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聽了,有點半信半疑,但是此刻也沒有別的辦法,因此就和鄂比先生一起去了櫻桃溝,找了不少這樣的石頭。他們把這寫石頭帶回家,用水研開了一試,居然真的能夠寫字,隻是顏色有點淺。曹雪芹靈機一動,把以前用剩下的一些碎墨找了出來,混合著這種黑色的石頭一起研磨,這下寫出的字就很清晰了。曹雪芹高興極了,他給這種石頭起名為“黛石”。以後,每當石頭用完以後,曹雪芹就會帶著家人去櫻桃溝采集,他再也不用為墨價太貴而發愁了。
由於有了黛石,曹雪芹的《紅樓夢》寫的得心應手,他從心裏感激黛石,就在第一次修改稿子的時候,把書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由“林代玉”改成了“林黛玉”,並且在賈寶玉初見林黛玉的時候,還說了“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的話。
除了林黛玉的名字,《紅樓夢》中著名的《好了歌》也是來源於曹雪芹在西山的這段生活。
在乾隆年間,皇帝為了檢閱自己的八旗軍隊,就下令要在香山腳下修建一座演武廳。當時,曹雪芹就住在香山附近,有一天,他寫作累了,就決定出去散散步,換換腦筋休息一下。就這樣走著走著,他無意間來到了建築演武廳的工地上。看到眼前這麼多人,這麼熱鬧的景象,他不禁停住了腳步,站在一邊看了起來。在工地的中心,正有一些忙著打地基的工人,他們赤裸著上半身,口裏喊著打夯的號子。曹雪芹側耳細聽那響亮的打夯歌,終於聽清了歌詞,原來是:“人人那個都說呀/神仙好呦/我說那個呀/功名那個呀/他忘不了呦/古有多少帝王將呀/死了隻有土蓋了呦/嗨呦!……”
曹雪芹聽著聽著,忽然響起了自己家的遭遇,覺得這些歌雖然是從這些粗人嘴裏唱出來的,但是卻包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他站在那裏聽了一遍又一遍,回到家裏將歌詞記錄了下來。後來,經過他的改編和整理,這首歌謠就變成了紅樓夢裏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名人名言】
◎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大凡作詩,必須立意。意者,一身。
◎正不容邪,邪複妒正。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0課《香菱學詩》
中國的歌德——郭沫若
【名人檔案】
姓名: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
家鄉: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書法家,學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也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被人們公認為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的領袖。其作品有詩歌《鳳凰涅槃》、《女神》,曆史劇《屈原》、《王昭君》等。
【名人故事】
巧對聯句
郭沫若出生於四川樂山縣的一個封建地主家庭,據說,他的母親在懷孕時,曾經夢到一隻小豹子咬著她左手的虎口不放,因此郭沫若出生後,母親就給他起了一個乳名叫“文豹”。由於家庭環境的原因,郭沫若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四歲半的時候,就被父親送進了私塾學習。
郭沫若活潑好動、聰敏伶俐,7歲的時候就能背誦《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了,在寫詩、作對聯方麵,表現的更為突出,小小年紀就顯露出了過人的才華。
在郭沫若私塾學校的附近有一間寺廟,寺廟裏的和尚種了很多桃樹。每年夏天桃子成熟的時候,總是引得私塾裏的小朋友們直咽口水。可是由於先生管的嚴,他們誰也不敢去偷摘桃子吃。這一年,又是桃子成熟的時候了,隔著寺廟矮矮的院牆看過去,桃樹上已經掛滿了有紅又大的桃子,像瑪瑙般點綴在綠葉之中,一陣風吹來,仿佛還能聞到桃子散發出的陣陣馨香。
郭沫若年齡雖不大,但是卻很有心機,而且大膽好動,早已經是這幫學生的頭兒了。看著那些紅紅的桃子,他肚子裏的饞蟲也被勾了出來,再看看手下小夥伴們的饞相,他就決定帶領他們去偷桃子吃。郭沫若帶著幾個人和他一起爬過了寺廟的院牆上樹摘桃,留了幾個人在牆外望風。他們專撿大的紅的摘,不一會兒,衣服裏就包滿了桃子。看看摘得差不多了,郭沫若打了個呼哨,幾個小夥伴就一起撤退了。他們帶著桃子,躲到了隱蔽的地方,一起放開肚皮大吃起來。吃完以後,他們又把桃核埋起來,才悄悄地溜回了私塾中。
沒想到,寺廟中的和尚發現桃子沒有了,又在樹下發現了他們的腳印,已經早一步來向先生告狀了。先生生氣極了,他覺得自己沒能好好教育學生,實在是臉麵無光。因此,就提著教鞭來到了教室裏,挨個追問是誰偷吃了桃子。小夥伴們嚇得都低著頭,沒有一個人敢承認。先生看問不出什麼結果,就更加生氣了,就脫口出了一個上聯諷刺學生:“昨天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然後他又說:“偷桃子也就罷了,你們竟然還敢撒謊,真是太過分了,現在我出了這個上聯,你們誰能對的出來,對的好的可以免除責罰,對的不好,我就狠狠敲打你們板子,看你們以後還敢不敢去偷桃子了。”學生們一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該怎麼對下聯。
先生一看沒有人對的出來,就拿起了講桌上放的木板,對郭沫若說:“你先出來!”原來先生知道郭沫若最是調皮,是班裏學生的頭,就有心要先懲罰他。郭沫若一看不好,趕緊站起來說:“先生,我想出下聯了。”先生沉著臉點點頭,示意他說出來,郭沫若思考了一下,回答說:“他年折桂步蟾宮,必定有我!”這個下聯不但對的很工整,而且還承認了昨天偷桃的事情,表達了自己的偉大誌向。先生一高興,就免除了對所有學生的責罰。
有一年中秋節,家中給了他一吊錢,讓他給先生送禮,但他把錢給買了書。第二天,先生暗想,過去逢年過節,郭家曆來沒有失過禮,今年中秋節怎麼沒送?於是故意出了上聯讓郭沫若對:“竹本無心,遇節怎能空過?”郭沫若聽出了弦外之音,對道:“鬆原有籽,過時盡是幹包”。意思是說,我家本是準備了節禮的,不過被我用了,好像掉了籽的鬆包,空空如也。先生也是達理之人,見郭沫若對出了下句,也隻好作罷。
誠信是金
郭沫若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能成為一個正直、誠信、不弄虛作假的人,因此他一直很重視對兒子的教育。
有一段時間,母親患上了一種病,經常會覺得頭暈。郭沫若是個很孝順的孩子,看著母親如此痛苦,他也非常的著急就四處打聽醫生和藥方,希望能早點治愈母親的病。
有一次,他不知道從哪裏聽說新開的芭蕉花能夠治療這種病,但是市麵上又很少有這種藥,因此就決定去一個富人家的花園裏看看。他趁著看守花園的人不注意,偷偷地溜了進去,正好看到有一株黃色的芭蕉剛剛開了一朵很大的黃花。郭沫若高興極了,他覺得媽媽的病有救了,就偷偷地將這朵花摘下來,帶回家送給了媽媽。媽媽看到芭蕉花,就問他是哪裏來的,郭沫若低著頭,說是自己從別人家的花園裏偷摘來的。媽媽聽了,把郭沫若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媽媽知道你孝順,可是你不應該去偷摘別人的花。大丈夫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能做那種偷偷摸摸的事情。”郭沫若聽了,慚愧地點點頭,把媽媽的話記在了心上。
郭沫若長大後,成了著名的作家、詩人,但是他仍然牢記著媽媽的話。
1936年的時候,郭沫若為了籌備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的紀念展覽忙前忙後,為了能把展覽辦的盡善盡美,他查找了很多資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說河南博物館有陸厚信所繪的“曹雪芹先生小照”。因此就請求將這幅小照借調到北京,以便到時候用於展覽。
郭沫若收到這幅小照以後,懷疑畫上的人並不是曹雪芹。他想:這次展覽室麵向社會各界的,絕對不能出任何紕漏,因此就四處翻閱材料,想要找出畫像的來源。畫像上有一首尹繼善的題詩,他覺得這可能會是一個線索,就請在紀念展覽會工作的劉世德、丁聰二人去調查。結果,他們果然在《尹文端公詩集》卷九中,查到這首詩的題目是“題俞楚江照”,這說明畫像中的人不是曹雪芹,而是俞楚江,俞楚江字雪芹,所以稱為俞雪芹。
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郭沫若終於鬆了口氣。他將事情的原委告訴了河南博物館,並將小照送了回去。
【名人名言】
◎春天沒有花,人生沒有愛,那還成個什麼世界。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優惠的友情,得到仁惠的友情。
◎天才這個字本來含意極其暖昧,它的定義,決不是所謂“生而知之,不學而能”的。天地間生而知之的人沒有。不學而能的人也沒有。天才多半由於努力養成。天才多半由於細心養成。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的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讀不在三更五鼓,功隻怕一曝十寒。
◎科學也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27課《郭沫若詩兩首》
文化昆侖——錢鍾書
【名人檔案】
姓名:錢鍾書(1910年~1998年),原名仰先,字哲良、默存,號槐聚
家鄉:江蘇無錫縣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的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翻譯家。他博學多能,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麵均做出了卓越成績,被譽為文化昆侖。其主要作品有《圍城》、《管錐編》、《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人·獸·鬼》等。
【名人故事】
“抓周”抓到書
1910年11月21日,錢鍾書出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個大家族中。他的父親錢基博是當時的著名學者,不過由於他的伯父沒有兒子,所以錢鍾書剛出生,就被過繼給了伯父,由伯父撫養成人。錢鍾書被伯父抱去的那天,正好有一個人送給伯父一本《常州先哲叢書》,見景生情,伯父就給他取名為“仰先”,字“哲良”,意思就是“仰慕先哲”。
那時候,錢鍾書的家鄉有一個習俗,就是小孩長到一歲的時候,要“抓周”。所謂的抓周,其實就是在孩子滿周歲的時候,擺上各種各樣的東西讓小孩兒抓取,根據小孩兒所抓的東西來判定他的興趣愛好和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錢鍾書周歲的時候,也沒有例外,伯父在他麵前擺了很多東西,有玩具刀、糖、衣服、書、筆墨紙硯等等。錢鍾書轉了一圈,目光就停在了一本書上,他蹣跚著走過去,把書本抱到了懷裏。家裏人都高興極了,都說錢鍾書將來會中狀元,伯父索性就正式給他取名為“錢鍾書”。
錢鍾書的體質不是太好,在剛剛上學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他的伯父非常疼愛他,本來就舍不得讓他去上學,看他因為大病身體更加瘦弱,就索性以此為借口不再讓他去上學了。一直到了7歲多的時候,他才和堂弟們一起進了親戚家開辦的私塾。但由於上學要走比較遠的路,很不方便,因此,不到一年,錢鍾書和堂弟就不去私塾上學,而是留在家裏跟著伯父學習了。每天上午,他們一起自由讀書,下午才開始上課。
錢鍾書非常喜歡讀書,尤其是伯父從書攤上給他買來的小說更是令他愛不釋手。每天伯父早上帶他出去和別人喝茶聊天的時候,錢鍾書都會捧著書坐在茶館的角落裏埋頭苦讀,對於身邊嘈雜的聲音完全充耳不聞。有時候伯父喝完茶叫他回家,都要喊上好幾遍,他才應聲。回到家以後,錢鍾書還沉浸在看過的小說中,常常會把小說中有意思的故事講給兩個弟弟聽。像《說唐》、《七俠五義》、《濟公傳》等小說,他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看完的。
錢鍾書愛讀文學方麵的書,讀過的書裏的每一個細節他都能記得清清楚楚。可對於數學卻一點兒也不敢興趣,就連最簡單的阿拉伯數字1、2、3、4,他都要學很久才記住。伯父對此卻毫不在意,他鼓勵錢鍾書看書,說數學學不好也沒有關係。但錢鍾書的父親卻不這樣想,他認為數學也有很大的用處,兒子不能把這門學科完全放棄,然而父親又不敢違背伯父的意思,於是常常趁伯父不注意的時候,把錢鍾書拉去學數學。錢鍾書對數學實在不感興趣,進步自然就很慢。有時候父親氣急了就打他,還不許他哭。晚上回到伯父家的時候,伯父看到錢鍾書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痕,心疼得直掉眼淚。第二天就會向錢鍾書的父親為他討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