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輯 藝術家(二)(1 / 3)

吝嗇與慷慨

吳冠中先生在藝術領域中的成就和影響是眾所周知的,但拋開專業之外,他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

他從不講究吃穿,物質生活特別簡單。在作品進入市場後,他完全有條件改善現有的“生活質量”,可他現在的住所不過百平方米,幾年前還是水泥地,是孩子把他哄出來做了最簡單的裝修。他有一間自稱袖珍的畫室,大概十幾平方米,畫大畫始終鋪在地上,一邊畫一邊卷,許多中小彩墨畫和油畫多在這裏畫的。而這些作品在國內外市場上頻頻拍出百萬美元、千萬人民幣的高價。

看到這裏你一定會覺得吳冠中是一個十足的吝嗇鬼、守財奴。如果你當真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

就是這樣一個對自己如此“吝嗇”的人,做出的慷慨之舉卻讓人瞠目。

2005年12月18日在北京榮寶拍賣會上,吳冠中的作品《荷塘小鴨》以660萬元成交。2006年,吳冠中的油畫長卷《長江萬裏圖》以3750萬元成交。但他將這些價值連城的作品全部無私地捐贈給了國家。

2008年4月29日,吳冠中向上海美術館捐贈了66件畢生創作的藝術精品,其中國畫作品36件,油畫作品30件。該年冬天,他再次向上海美術館捐贈了15件素描寫生作品。

2009年12月5日,年過90高齡的吳冠中在北京的家中向浙江省人民政府及母校中國美術學院捐贈了56件作品和16件收藏品。

捐贈自己的畢生作品還不夠,吳冠中對“第二故鄉”浙江更捐出了意義深刻的師友佳作,甚至包括恩師林風眠、陳之佛兩位母校校長在吳冠中結婚時贈與的賀禮冊頁。這被吳冠中自己稱作是“結婚證書”的貴重物品,以及關良的水墨畫“三打祝家莊”,朱德群的油畫“懷鄉”、“瞬間希望”,水墨畫“賀吳冠中80壽”,書法長卷“嶽陽樓記”、“《三國演義》開篇詩”,熊秉明的雕塑“魯迅頭像”、“牛”,石魯的水墨畫“金魚”,李可染的水墨畫“牧童與牛”等等大批經典名家的作品。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吳冠中已向國內外收藏機構捐贈了數百件精品力作,其價值將以億元計算。據悉,他是繼徐悲鴻以後,生前向社會捐贈最多的畫家。

感人的吝嗇!驚人的慷慨!

【名人名言】

◎美比漂亮的價值高。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2課《橋之美》

“中國建築曆史的宗師”——梁思成

【名人檔案】

姓名:梁思成(1901年~1972年)

家鄉:廣東省新會縣

主要成就: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教育家、古建築文物保護與研究和建築史學家。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係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曆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名人故事】

未竟的夙願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一直懷揣著一個心願,就是要在中國創造出新的建築。

在他青年時期曾經到過歐美的許多國家,參觀過各國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和建築。他清楚地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它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建築也多具有自己的傳統風格。那中國新的建築應該是什麼樣子?將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這個問題長久地在他腦海中思考著。

早在30年代,他總結了近代國外建築的發展和近百年中國建築的狀況,提出既反對全盤西化,將洋式建築照搬進來,也反對那種完全仿古的做法,認為這決不是中國新建築的方向。他向往著一種既能用新技術、新材料,又具有民族傳統的新的建築形式出現。

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各國都在準備著戰後的和平建設,討論著新城市的理想規劃,探索著新住宅的多種形式。梁思成也向往著自己祖國在勝利後的建設,他在四川鄉下貪婪地讀著國外新出版的書刊,研究城市規劃,住宅建築新的理論;他著書寫文,探討中國新時期的建築設想;但是,在舊中國,他的這種向往和主張是不可能實現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思成向往已久的新建設終於在中國大地上開始了。人民政府給予梁思成以極大的信任,委任他擔任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副主任,他開始為新中國首都的建設日夜操勞。他四處寫信,邀集國內建築專家來北京籌建國家建築設計機構,以擔負起新中國的建設任務;他參加製定國家基本建設的計劃,提出不要隻著眼於個別工程的興建而必須著手製定一個省,尤其是每一座城市的整體規劃。

1950年初,他與都市計劃委員會的陳占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他們根據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性質,預見到北京的長遠發展,提出將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區放在舊北京城的西郊。他們從新行政區占地麵積、交通聯係、長遠發展等幾方麵加以分析比較,論證如將這個新區放在舊城之內則將帶來一係列不可克服的困難。他們認為北京舊城是一座規劃嚴整,保留有眾多文化古跡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他們主張把這座世界上少有的曆史名城保留下來,在改建中保持它的傳統風格。1950年,梁思成帶領清華大學建築係的教師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1951年,他又組織教師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並擔任紀念碑設計委員會的領導,在他主持下確定了碑形的式樣。梁思成就是這樣,懷著滿腔熱情,以一個技術專家的極大責任心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之中,他自己說:“差不多每天都在興奮激動的心情中度過高興愉快的一天。”

在繁忙的工作中,梁思成始終沒有忘掉為新中國創造新建築的理想,始終沒有停止對建築創作理論的探索。他學習了毛澤東同誌的《新民主主義論》,尤其是其中關於新中國文化的論述,受到很大的教益,他認為新中國建築也和新中國的文化一樣,應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他寫文章,作報告,連續發表了《中國建築的特征》、《中國建築發展的曆史階段》、《中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師》等,熱情地介紹中國建築傳統,論述建築創作的主張。他十分注意新建築的實踐,對於北京民族宮、美術館這樣較多的應用了大屋頂和古代建築裝飾的建築,梁思成並不認為他們就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民族形式;他發現有些地區、有些農村的住宅采用了中國建築的橫向開間比例,用普通磚砌出少許具有中國風格的裝飾,他十分高興地認為這可能是創造民族形式的廣闊途徑。可以說,在建築創作這樣複雜的學術問題上,幾十年來,梁思成始終在進行著思考和探索。

1965年,已經60多歲梁思成雖然身體多病,但他仍滿懷信心地表示:“要為社會主義幹他一二十年”。然而,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這位學者被迫終止了一切工作。他創造屬於中國的新建築的願望就此破滅了。

以德報怨愛護著名建築

梁思成熱愛建築、保護建築的事眾人皆知。他不但竭心盡力地保護中國的建築,對曾經欺淩過中國的日本的建築,他也以德報怨,盡心保護。

1944年,為了獲取對日本作戰的最後勝利,美國空軍對日本本土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一時間,99座日本的城市遭受襲擊,40%以上的城市建築被毀。可是,獨有日本的古都奈良,在這期間卻未遭受空襲。飛機在其上空經過數次,卻從未掉下一顆炸彈。誰也想不到,這居然和一位對日本深惡痛絕的中國人有關,他就是建築大師梁思成。

當年,美國空軍上校布朗森曾多次決定轟炸日本奈良,卻均遭到梁思成的勸阻。布朗森上校十分不解,問道:“日本曾經對中國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你如今卻幫著日本人說話?這到底是為什麼?”

梁思成冷靜地對他說:“上校先生,日本對中國的傷害,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不會忘記的。當我想到四萬萬中國人在日本的侵略下,家破人亡,蒙受災難,我恨不得馬上將日本島炸為廢墟。可是,我是一位建築學家。我的職業,賦予我保護建築,愛護建築的使命,並讓我必須要冷靜下來。“建築”這一詞在英語裏叫‘Architecture’,原是‘巨大工藝’的意思。這裏的“巨大”並非單純的表示它麵積與體積,而意味著它是人類社會科學、工程技術和藝術發展的綜合體。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是民族的象征。一座完美的建築,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某個民族,而是這一時期全世界的人類文明。它記載著曆史,記載著人類的發展過程。上校先生,請看我在圖上標注的地方,這裏保留著神奇東方最古老的建築。奈良的唐招提寺和法隆寺,是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再看看世界那些偉大的建築吧。希臘的巴他儂神廟,如今隻剩下一些短柱了。它曾經的輝煌壯偉,是現代人無法考究,也無法想象的。有的人說,重新修複一下不就好了。但是,在巴他儂神廟的殘址上,即使豎起幾根石柱,即使補上精美雕塑,這就好比是給維納斯補上斷臂,那還是藝術了嗎?所以,上校先生,奈良不能炸。奈良的建築,不能炸。奈良的文明,更不能炸。”

布朗森上校深深被梁思成的話所打動了。這樣一個東方古代建築著名專家,一個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學者,卻以德報怨、大義淩然的為保護人類文明的建築而暫時忘卻民族之恨,實在是,令人欽佩。

當梁思成將報告和地圖送到將軍處時,將軍沉默了:“很多人也曾經向我提供類似的建議,但我都拒絕了。隻有你,梁思成,你讓我震撼,讓我歎服。

就這樣,宏偉的奈良地區的建築保留了下來。30多年後,奈良因其眾多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築以及占有全日本十分之一的“國寶”級文物,而被譽為“世界曆史文化名城”。

【名人名言】

◎求學問需要精,但是為了能精益求精,專的更好就需要博。既有所專而又多能,能精於一而又博學;這是我們每個人在求學上應有的修養。

◎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它,假使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

◎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

【課本連接】

《語文》(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2課《梁思成的故事》

雕塑大師——米開朗琪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