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基本內容
特點和分類
強心苷是指天然界存在的一類對心髒具有顯著生理活性的甾體苷類,主要用於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及節律障礙等心髒疾患。
【考點1】強心苷苷元部分的結構特點和分類
強心苷元屬甾體衍生物,其結構特征是甾體母核的C-17位上連接一個不飽和內酯環。
1.甾體母核部分
(1)強心苷元中甾體母核部分A、B、C、D四個環的稠合方式為B/C環反式,C/D環多為順式,個別反式。A/B環則有順式或反式兩種稠合方式,但大多數是順式,如洋地黃毒苷元;少數為反式,如烏沙苷元。
(2)甾體母核的C-10、C-13、C-17位取代基均為β-構型。C-3和C-14位上都連有羥基,C-3位羥基多數為β-構型,C-14位羥基都是β-構型。
2.不飽和內酯環部分根據甾體母核C-17位上連接的不飽和內酯環的不同,可將強心苷元分為兩類。
(1)甲型強心苷元(強心甾烯類):甲型強心苷元由23個碳原子組成,其基本母核稱為強心甾。此類苷元在甾體母核C-17位上連接的是五元不飽和內酯環,即Δαβ-γ-內酯。
(2)乙型強心苷(蟾蜍甾烯類):乙型強心苷元由24個碳原子組成,其基本母核稱為海蔥甾或蟾蜍甾。此類苷元在甾體母核C-17位上連接的是六元不飽和內酯環,即Δαβ,γδ-δ-內酯。
【考點2】強心苷糖部分的結構特征及其與苷元的連接方式
1.糖
(1)α-羥基糖:除D-葡萄糖外,還有6-去氧糖(如L-鼠李糖、L-夫糖、D-雞納糖)、6-去氧糖甲醚(如L-黃花夾竹桃糖、D-洋地黃糖)等。
(2)α-去氧糖:α-去氧糖主要存在於強心苷類化合物的分子中,主要有2,6-二去氧糖(如D-洋地黃毒糖)、2,6-二去氧糖甲醚(如L-夾竹桃糖、D-加拿大麻糖)等。
2.苷元和糖的連接方式苷元與糖的連接方式分為以下3種類型:
(1)Ⅰ型強心苷:苷元-(2, 6-二去氧糖)X-(D-葡萄糖)Y,如紫花洋地黃苷A和洋地黃毒苷。
(2)Ⅱ型強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真地吉他林。
(3)Ⅲ型強心苷:苷元-(D-葡萄糖)Y,如綠海蔥苷。
第二節基本理化性質
基本理化性質
【考點1】強心苷的溶解性
強心苷一般可溶於丙酮、甲醇、乙醇及水等極性溶劑,微溶於乙酸乙酯、含醇氯仿,難溶於乙醚、苯、石油醚等非極性溶劑。
強心苷的溶解性與其分子中所含糖的數目和種類、苷元所含的羥基數目和位置等有關。
(1)糖的數目:糖基多的原生苷比其次生苷及苷元的親水性強,在極性溶劑中的溶解度大。苷元則難溶於極性溶劑,易溶於氯仿、乙酸乙酯中。
(2)糖的種類:當苷分子中糖基數目相同時,則隨著葡萄糖、6-去氧糖和2,6-二去氧糖羥基數目的遞減,在極性溶劑中的溶解度依次降低。
(3)羥基數目:強心苷類的溶解性能隨苷元部分羥基數目的增加,親水性增強。例如烏本苷雖是單糖苷,但其分子中共有8個羥基(其中5個羥基存在於苷元部分),水溶性很大(1∶75),難溶於氯仿。洋地黃毒苷雖是三糖苷,但分子中的3個糖基都是α-去氧糖,整個分子隻有5個羥基,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於氯仿(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