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輯 探險家(一)(1 / 3)

探險家是指那些為了探測新事物等目的而深入危險或不為人知的地方進行探索的人。通俗點講,就是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神秘的未知領域,對這些未知領域的探險,是古往今來許多探險家的夢想和願望,它昭示著人類對大自然以及自我的挑戰,演繹著生命價值的精彩。今天,讓我們循著他們的足跡,踏訪他們的探險之旅,隻要你聽一聽這些扣人心弦的探險故事,就能感受到神秘世界的無窮樂趣,能夠從中獲得知識,開闊視野,激勵你去探索未知世界,培養你開拓創新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誌品質。

鑿空西域第一人——張騫

【名人檔案】

姓名: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年),字子文

家鄉: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

主要成就: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他於公元前138年、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的聯係,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地人民的友好關係,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名人故事】

張騫的故事

在古城西安玉祥門外的大慶路上,有一座這樣的雕像:一群西域人與漢人帶著滿載絲綢的駱駝商隊前行。它記錄著絲綢之路時期的繁榮與昌盛。而開拓出這條著名的“絲綢之路”的人,正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西漢偉大的探險家張騫。

公元前138年,為消除匈奴人對北方邊疆的威脅,張騫受漢武帝之命,率領一隊人馬出使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與匈奴結下深仇大恨的大月氏,以求合力進擊匈奴。

臨行前,漢武帝召見了張騫,親手把旌節交給了他,語重心長地說:“大月氏遠在萬裏之外,一路上風沙險惡,你們可要多多保重啊!”

張騫感動地跪拜在地,說:“隻要還有一口氣,我絕不敢辜負陛下和天下百姓的期望。蒼天在上,這是我的誓言。”

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張騫在叮咚叮咚的駝鈴聲中艱難行進。一路上,張騫一行人風餐露宿,日曬雨淋。西部的天氣,變化多端,再加上呼嘯著地大風,行程十分艱苦。但張騫毫不畏懼。當他們走到河西走廊一帶時,不幸被當地的匈奴兵發現。

匈奴單於看到張騫往西而去,害怕漢朝跟大月氏和好對匈奴不利,便將同行張騫一行100多人全部俘虜。狡猾的匈奴單於怕惹禍上身,不敢對張騫等人大開殺戒,於是想到一條“妙計”。

一天,單於將張騫叫到氈包裏,說:“看你有一股英雄氣度,而我又是惜才之人。我決定封你為王,再為你選配一個匈奴的女人為妻子。從此,你就留紮根在這裏,享受榮華富貴怎麼樣?這可比你在漢朝做個小郎官好多了吧?”單於一臉得意,滿以為張騫會就範。

可張騫卻哈哈大笑了兩聲,說:“富貴算什麼!我們漢朝人,人生一世,‘仁義’安天下。既然我生為漢朝人,死也是漢朝的鬼。我至死也不會在貴國當王的!”

單於聽後大怒:“我看你是敬酒不吃吃罰酒。既然你不想當我們的王,那你就給我放羊去吧!”

單於並沒有就此罷休。他給張騫“配”了一位妻子,又安排了一些衛兵,讓張騫每天在他們的監管下放羊。但是,張騫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著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這樣的日子,張騫過了整整十一年。有一天,不知道什麼原因,監督張騫放羊的士兵沒有來。一直等待機會逃走的張騫,立即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出了匈奴人的地盤。但是,不忘使命的張騫知道自己的任務沒有完成,雖然思鄉心切,但他明白自己現在還不能回朝。於是他決定繼續向西行進,前往大月氏國。

可這一路要比從長安來時,還要艱難的多。因為逃走時太倉促,沒有準備幹糧和飲水,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從鬼門關逃出。

就這樣,他們一路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山雪嶺,終於抵達了大宛國(今費爾幹納)。看到這位從遙遠的富饒大國艱苦跋涉了10多年,經曆了各種苦難而來的使者,大宛王佩服不已。而聽說漢朝要幫助他們這些小國家攻打匈奴,大宛王更是喜出望外。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又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可是,已經遷居到阿姆河上遊的大月氏,卻不願意參戰了。張騫再三勸說,最終徒勞無功。

事情並沒有就這麼結束,考驗還在等待著張騫。就在張騫返回長安的途中,他再次被匈奴抓獲。他再次設計逃出虎口。終於曆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了長安。

這次出使西域,雖然,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資料,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係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匈奴戰爭取得勝利後,公元前119年,為進一步發展漢朝和西域各族的友好關係,加強和中亞、西亞各國的聯係,孤立、打擊匈奴在西域的殘存勢力,張騫再次受命出使西域。這一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攜帶價值千萬的金幣絲綢和數萬頭牛羊前往目的地烏孫。

烏孫是一個遊牧民族,生活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匈奴的威脅基本解除之後,通往西域的道路暢通無阻,張騫順利到達了烏孫。當時,烏孫發生了內亂,驍勇善戰的臘驕靡王已經老態龍鍾。因為長子早死,他就想把王位讓給長孫軍靡。這引起了次子翁歸靡的不滿,他率軍發動了叛亂,臘驕靡和軍靡起兵自保,烏孫一分為二。張騫欲勸臘驕靡遷回故地、共同抗擊匈奴的事被擱置下來。於是,張騫派部屬分別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地訪問考察。後來,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河西之戰

張騫不僅是一位探險家和外交家,還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

第一次出使西域後,張騫因為熟悉匈奴的情況,便奉命隨軍遠征匈奴。他為漢軍擔任向導,指點行軍路線,尋找水源和草地,屢次為漢軍的順利進軍立下大功。

公元前121年,為了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漢武帝組織第二次對匈奴的大規模戰役。張騫和李廣奉命從右北平出發,策應霍去病的軍隊。當時,李廣率四千人馬先行,張騫帶領一萬軍隊作為後援。

誰料李廣部隊被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包圍,激戰一天之後,漢軍傷亡慘重。但是李廣仍舊意氣風發,談笑自若。第二天,李廣重整旗鼓,再次同匈奴大軍作戰,可是敵眾我寡,漢軍已經支撐不住了。危急關頭,張騫率領的後援部隊及時趕到。張騫將援軍分作兩隊,從兩翼分別包抄匈奴,很快與李廣部形成合圍之勢。匈奴王見無法取勝,隻得趁機撤退。匈奴對漢朝的威脅基本解除了,漢朝和西域之間的交通也暢通了。

【名人名言】

◎張騫始開西域之跡。——班固

◎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班超

◎聞道尋源使,從此天路回。牽豬去幾許?宛馬至今來。——杜甫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漢唐盛世》

“西天取經”——玄奘

【名人檔案】

姓名:玄奘(602年~664年),俗家名陳禕

家鄉: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

主要成就: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也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翻譯經書的大師之一。他的一生都致力於研究佛教教義,翻譯外來佛經,為中國甚至世界範圍內的佛教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名人故事】

漫漫取經路

玄奘法師俗名陳禕,出生在洛州一個貧窮的家庭,他的父親陳惠本做過隋朝的江陵縣令,但是後來由於戰亂就回鄉隱居了。玄奘是家裏最小的一個孩子,從小就非常聰明,當時,佛學逐漸盛行,這引起了玄奘的興趣,他經常和家裏人一起去聽高僧說法講經。

就在玄奘10歲的時候,他的父母相繼去世了。玄奘成了一個孤兒,他就去投奔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的二哥。之後,他就和二哥一起生活在寺廟裏,每天除了幫廟裏做一些雜事以外,他就跟著二哥聽其他的僧人講經。漸漸地,玄奘對佛教越來越感興趣了,於是就產生了出家為僧的念頭。他把自己的心事告訴了二哥,二哥也知道這個弟弟天生穎悟,對於佛法的記憶和理解都比自己強,因此並不阻攔他。不久玄奘就在淨土寺落發為僧,學習佛法戒律。

一晃過了多年,玄奘已經訪遍了國內各地的名師高僧,對於許多佛教典籍,如《攝大乘論》、《毗曇》、《俱舍論》等他都很精通了,但是盡管學問廣博了,他心中的疑惑卻越來越大,原因是他所拜訪的大師們師承不同,對於教義的解釋也各不相同,究竟哪一種是正確的呢?玄奘搜遍了國內的佛教典籍,但是仍然找不到答案。於是,玄奘就決心要去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求取佛法和真經,以解開自己的疑惑。

我們在《西遊記》中看到唐王派玄奘去西天取經,並與玄奘結義的故事其實隻是作家美化了那段故事而已,實際上,玄奘並沒有得到皇帝的許可,他是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出境的。當他走到涼州地區時,涼州刺史聽說他要去印度取經,就勒令他立刻返回長安,因為當時國家有規定,和尚不可以擅自離開邊境。玄奘一路辛辛苦苦走到這裏,自然不甘心回頭,他喬裝改扮,試圖悄悄離開涼州,可是看守城門的兵丁都已經得到了他的畫像,想要混出城並沒有那麼簡單。無奈之下,玄奘回到了自己暫居的地方,不久他聽說涼州的佛教領袖慧威法師要公開講經,他想:這也許會是一個機會。於是他就混在聽經的人群中,找到了慧威法師,向他說明了自己的誌向和目前麵對的困難。慧威法師被他求取真經的決心所打動,答應幫助他離開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