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一詞源於法文,最早是由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提出,是指那些能有效組織和利用經濟資源,敢於承擔經營風險,為企業和社會創造財富的人。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和民族工業興起以來的中國,先後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傑出的企業家。他們為世界和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們的身上都具有一種特質,即謂的企業家精神——進取精神、冒險精神、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也正是因為這種特質,他們才取得了事業的成功,鑄就了人生的輝煌。

狀元實業家——張謇

【名人檔案】

姓名: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

家鄉:江蘇省海門市常樂鎮

主要成就: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名人故事】

實業救國

在中國曆史上,狀元出身的宰相為數不少,可狀元出身的實業家則隻有一位,那就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實業救國”的先驅張謇。

1853年,張謇出生在江蘇省海門縣常樂鎮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他自幼聰明勤奮,5歲時便能將《千字文》背的滾瓜爛熟。有一次,老師見門外有人騎白馬走過,便讓學生以“人騎白馬門前過”為上聯,對出下聯。機靈的張謇馬上對道:“我踏金鼇海上來”。老師聽後大為震驚,誇獎張謇日後一定有所作為。

張謇的科考生涯並不順利。他16歲考中秀才,33歲時,才考中舉人。而後4次參加進士考試,卻都名落孫山。直到1894年,才華橫溢的張謇才得到主考官翁同龢的賞識,中了狀元,並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

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謇滿腔義憤,和翁同龢等人一起,主張堅決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再三稟奏皇帝,並抨擊李鴻章的賣國投降主義。可張謇的力量太小,並沒有改變這場戰爭的結局。次年2月,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而告終。中國不得不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麵對這樣的結局,張謇異常失望。他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軟弱,並深深感到到,要使中國“不貧不弱”,不受外國人的欺侮,當務之急,一是要實行政治改革,以議會製取代君主製;二就是要大力發展實業,以求民富國強。他認為,一個有頭腦的知識分子,就應當正視現實,勇於投身實業,以拯國家於危難,救百姓於水火。所以,他毅然辭掉了翰林院的職務,決心回到家鄉開辦工廠。一心倡導辦實業的兩江總督張之洞聽到張謇想到南通籌辦紗廠的想法後,立刻表示將鼎力相助。

南通地區濱江臨海,氣候適宜,交通便利,是傳統的產棉區。南通的棉花不但產量高,而且質地潔白,很有彈性。當地農民擁有傳統的紡紗織布技術,所以對於機器紡紗的需要量日益增長。這裏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促使張謇決定大幹一場。

1896年春天,張謇與花布商人沈燮均、陳維鏞、劉桂馨,上海洋行買辦郭茂芝、潘鶴琴以及上海紳商樊時熏6個人,建立了正式的董事會。隨後,他們經過現場勘察,選定南通城北15裏的唐家間作為廠址,並確定廠名為“大生紗廠”。

大生紗廠的旗號一打出來,立刻在當地掀起了不小的影響。大家見帶頭辦廠的的是個狀元,心裏十分踏實,便紛紛前來投股。再加上張謇親自寫信到處為工廠作宣傳,所以招來不少股東。建廠的資金是有了,可是購買機器的資金還是不夠。兩江總督張之洞見張謇遇到了困難,便想盡了辦法幫忙。甚至,將自己向國外購入的用於自己湖北紗廠的一套機器轉給了大生紗廠。

就這樣,大生紗廠經曆了幾番周折後,終於在1899年4月14日正式開工。當震耳欲聾的機器聲轟轟作響,當第一縷棉紗紡織成功,身為總經理的張謇熱淚盈眶。所有人都知道,籌資辦廠的5年來,張謇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難,經受了多少白眼,但他始終沒有放棄過。這個本是堂堂狀元的文人,卻為了保家救國,東奔西走,看著別人的臉色,聽著別人的嘲諷,承受著別人的誤解,一步步走了過來。

在這以後,張謇又先後創辦了20多個企業。並將經商得到的錢,全部捐獻到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上。他辦了通州師範學校,興辦了農科大學、醫學專門、女師範、圖書館、蠶桑講習所等教育機構,還創辦了醫院、殘廢院、棲流所等慈善事業,創辦了氣象台、博物苑等公益事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帝國主義忙於打仗,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張謇的事業也在這時達到了頂峰。1917年,單大生紗廠的盈利就達76萬兩白銀,1919年又賺了263萬兩白銀。到1922年張謇70歲生日時,大生集團四個紡織廠,資本達900萬兩白銀,有紗錠15.5萬枚,占全國民族資本紗錠總數的7%。他成為東南實業界的巨人。

以身作則嚴校紀

張謇辦企業,不為追逐名利,不圖升官發財,一心隻為救國救民。因此無論是辦墾牧公司、鹽業公司、大生紗廠,還是辦學校、養老院等,他一直都廉潔奉公,以身作則。

黃土高是張謇的老鄉,也是他關係很好的同學,為人忠厚老實,記憶力非常好。他能熟練背誦《康熙字典》,就算在長的詩作、傳記,他也能迅速記下,並能倒背如流。不僅如此,黃土高還有一手如同鉛字印刷出來的方塊字。張謇十分敬佩他,稱他是“兩腳書櫥活字典”。後來,南通師範學校建成後,張謇把黃土高調到學校任教並兼任舍監。

建校初期,學校的各項規章製度都是由校長張謇親自設定。教導主任於敬之和顧公毅負責教育,而黃土高則負責執行監督製度。黃土高工作起來十分嚴肅,不苟言笑,認真嚴格。

一次,校長張謇來笑考察學校情況,聽取於敬之和顧公毅兩位教導主任及幾位老師的彙報。他們聊著聊著,忘記了時間。而此時,學校規定的熄燈時間早已經過了。黃土高挨門熄燈後,來到校長張謇所在的房間,毫不猶豫地將燈熄滅,並對他說:“學校的規定都是您指定的,如果您的不遵守的話,我們的工作就不好辦了。”可在場的人們,都覺得黃土高這樣做,實在是太沒禮貌了。

學期期末,學校開會討論教職工的業績時,多數人向校長張謇反應,黃土高死板教條,不懂人情世故,固執呆板,而且不尊重校長,不應繼續聘用。張謇耐心的聽了大家的想法後,卻說:“黃土高呆板固執,不會圓通是他的短處。但是,他這麼做,是恪盡職守,是對工作負責,也正是他的長處。大家要取長補短,不能見到別人的短處就抓住不放。相反,我們要學習他這種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既然規定就是那樣定下的,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就連我,也應該遵守。”從那以後,誰也不敢再說黃土高固執了。

【名人名言】

◎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胡適

◎……(中國)最早有民族輕工業,不要忘記南通的張謇。——毛澤東

【課本連接】

《中國曆史》(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9課《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化工之父”——侯德榜

【名人檔案】

姓名:侯德榜(1890~1974)

家鄉:福建閩侯

主要成就: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先驅,著名化學家,“侯氏製堿法”的創始人。他為中國的化學工業事業奮鬥終生,並以獨創的製堿工藝聞名於世界。

【名人故事】

揭秘製堿方法

侯德榜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裏,6歲的時候就開始讀書識字。13歲時,他進入福州英華學院學習。1911年,在理工科成績優秀的他進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堂學習,後以十門功課1000分的優異成績,獲得公費赴美學習的機會。

在美期間,他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普拉特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多家名校學習化工、製革、經濟、管理等方麵的課程。他刻苦勤奮,成績優異,順利獲得了化學工程博士學位。1921年,懷著“工業救國”遠大抱負的侯德榜,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條件,懷著赤子之心回到祖國,來到天津塘沽永利製堿公司工作。

在當時,堿是工業必須的化學原料。而國際上所使用的製堿法是由比利時人蘇爾維發明的,被幾家大公司所壟斷。不懂得生產純堿的國家,隻能從外國進口。中國也是這些國家之一。為了解除壟斷公司的控製,國內外不少專家都試圖解開蘇爾維法生產之密,卻最終都失敗了。

為了實現中國人自己製造純堿的夢想,侯德榜決定將全部身心投入到研究和改進製堿工藝上,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打破大公司的壟斷。於是,他在公司股東大會上,鄭重其事地說:“攻克這樣的世界性技術,我知道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但是,既然外國人能辦到,那麼,我們中國人就也一定能辦到。請允許我失敗,但是我保證,在五年之內,我一定會攻克這一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