是他的啟蒙老師。1899年,9歲的竺可楨正式走進了學校的大門。學校為從小就對自然界好奇的竺可楨打開了知識的窗口。
竺可楨小學畢業後考進了上海的澄衷學堂。中學的課程比小學的繁許多,加上竺可楨剛來上海,還不能適應生活,多重壓力讓他原本單薄的身體更加瘦弱了。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裏,迎麵走過來幾個同學,在經過竺可楨身邊的時候,他們在議論他,其中一個人挖苦道:“這副小身材,一遇大風就要被吹上天。”另一個接著說:“好一個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計他活不過20歲。”竺可楨聽後很不舒服,可轉念一想:誰讓自己長了一個這麼單薄的身子骨呢?再說,自己雖然瘦小,但很少生病,並非虛弱之輩。於是,他下定決心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活出個樣子給他們看看。
竺可楨連夜製定了一套詳細的鍛煉身體的計劃,還寫了六個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貼在最明顯的地方,時時地提醒自己。從那以後,竺可楨便聞雞起舞,每天天一亮就從床上爬起來,到校園裏跑步、舞劍、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從不間斷。他還經常常進行遠足和爬山等運動。漸漸地,他的身體開始強健起來。
1909年,成績優異的竺可楨考進了唐山路況學堂,學習土木工程。由於他學習努力,成績卓著,五次考試都名列全班第一。
當時美國政府將八國聯軍向清政府勒索巨額白銀中付給自己的部分拿出,作為在華開辦學校及招收中國留學生赴美的費用,實際是想用中國自己的錢培植親美勢力。但不管怎樣,這是一個去西方學習科學知識的機會。竺可楨和同時代的進步青年一樣,立誌學習科學,改造國家。191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第二批“庚款”赴美公費留學生。
同年9月,他由上海乘船至美國,開始了留學生活。在填寫入學誌願時,竺可楨毫不猶豫地填報了農學。他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萬事以農為本,學習美國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無疑是回報祖國的最好選擇。就這樣,竺可楨進了伊-利諾州立大學農學院。三年之後,竺可楨又選擇了與農業有關的氣象學作為研究方向,就讀於哈佛大學地學係。
哈佛大學求實崇新、自由探討的學風,給了他深刻影響。1918年他以台風研究的優秀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當時的他,不過28歲。
“科學救國”之路
竺可楨拒絕了美國多所大學的邀請,回到了祖國。在舊中國內戰頻繁的條件下,這批留學生回國後大多經商,或投奔軍閥,但竺可楨仍然堅持“科學救國”,一心在中國的氣象事業上做出成就。
回到祖國,他本想學以致用,從事氣象工作,但他親眼看到中國沒有自己的氣象站的現象,氣象預報和氣象資料由列強控製,當時國內唯一屬中國人管理的氣象機構——中央觀象台也步履維艱,最終,竺可楨選擇了高校。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選擇在高校執教並不代表竺可楨放棄了氣象事業。在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竺可楨擔任了博物地學部本科班的地理課教師,同時還為數學理化部的畢業班講授天文氣象學。天文氣象學雖然已被列為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的課程,但所用教材早已過時了。竺可楨就白天上課,利用晚上的時間重新編寫了氣象教材。竺可楨除了在課堂上授課外,他還經常帶領學生去野外觀測天氣。
趁東南大學籌建之機,他創辦了高等學校第一個地學係,並積極組建校南農場氣象觀測所。因為這個氣象觀測站,逐月發行南京氣候報告,這是我國自建和創辦氣象事業的起點。
1927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竺可楨任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國內新軍閥混戰不息,南京政府和各省當局沒有多少心思用於建設,竺可楨隻能在兵荒馬亂中奔走。建立氣象站的艱難不是和平時期的人們所能想象。竺可楨雖是所長,實際上是白手起家。
靠著水滴石穿的韌勁,他用十年的時間不辭辛勞在全國各地建立了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觀測站,奠定了中國自己的氣象觀測網得基礎。
隨著氣象研究所基建工程的大體完成,氣象工作也加緊展開。竺可楨工作態度非常認真,所有的觀測都一絲不苟地進行,甚至對於我國民間流傳的一些諺語,竺可楨也要用科學的態度加以論證。
辛勤的努力當然取得了成果:對黃海、渤海進行世界上的首次觀測,建成拉薩測候所,創辦《氣象月刊》和《氣象年報》,成立地理學會……總之,在竺可楨的研究和領導下,我國的氣象事業就這樣在亂世逆境中艱難發展起來了。
堅持記日記
竺可楨一生做事勤勤懇懇,毅力非同尋常。這在兩件事情上的表現最為明顯,第一件就是他學外語的韌勁。他不僅掌握了英、法、德三種外語,解放後,年過六十的竺可楨根據工作需要又開始學習俄語,一直堅持到70歲,終於能閱讀俄文資料。還有一件事就是他堅持記日記。
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開始,竺可楨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作為氣象學家,天氣、物候如桃樹開花了、柳樹長出葉子了、燕子從北方飛來了,把這些記錄下來對於一個氣象學家來說並不奇怪,但是還有很多記錄,如參加一些比較大型的重要的會議,三十幾個人的名字全部記下來。作為一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他喜歡旅遊,到過什麼地方,拍照片時的距離、光圈、速度都有記錄。如果乘飛機出差或旅行,飛機幾點起飛、飛行速度、飛行高度、看到什麼樣的雲,雲下麵看到什麼地方,他都有記錄。
1961年,竺可楨71歲。他作為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到四川阿壩地區考察,每到一個地方,何時到,走了多少公裏,海拔多少,他都要記錄下來。要是看竺可楨日記的原始記錄,你就會吃一驚——有些字字寫得歪歪扭扭。這是因為竺可楨去考察是坐在吉普車裏,在崎嶇的道路上顛簸,從早到晚,一手拿著高度表,看看海拔是多少,又要盯著公路邊的裏程碑,一手作記錄,還要看前方到了什麼地方。一位老科學家,在艱苦的情況下,從早到晚十多個小時,不是遊山玩水,而是坐在顛簸的車上認真工作,往往每十幾分鍾就要記錄一次,而且一路上都必須全神貫注,,可以這樣說,隻有堅強毅力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從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共計38年37天,一天都未間斷,這種認真精神非常令人欽佩。800多個蠅頭小楷,一絲不苟,的確令人歎為觀止。
【名人名言】
◎?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進個人,還要能影響於社會。◎大學的最大目標是在蘄求真理,要蘄求真理,必得鍛煉思想,使人人能辨別真偽是非。
◎?諸位求學,應不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訓練如何能正確地訓練自己的思想。◎?我們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務,而不在享受。
◎?凡是真知灼見的人,無論社會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能獨行其是。◎?科學的方法,公正的態度,果斷的決心,統應該在求學時代養成和學習的。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6課《大自然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