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一個作家所要描寫的東西是什麼,隻有一個名詞可供他使用,用一個動詞要使對象生動,一個形容詞要使對象的性質鮮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尋找,直至找到那一個名詞,那一個動詞和那一個形容詞。
◎成就是結果,而不是目的。
◎與其說是為了愛別人而行善,不如說是為了尊敬自己。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4課《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一切開端的開端”——普希金
【名人檔案】
姓名: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1837年)
家鄉:俄國莫斯科
主要成就:俄國偉大的詩人、文學家、小說家,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以及俄國現代文學的創始人。他創立了俄國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等。其主要作品除了詩歌,還有小說《上尉的女兒》、《杜布羅夫斯基》等。
【名人故事】
人生來是平等的
1799年,普希金出生在俄國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地主家庭。由於當時的俄國還實行著農奴製,因此剛出生的普希金周圍就環繞著一些農奴出身的奶娘,其中有一個奶娘名叫阿裏娜·羅季奧諾夫娜,由於她曾照看過普希金的姐姐,又伶牙俐齒,會講民間童話,並有著神奇的歌唱才能,因此,就被派去專門照顧小普希金。
普希金最喜歡聽奶娘講故事。每天晚上,普希金就會早早地吃過晚飯,躺到床上,讓奶娘給他講故事。奶娘肚子裏的故事、童話、歌謠仿佛無窮無盡,每天講的都不會重複。普希金長大以後還記得奶娘講過的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沙皇到了娶媳婦的年齡,他就想,選一個什麼樣的媳婦好呢?於是他就去街上轉悠,看到有三個漂亮的姐妹在說話,沙皇就悄悄地躲在一邊聽,隻聽見大姐說:“我是最厲害的,每天,我隻用一粒米,就能讓一家人都吃飽了。”二姐也不甘示弱,說:“我隻要用一小塊布,就能做出一整套衣服。”最小的女孩聽後,也想了一想說:“我要是結婚了,第一年就能給丈夫生30多個兒子……”沙皇心想:我現在最需要繼承人,不如就娶這個最小的吧。於是,沙皇就把第三個女孩兒娶回了皇宮……
除了關於沙皇的故事,奶娘還會講關於瑪利亞公主的,長工巴爾達的等等。普希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纏著奶娘講了一個又一個。
童年時的普希金還有一個玩伴,是他們家裏的一個年輕仆人,叫尼基塔。尼基塔非常的盡職,他經常帶著小普希金出去玩,是他讓普希金領略了莫斯科美麗的風景和雄偉的建築。尼基塔還精通俄語,非常擅長使用形象的語言和豐富的比喻,他曾經告訴普希金說:“老爺在別墅裏居住,很少到城裏來,即使偶爾出來一趟,也像‘鐮刀上濺出的火星’一樣。”普希金很喜歡和尼基塔一起出去玩,在他的心裏,尼基塔就好像是他的大哥哥一般,而根本不是一個仆人。
有一天,尼基塔又帶著小普希金出去散步,他們走在莫斯科城的街道上,一邊走一邊談論著各種各樣的建築,聊得開心極了。正在這時,迎麵走來一個穿著非常華麗,長得肥頭大耳的小男孩。他一邊走一邊大聲地嚷著。尼基塔討厭地瞪了他一眼。沒想到,那小男孩居然生氣了,他不由分說抓住尼基塔狠狠地說:“你一個下等的奴仆,居然敢瞪我,看我怎麼收拾你?”說著就拿起一根棍子朝尼基塔頭上砸了下去。
尼基塔用手捂著頭上被打的地方,愣愣地站在那裏。那個男孩看著他呆呆的樣子,覺得很好玩,哈哈大笑著揚長而去。
一旁的普希金看尼基塔並不還手,心裏很生氣,他衝著那個男孩兒大聲喊道:“你這個小壞蛋,快站住,你憑什麼打我的朋友?”普希金一邊說,一邊追上了那個小男孩,揪住他的衣領,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那個男孩哪裏受過這種欺負,立刻和普希金扭打了起來。尼基塔反應過來後,趕緊跑過來拉開他們。尼基塔勸普希金說:“小主人,你不要生氣了,奴仆生下來就是挨打受罵的,比這嚴重的委屈我都受過,這是我的命,你不要為我出頭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啊!”
普希金小臉板著,嚴肅地說:“你說的不對,我看過一本書上說,人不分貴賤,都是上帝的兒子,都是平等的,他沒有權利打你。我現在就要為你討還公道。”說著他不顧尼基塔的勸阻,怒目瞪著那個小男孩兒,揮舞著拳頭說:“小壞蛋,你趕快向我的朋友道歉,否則,今天我一定要和你決鬥到底。”那個男孩兒剛才已經見識了普希金的力氣,這會兒普希金又說要決鬥,就嚇得趕緊過來對尼基塔鞠躬道歉了。
革命的鬥士
普希金長大以後,進了沙皇專門為貴族子弟辦的高等學校,並在學習期間受到了當時進步的十二月黨人的影響,接受了很多新思想。他發表了不少抨擊農奴製度、歌頌自由進步的詩歌。
1920年,普希金又寫了幾首抨擊沙皇的詩歌。不久,這幾首詩就傳到了俄國的宮廷裏。當時的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氣得大發雷霆,他甚至無法顧及自己的形象,就當著很多貴族的麵大聲咆哮道:“普希金真是太過分了,現在整個俄國都是他的那些抨擊朝廷、煽動造反的詩,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背誦它們,我一定要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亞去,再也不想見到甚至聽到他。”看著沙皇氣的鐵青的麵孔,幾個貴族也小心翼翼地隨聲附和說:“陛下確實該好好地懲罰他了,這小子太放肆了,幹脆送他去做苦役好了。”
“陛下息怒,”一個宮廷詩人站了出來。他很欣賞普希金的才華和膽量,因此就出來替他求情。“陛下,普希金不過是一個孩子,他還不懂事,一定是受了別人的蠱惑。如果陛下稍稍懲罰他一下,讓他吃一些苦頭,他一定會知道陛下的神聖,說不定他將來對陛下還有用處的。”
“是啊,陛下,”另一個宮廷詩人也站出來說話了,“對孩子還是不要太過嚴厲了,應該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在幾位宮廷詩人的勸說下,沙皇終於做出決定,把普希金流放到了南方,沒有他的允許,不準回莫斯科和彼得堡。
在流放期間,普希金和十二月黨人的來往也很密切,並且還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一些秘密會議,接觸到了更多自由和革命的思想。他相繼寫下了《囚徒》、《短劍》、《致大海》、《強盜兄弟》等詩篇,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對自由的向往。
後來,普希金因為與當地的總督發生了衝突,被幽禁了起來。在幽禁期間,普希金開始廣泛深入地接觸勞動人民,和他們交往、聊天,收集當地的民歌、諺語,並開始研究俄國的曆史。
1825年,沙皇殘酷地鎮壓了十二月黨人的起義,殺死了起義的領袖,並將其他的參與者流放到了西伯利亞,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普希金的朋友。普希金痛心急了,可是由於自己還被幽禁,所以什麼也不能做,隻能把自己的滿腔悲憤寄托在一支筆上。
1826年,新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了,他將普希金召回了莫斯科,企圖改變他的思想,讓他的作品為自己服務。為了試探普希金,尼古拉一世問道:“普希金,在十二月黨人造反的時候,如果你在彼得堡,你會怎麼做?”
普希金不屑地看了尼古拉一世一眼,堅定地回答說:“我一定會站在起義者的隊伍之中,和他們一起為自由和平等而戰。”
尼古拉一世變了一下臉色,問:“難道你想和他們一起被絞死嗎?”
普希金回答:“能和他們一起死是我的光榮。”
尼古拉一世的臉色難看極了,但是他又不能因為普希金寫過幾首諷刺詩就殺掉他,因此就裝作很溫和地對他說:“普希金,我很喜歡你的詩,也欣賞你的才華,所以才把你召回莫斯科。以後你寫了詩,先送給我看怎麼樣?”
普希金明白沙皇的意圖,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不久他就寫了一些政治諷刺詩譴責沙皇,並把這些詩交給了尼古拉一世看,當時把沙皇的臉都給氣青了。
後來,尼古拉一世看到普希金不能為自己所用,就想了一個陰謀,讓普希金和流亡到俄國的法國保王黨人決鬥。結果,普希金被打成重傷,兩天後就去世了。雖然普希金人不在了,但是他的詩、他追求自由的精神卻仍然激勵這人們和沙皇的殘暴統治作鬥爭,他就是一個奮鬥一聲、永不屈服的革命鬥士。
【名人名言】
◎讀書和學習是在別人思想和知識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識。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希望是厄運的忠實的姐妹。
◎閱讀,是最好的學問。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課《詩兩首》
“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雨果
【名人檔案】
姓名:維克多·雨果(1802年~1885年)
家鄉:法國貝桑鬆
主要成就: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幾乎經曆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麵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此外還有《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等。
【名人故事】
雨果與母親
維克多?雨果1802年出生在法國貝桑鬆城。雨果的童年生活在一個動蕩的年代,在他出生之前,法國經曆了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隨之而來的是第一共和國的成立,之後是拿破侖統治時期。在雨果出生之後兩年,拿破侖稱帝,而雨果十幾歲時,又見證了波旁王朝的複辟。他的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侖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將拿破侖視為英雄,是無神論者,共和派;而他的母親,則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保皇派。雨果的母親跟隨丈夫到過意大利與西班牙,但是後來厭倦了軍旅生涯,或許也因為宗教與政見上的分歧,她在1803年與雨果的分居,搬到巴黎,從此由她來撫養與教育雨果。因此,雨果在成長的過程中,深受母親的教誨與影響。
在雨果的家庭中,祖輩幾代人沒有一個從事文學創作的。雨果從小愛好文學,在母親的引導和培育和鼓勵下,終於依靠自己的聰慧和勤奮叩開文學大門的。
雨果的母親性格堅定,不受羈束,精神飽滿的臉上略帶點兒驕傲。雨果曾在一首回憶童年的詩中所說:在我金色的童年——唉!它轉瞬即逝,花園、老教士、母親是我的老師。
她既不願自己的兒子們當訟師,也不願讓兒子們成為官吏,她隻願他們成為大作家。日複一日,她讓兩個兒子自由自在地在小房間裏工作。晚飯後,他們隨她一道去散步。
母親對他在思想品德上管教是很嚴格的。有一次,雨果看到別的同學穿著時髦的服裝,不禁動了心。但是,一向在精神需要方麵對孩子有求必應的母親,很不以為然地提醒雨果:“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的才學,而不在他的衣飾。”
在雨果小時候,母親每天隻給他兩個蘇(法國貨幣,一法郎的二十分之一)。雨果從不亂花錢,漸漸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他用的筆記本子,都是自己買紙用線訂成的,他就在這樣的本子上練習寫詩。隻是從第十一個本子起,他才開始保存自己童年時代的作品。他們兩個兄弟都是以詩歌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母親因為不能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邊,便常去學校看望他們。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其他方麵取得成績後,兄弟兩個都隻想到:“這可以引起母親的高興。”
14歲時,雨果就獻給她一部詩體悲劇《伊爾塔麥娜》。詩中有這樣的詩句:
啊,媽媽!請屈尊和悅地看一眼,這微不足道的習作。
這些花樸素、自然,一如我心。
媽媽,謹將其中一束獻給您。
當時,雨果創作的詩從寫作技巧上看,連雨果自己也認為“寫得糟糕”。但他的母親卻不這麼看,她從一個能如此努力、堅持不懈的年輕人身上,看到兒子的未來,她熱切地期待兒子的傑作問世。
雨果的母親要求兒子們順從、有禮貌和守時守信。他們都照著母親的要求做了。雨果曾經回憶道:“嚴厲的、有保留的溫情,正常的嚴格的紀律,既不讓孩子們放任自流,也不使孩子們事事不知。經常進行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嚴肅的談話,這便是那種如此深沉、專注、細心的母親愛的主要特征……”
母親決定不讓他們去寄宿學校,讓一位老教師教他們拉丁文,並且還在一個閱覽室裏注了冊,以後便經常打發孩子們去那裏為她挑選書籍。他們趴在地板上,發現了盧梭、伏爾泰、狄德羅等人的著作,以及航海見聞一類的讀物。雨果正是從小時候產生了涉獵奇特和對稀少讀物的愛好,他小時候讀過的許多書,都為他後來的創作提供了小說和戲劇的題材。
雨果愛寫詩,但學校老師不允許,每天給他很多作業題。母親覺得孩子寫詩沒有錯,她鼓勵兒子拋開那些無價值的習題,去從事心愛的詩歌創作。
17歲那年,母親鼓勵他積極參加詩歌創作獎比賽,覺得這是讓孩子鍛煉的好機會。可是,母親突然生病,雨果日夜守護在母親身邊,耽誤了寫作。母親從昏迷中醒來,第一句話就關切地問:“詩集寄出沒有?”雨果說:“因為照顧母親,我沒有寫。”母親因為自己影響了兒子的事業而感到非常不安和痛心。雨果知道母親難過,等她睡著以後,便在床邊做起詩來。清晨,母親睜開眼,看見床頭上的詩稿,心滿意足地笑了。她對雨果說:“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毅力才行!”
雨果在一夜之間寫出的詩,名為《亨利四世銅像修複頌》。在那次比賽中,這首詩竟然奪得首獎——金百合獎。
雨果在母親的教育下,詩才發展很快。朋友們知道內情的,都說正是雨果母親,培養、造就了這個天才的兒子。
1821年夏天,母親因肺炎不愈而去世了。夜晚,剛滿19歲的雨果,獨自一人站在公墓旁,悲哀得抬不起頭來,母親的聲音仿佛又出現在他的耳邊:“勤奮耐勞,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雨果與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兩岱”島上,是世界馳名的天主教堂,也是巴黎最負盛名的古代勝跡之一。但對於我們大家來說,許多人知道巴黎聖母院,都是因為讀了雨果的小說或是看過改編的同名電影。說起來,雨果與巴黎聖母院之間有著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天然的緣分。這裏講兩個雨果與巴黎聖母院之間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