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輯 藝術家(二)(2 / 3)

【名人檔案】

姓名:米開朗琪羅?波納洛蒂梁思成(1475年~1564年)

家鄉:意大利佛羅倫斯加柏裏斯鎮

主要成就: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他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並稱“文藝複興三傑”。他的雕刻作品以“健美”著稱,如代表作《大衛》。在繪畫方麵,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是他的傑作。

【名人故事】

以石為伴的童年

1475年3月6日,在文藝複興勝地佛羅倫薩附近的小城卡普裏斯,有一個小男孩出生了。小男孩的父親羅多維柯?波納洛蒂是這座小城的市長。他和妻子對這個剛剛來到人世的小家夥十分喜愛,給他取名為米開朗琪羅?波納洛蒂。

米開朗琪羅的母親體弱多病,再加上剛生完孩子,身體更加虛弱,無力照料自己的孩子。於是,剛出生的米開朗琪羅便被送到家附近的塞提雷諾小鎮,由一位奶媽來撫養。

塞提雷諾鎮是一個林地茂盛的地方。這裏天藍石青,空氣清新,山清水秀,物產豐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裏還盛產大理石。小米開朗琪羅在奶媽的精心照顧下,健康成長。奶媽的丈夫是當地采石場的工人,也十分疼愛小米開朗琪羅。平時,他總把米開朗琪羅帶在他身邊,看他砸石頭,陪他做雕塑。米開朗琪羅在這個山區小鎮度過了幸福快樂的童年時光,同時,他也學會了用鑿子和錘頭來製作雕像。

米開朗琪羅6歲時,母親去世了。10歲那年,他隨再婚的父親搬到佛羅倫薩居住,並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學習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和文學。當時的佛羅倫薩已經是全歐洲藝術活動的中心。米開朗琪羅深深地被城市的豐富藝術品所觸動,並立誌要成為一名藝術家。嚴厲的父親最開始並不同意他學習畫畫,甚至用鞭子打他,以使他放棄追求。可是米開朗琪羅堅持不懈,父親拗不過他,隻好同意他的要求。

13歲時,父親把米開朗琪羅送到當地最受尊敬藝術家吉蘭達約的畫室當學徒。愛好藝術的他,能得到名師指點,自然很珍惜。在那裏學習的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勤奮刻苦,技藝進步很快,深得老師的賞識。一年後,這位年輕的藝術家漸漸發現,與拿著筆在紙上作畫相比,他更喜歡用刷子。於是,他轉向著名雕塑家多納太羅的學生貝爾托爾多學習雕塑。很快,他在繪畫上表現出來的天賦,在雕刻上也凸顯出來。

14歲時,他開始嚐試雕刻作品,並很快在副、佛羅倫薩小有名氣。在不斷地進步中,在和一些更高地位、更高文化的思想家和藝術家接觸中,米開朗琪羅被他們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和崇尚的世俗之美所影響和震撼,並且使他明白,高尚的藝術是應該將美與神聖統一起來。於是,他開始學習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朗讀但丁、彼特拉克、賀拉斯、維吉爾的詩作。這不僅使他日後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更在其藝術創作上,給予了很大的輔助和推動作用。

比畫

同是“文藝複興三傑”的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在藝術上是對手,在私下裏卻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在藝術上各有特色,很難分出勝負。平時,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聊聊天,切磋一下藝術上的技巧,討論到興起的時候,兩個人還會隨手拿起畫筆,分別做起畫來,以決高低。

有一天,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兩人又聚在一起討論作品。由於兩人見解不同,說著說著竟爭辯起來。他們誰也不讓誰,都覺得自己的水平更勝一籌。於是兩人決定,他們各自創作一幅作品,並公開展覽,讓人們來評價誰的作品好。

兩人回到家中,開始構思作畫。拉斐爾決定畫一個頭頂一筐葡萄的孩子。而米開朗琪羅想了好幾天,眼看第二天就要公開展覽作品,可還是沒有滿意的想法。這天晚上,米開朗琪羅站在窗前,秋風不停地敲打著窗戶,吹起窗邊的窗簾。突然,米開朗琪羅靈機一動,一個新穎的構思形成了。他立刻拿起畫筆,在畫板上勾畫起來。

第二天,聽說兩位藝術大師要公開展畫比賽,好多人都跑來觀看。一時間,設定展覽的小廣場上人山人海。隻見拉斐爾掀開畫布——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頂著一筐新鮮誘人的葡萄。畫中的小孩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而孩子頭頂的那一筐普通,更是刻畫的如同剛剛摘下一樣,水靈得令人垂涎欲滴。

看到大師如此的逼真細膩作品,現場的人們不由得驚歎起來。就在這時,幾隻小麻雀飛過,竟然看到拉斐爾的畫布,誤以為上麵是真的葡萄,嘰嘰喳喳的啄起畫筆來。見到鳥兒都被拉斐爾的畫所吸引,人們更是絕口誇讚,覺得這畫實在是傳奇之作。拉斐爾也不禁得意起來。

站在一旁的米開朗琪羅,默默地站在自己的畫後,一聲不響。得意的拉斐爾突然轉過身來,驕傲地看著被人們冷落的米開朗琪羅。這時,人們才注意到還有一幅畫作,於是有人突然對米開朗琪羅喊道:“先生,把你的畫布也揭開吧,讓我們看看您的那幅畫吧。”

可米開朗琪羅仍然不動聲色,呆呆地站在畫板旁一動不動。人們見米開朗琪羅沒有反應,便起哄道:“是不是畫的沒有拉斐爾的好呀?怎麼都不敢掀開畫布?”拉斐爾見狀,趕緊走到米開朗琪羅身旁,著急地說道:“你在做什麼啊?大家都等著你呢?快把畫布取下來,讓大家……”話還沒說完,拉斐爾看著米開朗琪羅的畫布,如電擊一般地愣住了,得意的神情頓然消失。然後,他緩緩轉過身來,向觀眾宣布:“我輸了。”

原來,米開朗琪羅所畫的正是那塊畫布。拉斐爾的畫“騙”了麻雀,但米開朗琪羅的畫卻“騙”了所有觀眾的眼睛,還包括拉斐爾的。難怪拉斐爾甘拜下風呢。

【名人名言】

◎對好人行善,會使他變得更好;對惡人行善,他就會變得更惡。

◎想努力創造完美的東西,必須具備心靈的純潔,同時富於宗教精神。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課《列夫?托爾斯泰》

“歐洲樂聖”——貝多芬

【名人檔案】

姓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827年)

家鄉:德國波恩

主要成就:德國偉大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世界音樂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樂聖”。代表作有: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等。

【名人故事】

坎坷音樂夢

在藍茵河畔,有座德國小城名叫波恩。在小城裏,有個小小的音樂之家。這家男主人和他的父親都在宮廷樂隊任職。男主人的兒子,名叫貝多芬。因為生活在音樂世家,很小的時候,貝多芬就受到了音樂的熏陶。望子成龍的父親,希望貝多芬能成為像莫紮特一樣的神童,於是,從貝多芬四歲起,父親就開始教他彈鋼琴,並且對他的要求十分嚴格。

貝多芬上學之後,每天晚上做完功課,還要堅持彈鋼琴和拉小提琴。那時候,小貝多芬時常貪玩,根本坐不住椅子。所以,他經常因此惹怒父親,甚至還會受些皮肉之苦。熱愛音樂、並希望兒子成為音樂家的父親,覺得白天到學校上課會減少貝多芬的練琴時間。於是,在貝多芬4年級的時候,父親便讓他退了學,全心在家學琴。同時,父親也竭盡全力,將畢生的音樂知識盡可能地傳授給貝多芬。8歲後,父親開始帶他科隆、鹿特丹巡回演出,為他提供嶄露頭角的機會。

就這樣,在父親嚴厲的管教和要求下,年幼的貝多芬一點點克服了愛玩的天性,對音樂的感情,也從叛逆變成喜歡。自身過人的天賦、父親嚴格的管教、後天刻苦的磨練,使得貝多芬在音樂上進步非常大。

貝多芬12歲時,就被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並因為過人的音樂技術,在宮廷中逐漸受到重視。1786年,貝多芬的母親病逝,父親也因此酗酒成性。家庭的重擔落在16歲的貝多芬肩上。生活的艱難讓這位才華橫溢的少年變得十分憂鬱。他拚命地為富家子弟上課、拚命地四處演奏。但是,繁重的生活壓力,並沒有扼殺掉這位音樂奇才心中的夢想。他也相信,生活一定會好起來,一定會有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的,他開始以成功的鋼琴演奏家和優秀的教師聞名,不久,他又成為一名多產的作曲家。20多歲時,他的作品已被大眾廣泛接受了。

當貝多芬在藝術創作上日臻成熟,正在走向光輝頂點的時候,一扇痛苦的大門卻悄然為他打開。1796年左右,他感覺到自己的聽力在逐漸衰退。盡管隨後他聽從了醫生的休養勸告,但一切均無濟於事,病情繼續惡化。最後,醫生檢查後確診,貝多芬患的是當時無法治愈的神經性耳聾症。

殘酷的現實一度使貝多芬感到絕望,他甚至打算自殺。但音樂與哲學拯救了他,他開始在哲學中尋找生命的力量。在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的鼓勵下,在音樂的安慰下,勇敢地貝多芬再次鼓起生活的勇氣,並決心與命運抗爭到底。

於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創作之中,忘卻了病魔的折磨。隨後他創作了《第2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許多偉大的音樂作品。多年來,《命運交響曲》感動、鼓舞了無數陷入命運困境的人們。然而,偉大的音樂並沒有改變貝多芬潦倒的處境。有時候,由於付不起房租,他不得不到朋友家借宿,而且他一次次的愛情夢想也都被無情的世俗擊碎。

1814年,拿破侖戰敗,歐洲各國的封建王朝複辟,在統治者對文藝界的大肆迫害中,貝多芬也未能幸免。1816年,在饑餓、疾病的折磨下,貝多芬雙耳完全失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貝多芬也沒有放棄他心愛的音樂。1824年,他創作出了自己最後的,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交響曲《第9交響曲》。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因病與世長辭。他一生創作了256部優美、影響深遠的音樂作品,為後人留下寶貴的音樂財富。

拜見莫紮特

從小就將莫紮特作為榜樣的貝多芬,一直很想親自拜見一次那位仰慕已久的大師。

一個偶然的機會,貝多芬得到大主教的資助後,決定要到維也納登門拜訪莫紮特。

那年,貝多芬隻有16歲。雖然在音樂上已經小有成就,但他畢竟還是個孩子,而即將見到在他心中如神仙一樣景仰的莫紮特,貝多芬的心情忐忑不安。一路上,他一直擔心,萬一莫紮特把他拒之門外,又萬一莫紮特否定了他的音樂,他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