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輯 探險家(一)(2 / 3)

逃離涼州之後,他又輾轉進入了瓜州地界,當時,唐朝政府緝拿玄奘的文書已經發到了玉門關,想要出關幾乎是不可能的了,更何況關外還有五座重兵把守的烽火台,烽火台外又有茫茫無際的戈壁大沙漠呢!玄奘停下了腳步,細細地考慮自己的路程和要麵對的困難,最終,他決定繼續向前走。就這樣,他孤身一人走入了茫茫的大漠。不知道走了多久,他終於看到了第一座烽火台,有烽火台的地方附近就一定有水源,想到這裏,玄奘咧開幹裂的嘴唇,開心的笑了。

為了防止被烽火台上的守兵發現自己的蹤跡,他忍住口渴,悄悄地找了一個沙丘隱藏了起來,一直到深夜的時候,他才從沙丘後麵繞出來,到離烽火台不遠的小溪邊取水。正當他把水裝入行囊,準備離開的時候,一支利箭“嗖”地一聲射了過來。他嚇了一跳,趕緊低頭躲在一邊,隨後,又一支羽箭飛了過來,差點射中他。此時,玄奘法師已經知道自己的行蹤被發現了,他索性不再躲藏,而是大大方方地走了出來,對守夜的兵丁說:“我就是唐玄奘,帶我去見你們的校尉吧!”士兵們不由分說,將他綁起來就推著進了校尉的大帳。

麵對校尉的審問,玄奘不卑不亢地說了自己要去印度的緣由。沒想到,這個校尉居然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聽完玄奘的話,他親自走上前來,為玄奘解開了綁繩,並邀請玄奘去自己家裏做客。盛情難卻之下,玄奘隻好和他一起去了。校尉讓妻子做了最好的齋菜請玄奘吃,還送給他很多的食物和水,病告訴他說:“這一路走出去,還有很多艱難的路呢,多帶些食物和水,路上也寬裕一些,我這邊還有一條捷徑,可以直接繞過第二、三座烽火台,直達第四座烽火台,看守這座烽火台的是我的一個親戚,過會兒,我給你寫一封信,你帶給他,他自然會照應你並放你過關的。”玄奘謝過了校尉,按照他指點的捷徑一路走過去,果然看到了第四座烽火台,還得到了這座烽火台守軍的熱情招待。在他的指點下,玄奘又繞過了第五座烽火台,在野馬泉取到了水後,獨自一人走進了茫茫的戈壁。

戈壁中荒無人煙,連一點綠色都沒有,到處是黃色的砂粒,一眼望去,無邊無沿。玄奘走了100多裏路,不但沒有找到水源,還不小心把水囊也打翻了,裏麵的水一滴不剩地灑落在戈壁的灘地上。要想經過戈壁,沒有水是不行的,怎麼辦?擺在玄奘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麼退回去,保住性命;要麼不顧生命安危,繼續西行。想到離開長安時自己發下的誓言,他毅然做出決定,寧可死在向西的路上,也不苟且偷生,向東倒退。

好不容易穿過了戈壁灘,前麵又是大沙漠。他強忍幹渴在沙漠中走了四五天,終於再也支持不下去,暈倒在了沙漠裏。一直到半夜,他才被凍醒了過來。他知道,如果不繼續前進,他肯定會死在這裏,因此就勉強支撐著又爬上了馬背。功夫不負有心人,玄奘看到了水草,沿著水草的痕跡走下去,終於走出了沙漠,到達了伊吾。

由於高昌王的盛情邀請,玄奘又輾轉去了高昌,在那裏講了幾年的佛法。而後,玄奘請求高昌王讓自己繼續西行。高昌王被玄奘的誠懇打動,送給他很多的金銀、衣物,還派了幾個小和尚隨他一起去印度,並照會沿途國家的國王照顧玄奘。就這樣一路輾轉,餐風露宿,玄奘終於到達了印度的邊境。

【名人名言】

◎從中國方麵來看,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關鍵性的人物,他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家,同時又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動家。——季羨林

◎舍身求法,千古一人,中國脊梁。——魯迅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漢唐盛世》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名人檔案】

姓名:鄭和(1371年~1433年),本名馬三保

家鄉:雲南昆陽

主要成就: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術家。曾在明成祖年間七次下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動了中國通東南亞、東非之間的友好關係。同時也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名人故事】

小鄭和造船

鄭和出生於雲南昆陽,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伊斯蘭教的教徒。在鄭和小的時候,祖父和父親為了去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聖,曾經乘著大船到海外去。每當他們回來的時候,小鄭和都會纏著他們講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奇特的海外風俗,都讓小鄭和驚歎不已。他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和祖父、父親一起坐船去遠航,感受一下異國的風情啊!可是現在他太小了,大人們不可能帶他出去,小鄭和就隻能做一些紙船或者木船模型來過過癮。

鄭和從家裏翻出一些紙來,讓父親教他疊小船,父親拗不過他,隻好陪著他一起玩。鄭和學得很細心,不到一個小時,他就學會了。以後沒事的時候,他就經常疊小紙船玩。疊好以後,他就把紙船放進水裏,讓他隨風飄蕩,他的心也跟著小船一起飄向了遠方。這時,鄭和就暗暗下定了決心,自己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個航海家,到祖父和父親去過的遠方看一看。

有一次,鄭和又疊了紙船去水邊放,可是那天刮起了大風,他的小紙船剛放進河水裏,就被風吹翻了。為此,他還難過了很長時間,以後他就不再疊小紙船了。他開始去造船的工廠轉悠,工人們鋸木塊、釘船板……鄭和就在一邊暗暗的觀察。回家之後,他也找來一堆廢舊的木料,有模有樣地學著建造小木船了。第一隻小木船終於做好了,可是鄭和左看右看,怎麼也不滿意。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鄭和一門心思想造出一隻漂亮結實好的木船,就把很多事情都丟在了腦後,甚至都顧不上和小夥伴們去玩了。十多天後,鄭和果然造出了一隻既結實又精美的小木船。他高興極了,把小夥伴們都請到了自己的小工廠,讓他們看自己造的小木船。小夥伴們一看,覺得非常吃驚。地上還扔著鄭和不太滿意的小木船,足足有30多個。夥伴們就和鄭和商議說:“這些船你既然不要了,不如送給我們吧,咱們一起去小河邊,把這些船放下水。”鄭和點頭答應了。

他們一起來到河邊,一個個地把船放進水裏。看著自己的小船漂得又快又穩,鄭和高興的拍著手叫道:“開船了!開船了!”然後他又一本正經地對夥伴們說:“咱們這麼多船就像是一個船隊,我現在是總隊長,你們誰願意當各船的船長啊?”

小夥伴們都爭先恐好地舉手說:“我願意,我願意!”

鄭和就像一個首領似的分派著:“你是一號船的船長,你是二號船的船長……現在,我們的船隊要出發了,目的地是國外!”說完,他和小夥伴們一起歡呼起來。

鄭和與銀花三娘子

雲南爆發戰亂後,鄭和失去了爹娘,被俘到北京,成了明成祖朱棣身邊的一個太監。由於他立下了很多功勞,明成祖就封他為三保太監。後來,為了遠揚國威,探尋商路,明成祖就決定派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訪問亞洲、非洲的其他一些國家。

鄭和率領著上萬兵將,乘坐了六七十艘大船,滿載了茶葉、絲綢、瓷器、鐵器等物資浩浩蕩蕩地開向了大海。幾十天後,他們的船隊就駛進了南洋的蘇門答臘島。本來還晴好的天空忽然變了臉,一時間巨浪滔天,狂風呼嘯。鄭和毫無懼色,他站在船頭上,親自指揮著船隊與風浪搏鬥。

正在這時,一個水手忽然喊道:“快看,前麵有人。”鄭和定睛向前麵望去,隻見大海上有一個人正抱著一塊木板起起伏伏,情況非常危急。鄭和立刻下令,讓船上的水手放下皮筏子下海救人。在水手的努力下,終於將那個人救上了大船。鄭和這才發現,這個人竟然是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鄭和二話不說,就讓船上的醫生給那女子進行緊急救護,終於救回了女子的性命。女子蘇醒過來,換上幹淨衣服後,隨即出來拜謝鄭大人的救命之恩。

鄭和溫和地問她:“你是哪裏的人?一個弱女子,怎麼獨自一人在海上漂流?”

女子跪下回答說:“民女是廣東台山人,跟隨父親靠打漁為生。去年不幸被海風吹到此處,被這裏的海盜所救,在他家裏作奴仆,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前幾天,海盜將我的父親打死了,民女不甘受辱,就偷偷地跑了出來,想不到卻遇到了暴風雨。”說著女子伏地痛哭了起來。

鄭和覺得她很可憐,就決定讓她暫時留在船上做一些雜事,給她一口飯吃。那個女子叩謝之後,正要往回走,卻聽鄭和大喝一聲:“兵士們,快把這個女子拿下。”

兵將圍上來,拿下了這個女子。鄭和說道:“你還要說謊嗎?如果你是個尋常女子,肯定不會如此步履矯健,氣息內斂,我看你是個身懷武功之人,肯定是奸細,還不快快招認。”那女子一聽,臉色大變,果然使出武功,掙脫了兵將的束縛,一張口,一個彈丸朝鄭和打了過來,鄭和一揚手,就把彈丸接在手裏,哈哈大笑道:“原來是銀花三娘子,你還有什麼好說的?”原來鄭和到蘇門答臘島附近時,就已經派人打探過這附近海盜的情況了。

銀花三娘子又被眾將士綁了起來。鄭和這才向眾人解釋說:“這女人是此地海盜陳祖義的小妾,擅長口吐彈丸。所以我看到她的暗器,自然就明白了她的身份。這陳祖義真是太可惡了,居然敢覬覦我天朝的貨物……”這時,將士們都紛紛要求將銀花三娘子斬首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