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1 / 3)

二、中藥炮製方法簡介

(一)切製

經過挑揀修製後的藥材,用清水洗、泡或浸悶,然後切成塊(如茯苓)、咀(如懷牛膝)、片,最後根據不同的藥材進行曬幹、陰幹或烘幹。

(二)炒法

1.清炒

即不加輔料的炒法。清炒包括炒黃、炒焦和炒炭。

(1)炒黃。將中藥用文火炒至表麵微黃或較原色加深,並可嗅到藥物固有的氣味為度。目的是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並可緩和藥性,降低毒性。

(2)炒焦。將淨製或切片後的藥材置熱鍋內,用中火加熱,不斷翻動,炒至藥物表麵焦黃或焦褐色,並有焦香氣為度。目的是緩和藥性,增強藥物消食止瀉的功效。

(3)炒炭。將藥物置加熱容器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不斷翻動,炒至表麵呈焦黑色,內部黃色或焦褐色為度。其目的是使藥物增強或產生止血作用。

2.加輔料炒

將某種輔料放入鍋內加熱至所規定程度,投入藥物共拌炒的方法,稱為加輔料炒。目的是減低毒性,緩和藥性,增強療效。常用的加輔料炒法有: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

(三)炙法

(1)酒炙。取淨藥材,加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取出,放涼。酒炙法所用的酒以黃酒為佳。其目的在於改變藥性,引藥上行;增強活血通絡作用;矯臭矯味。

(2)醋炙。取一定量的米醋與藥物拌勻,放置悶潤,待醋被吸盡後,置鍋內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其主要目的在於引藥入肝,增強活血止痛作用。

(3)鹽炙。即將淨選或切製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食鹽的水溶液拌炒至微焦或炒焦。目的是引藥下行,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

(4)薑炙。先將生薑搗爛,取汁,然後將淨藥材加入薑汁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薑汁吸盡或炒至規定程度時,取出晾幹。目的是製其寒性,增強和胃止嘔作用;緩和毒副作用,增強療效。

(5)蜜炙。先將定量“煉蜜”與藥物拌勻,使蜜逐漸滲入藥物組織內部,然後置於鍋內,用文火炒至顏色加深且不粘手時,取出攤涼即得。其目的是增強潤肺止咳、補脾益氣的作用。

(6)油炙。油炙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①油炒;②油炸。目的是增強溫腎助陽作用;利於粉碎和製劑。

(四)煆法

將藥物直接放於無煙爐火中或適當的耐火容器內煆燒的一種方法稱為煆法。根據操作方法和要求的不同,又分明煆、煆淬、悶煆(扣鍋煆)三種。

(五)蒸法

取淨藥材,加入液體輔料拌勻(清蒸除外),置適宜的容器內,隔水加熱蒸透或蒸至規定程度,取出,幹燥即得。目的是改變藥物性能,擴大用藥範圍,減少副作用,利於儲存。

(六)煮法

取淨藥材加清水或液體輔料共煮,煮至液體完全被吸收或切開無白心時為度。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性,改變藥性,增強藥效,清潔藥物。

(七)〓法

取淨藥材投入沸水中浸煮短暫時間,取出除去種皮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非藥用部分和殺死生物酶,保存有效成分。

(八)煨法

將藥物用濕麵或濕紙包裹,於加熱的滑石粉中;或將藥物直接置於加熱的麥麩中;或將藥物用濕麵或濕紙包裹,埋於熱火灰中煨之使熟為度。目的是除去藥物中的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

(九)製霜(去油成霜)法

取淨藥材通過去油、凝結或其他加工處理,製成符合一定要求的鬆散粉末。其目的是為了降低毒性,緩和藥性。

(十)水飛法

將藥材搗碎置乳缽內,加入適量清水,研磨成糊狀,再加適量水攪拌,粗粉即下沉,及時傾出混懸液。將混懸液靜置,取沉澱研磨成極細粉末。目的是為了使藥物更加細膩和純淨,便於內服和外用,並防止藥物在研磨時飛揚。

三、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

中藥飲片必須按照國家藥品標準炮製。國家藥品標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製定的炮製規範炮製。此外,中藥飲片的質量還需達到以下標準。

(一)飲片的淨度標準

淨度係指飲片的純淨度,即飲片中所含雜質及藥屑的限度。飲片不應夾帶泥沙、灰屑、黴爛品、蟲蛀品,規定除去的殼、核、蘆、毛、頭、足等不得帶入。飲片中所含的雜質、藥屑必須符合有關規定。

(二)片型及粉碎粒度標準

1.片型

經淨選和水軟化後的藥材,根據藥材特征和炮製要求,製成一定規格的片型,使之便於製劑、調配、鑒別、幹燥和儲藏。切製後的飲片應均勻整齊,色澤鮮明,表麵光潔,片麵無機油汙染,無整體,無長梗,無連刀片、掉邊片、邊緣卷曲等不合規格的飲片,異型片不得超過10%。飲片應符合以下要求:

極薄片:0.5mm以下塊8~12mm

薄片1~2mm細絲2~3mm

厚片2~4mm寬絲5~10mm

段10~15mm

2.粉碎粒度

一些不宜切製的藥材,根據醫療上特殊需要可粉碎成顆粒或粉末,粉碎後的顆粒應粒度均勻,無雜質、粉末,分等應符合《中國藥典》要求。

最粗粉:指能全部通過1號篩,但混有能通過3號篩不超過20%的粉末。

粗粉:指能全部通過2號篩,但混有能通過4號篩不超過40%的粉末。

中粉:指能全部通過4號篩,但混有能通過5號篩不超過60%的粉末。

細粉:指能全部通過5號篩,並含能通過6號篩不少於95%的粉末。

最細粉:指能全部通過6號篩,並含能通過7號篩不少於95%的粉末。

極細粉:指能全部通過8號篩,並含能通過9號篩不少於95%的粉末。

(三)飲片的含水量標準

飲片中水分的含量多少,直接影響飲片的質量和療效。飲片中含水量過多,不僅在儲存保管過程中易生蟲、黴變,使有效成分分解、水解變質,且在配方稱量時相對減少了實際用量,影響治療效果。飲片含水量太少又會影響其質量,如膠類飲片易出現龜裂、硬度增大,花類飲片易破碎等。因此,必須控製飲片的水分含量。其標準為:一般飲片的含水量控製在7%~13%,菌藻類飲片含水量控製在5%~10%,醋淬類飲片含水量控製在10%以下,蜜炙類飲片含水量控製在15%以下。

(四)其他標準

1.飲片的灰分標準

飲片的灰分是指飲片經高溫(500℃~600℃)熾灼產生的灰分,其包括兩部分:

(1)總灰分。由雜質灰分和生理灰分組成,雜質灰分由混入到飲片中的無機雜質形成,生理灰分由飲片組織內的無機成分組成。

(2)酸不溶性灰分。是將總灰分用鹽酸處理,將生理灰分溶解,所留下的殘渣,即無機雜質灰分,可以直接反映飲片的純度。

2.飲片的浸出物標準

飲片的浸出物包括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浸出物含量,對於有效成分不明或尚無定量方法的飲片質量控製有重要意義。

3.飲片中有害成分的限量標準

飲片中的有害成分主要包括重金屬、砷鹽、農藥殘留物等,對這類有害成分建立限量標準,嚴格檢測,才能確保用藥安全。

4.飲片的衛生學標準

由於飲片所含成分複雜,經過采收、加工、炮製、保管、儲存及運輸諸多環節,很容易遭受微生物及蟎蟲的汙染。尤其是飲片中所含糖、蛋白質、澱粉等都是微生物滋生繁殖的營養物質,更容易受到汙染。因此,應該對飲片中可能含有的致病菌、大腸埃希菌(大腸杆菌)、細菌總數、黴菌總數及活蟎等做必要的檢測。

四、中藥飲片的命名

中藥飲片名稱除直接用藥材名稱外,還有以下幾種主要命名方法:

(1)在藥材名前增加炮製方法。如:炒苦杏仁、焦山楂、製烏頭、煆石膏、炙甘草、爆豆蔻等。

(2)在藥材名前增加炮製所用輔料名稱,如:蜜款冬花、酒當歸、鹽黃柏、薑半夏、醋香附、土白術等。

(3)在藥材名前增加炮製所用輔料名稱和方法。如:麩炒枳殼等。

(4)生用或鮮用飲片,在藥材名前麵加上“生”、“鮮”字即可。如:鮮蘆根、鮮石斛、生地黃、生蒲黃等。生用有時也不加“生”字,但毒性中藥生用必須加“生”字,如:生馬錢子、生巴豆、生川烏、生草烏、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甘遂、生白附子等。

(5)“炭”、“霜”、“粉”類藥飲片,在藥材名後麵加上“炭”、“霜”、“粉”字即可。如:荷葉炭、蒲黃炭、巴豆霜、千金子霜、珍珠粉、馬錢子粉等。

二、中藥商品儲存要求

中藥商品儲存要求是指儲存條件應與中藥性能所要求的環境條件相適應,包括溫、濕度要求及溫、濕度管理;用於檢測,養護的儀器、設備等。即在符合中藥儲存的設施、設備條件下,通過科學管理,保持中藥使用價值。本小節重點介紹麵積、間距等儲存要求。

(一)麵積要求

1.批發和零售連鎖企業

(1)年銷售額在20000萬元以上的大型中藥經營企業的倉庫,建築麵積(下同)不低於1500m2。

(2)年銷售額在5000萬~20000萬元的中型企業的倉庫麵積不低於1000m2。

(3)小型企業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下的小型企業的倉庫麵積不低於500m2。

2.中藥零售企業

年銷售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大型中藥零售企業的倉庫麵積不低於30m2;年銷售額在500萬~1000萬元的中型企業的倉庫麵積不低於20m2;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下的小型企業倉庫麵積也不低於20m2。

把銷售額與倉庫麵積聯係起來,是因為經營規模應與流通和儲備相適應,沒有相應的倉庫,中藥商品就處於無序擺放的境況,就不能按分類儲存原則進行儲存。

(二)堆碼要求

堆碼是中藥商品儲存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合理利用倉容,保證儲存質量。

在實行堆碼前,首先要考慮的是中藥性能,選擇適合儲存的倉庫和貨位。根據中藥的數量、包裝材質、儲存時間多少,進行繁簡等具體情況進行策劃,計算出該批中藥垛底占地麵積、堆碼形式和高度。

堆垛應整齊、牢固,怕壓的應限製高度,怕潮的底層應有襯墊。堆垛形式應方便存取和計數,不妨礙消防、機械及養護作業。

堆碼藥品應遵循“節約、安全、方便”的原則,在此原則下應做到:

(1)貨垛不能超過倉庫的最高負荷能力。

(2)堆垛應留出頂距,要留出走道、支道,以利藥品進出和消防。

(3)中成藥應按效期遠近依次或分開堆碼,堆垛上有明顯標誌便於近效期先出。

(4)部分實行批號管理的中藥材(飲片)按批號集中堆放,以批號遠近依次或分開堆碼,堆垛有明顯標誌便於按批號發貨。

(三)間距要求

中藥商品堆垛與牆、屋頂、地麵等保持一定距離,稱為間距,具體要求如下:

(1)中藥商品與牆、屋頂(房梁)的間距不小於30cm。

(2)與地麵的間距不小於10cm。

(3)房內水暖散熱器、供熱管道與商品距離不小於30cm。

間距要求體現了中藥商品儲存需要防潮、防熱等性能要求。

(四)色標管理

色標管理(用於藥品)的含義是:黃色表示待檢,綠色表示檢驗合格,紅色表示不合格。

色標管理內容是:在待檢中藥庫、退貨中藥庫外大門上或適宜地方(下同)懸掛黃色標誌;也可以同時在庫內堆垛適宜高度上懸掛黃色標誌,表示庫內儲存的是等待驗收的中藥商品。未設置待驗庫、退貨庫的,可在庫內或倉庫適宜場所劃出區域(下同)存放處於等待驗收的中藥商品。

合格中藥庫(區)、零貨稱取庫(區)、待發中藥庫(區)為綠色(待發狀態表示已經檢驗合格);不合格中藥庫(區)為紅色(標誌)。

色標管理的目的是用黃、綠、紅三色標誌界定待驗、合格或不合格,使人一目了然,避免交叉存放、錯收錯付,保證用藥安全;避免適合儲存合格品的環境條件儲存不合格品。

中藥商品流通由收購、銷售、儲存、運輸四個環節組成、購銷活動總要伴隨儲存過程。中藥購銷員必須掌握中藥儲存知識,才能完成本職業各項任務。

三、中藥的儲藏與養護技術

現代中藥儲藏養護技術是以預防中藥變化為主,近年還進一步研究防止中藥在儲藏養護過程中的毒物汙染,以符合21世紀無殘毒、無公害綠色中藥的要求。

現將常用中藥的儲藏與養護技術予以介紹。

1.幹燥

幹燥可以起到防蟲、黴,久貯不變質的效果,常用的幹燥方法有曬、晾、烘等。對於顆粒較小的中藥、粉末狀藥材,還可用微波幹燥法或遠紅外加熱幹燥法幹燥。

(1)攤晾法

攤晾法也稱陰幹法,即將中藥置於日光不太強的處所或通風陰涼處攤晾,吹去水分而使其幹燥,適用於芳香性葉類、花類、果皮類藥物。因為這些藥材若用曝曬法會使揮發油損失,或引起質地龜裂、走油、變色等。例如陳皮,如置於日光下曝曬則幹枯變色,又如棗仁、知母、柏子仁、苦杏仁、火麻仁等藥材,不宜曝曬,以免走油降低質量。

(2)高溫烘幹法

高溫烘幹法有火盆烘幹、烘箱(烘房)烘幹與幹燥箱烘幹三種。這種加熱幹燥的方法適用於大多數藥材,由於它有效率高、省勞力、省費用,不受天氣的限製等優點,目前各藥材倉庫均有此設備,因此是一種很常用的方法。但在烘幹藥材時必須掌握烘幹的溫度、時間及其操作法,一定要根據藥材的性質及加工炮製的要求分別對待,以免影響質量。

(3)石灰幹燥法

有的藥材品質嬌嫩,幹燥時容易變色,容易走油、溢糖而生黴、蟲蛀,價值貴重,回潮後不宜曝曬或烘幹,如人參、枸杞子、鹿茸等,可采用石灰箱、石灰缸或石灰吸潮袋的幹燥法。如白糖參經曝曬或火烘後,內含的白糖即溶解外溢,有損質量,懷牛膝曝曬易脆斷變色等,因此采用石灰箱吸潮較為適合。所放石灰占缸容量高度的1/6~1/5。

2.冷藏

貴重中藥也采用冷藏法,如人參、哈蟆油等。常采用低溫(0℃~5℃)儲存,可以有效地防止生蟲、發黴、變色等變質現象。冷藏時藥材的包裝一定要密封,以防潮氣的侵入。冷藏的溫度一般不低於0℃,以免因受凍而降低藥材的質量。

3.埋藏

(1)石灰埋藏法

適於肉性和部分昆蟲類中藥,如刺蝟皮等,因其在夏季稍遇濕氣即易走油變味、腐爛敗壞。方法是用大小適宜的缸或木箱,先用雙層紙將藥材包好、注明名稱,然後置入,所用石灰以恰好埋沒所貯中藥為度。如數量較少,可將幾種中藥同貯之。

(2)沙子埋藏法

適於少數完整中藥如黨參、懷牛膝、板藍根、白芷、山藥等,目的是為了隔絕外界濕氣的侵入,防止生蟲發黴。容器用缸或木箱,沙子應充分幹燥後使用。容器底部先用沙子鋪平,再將中藥分層平放,每層均撒蓋沙子,沙子厚度4~7cm,但容器上下和四周沙子應稍厚些,7~13cm即可。儲藏容器應置於幹燥通風處,如能墊高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