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陰陽五行學說(一)(3 / 3)

(注)對於人體的生理功能,中醫學也是用陰陽學說來加以概括說明的。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麵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的結果。如以功能與物質相對而言,則功能屬於陽,物質屬於陰,物質與功能之間的關係,就是這種對立統一關係的體現。人體的生理活動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沒有物質的運動就無以產生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促進著物質的新陳代謝。人體功能與物質的關係,也就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消長、相互為用的關係。如果氣血精津等物質與功能之間紊亂,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陰陽口訣,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陰陽盛衰病理成正邪雙方相鬥爭

邪分陰陽兩方麵,正分陽氣和陰精,陽邪致病身偏熱,陰邪致病寒如冰,陽不製陰虛寒證,陰不製陽虛熱生,陰陽兩虛相損及,化生無源病不輕。

(注)卑陰陽學說來說明病理變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陰陽失去相對平衡,出現盛衰的結果。疾病發生發展關係,即人體的抗病功能——正氣與致病素一一邪氣相互作用、互相鬥爭的情況,都可以用陰陽概括說明。病邪有陰邪和陽邪之分。正氣包括陰精與陽氣兩個部分。陽邪致病,可使陽偏盛而陰傷,因而出現熱證;陰邪致病,則使陰偏盛而陽傷,因而出現寒證。陽氣虛不能製陰則出現陽虛陰盛的虛寒證;陰液虧虛,不能製陽,則出現陰虛陽亢的虛熱證。

此外,機體的陰陽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常可導致對方的不足,即所謂“陽損及陰”、“陰損及陽”,以致最後出現“陰陽兩虛”。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

(注)由於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所以,任何病證,盡管它的臨床表現錯綜複雜、千變萬化,但都可用“陰證”和“陽證”來加以概括。臨床上常用的“八綱辯證”是各種辯證的綱領,以統領表裏、寒熱、虛實,即表熱實屬陽,裏寒虛屬陰。正確的診斷,首先要分清陰H,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做到執簡馭繁。例如望診,見色澤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聞診,聽聲音洪亮者屬陽,低微斷續者屬陰;切診,按脈浮、數、大、滑、實者厲陽,沉、遲、小、澀、虛者屬陰。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五)用於疾病的治療

陰陽盛衰疾病成,治在調整陰陽平;熱者寒之寒者熱,陰病治陽陰陽衡;藥物屬陰寒涼潤,燥烈溫熱陽性能;酸苦鹹味陰陽降,甘辛淡陽升散明。

(注)由於陰陽的偏盛偏衰,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使陰平陽秘,恢複陰陽的相對平衡,就是治療的基本原則。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如陽熱盛而損及陰液者(陽盛則陰病),可損其有餘之陽,用“熱者寒之”的方法;若陰寒盛而損及陽氣者(陰盛則陽病),可損其有餘之陰,用“寒者熱之”的方法。反之,若陰液不足,不能製陽而致陽亢者,或因陽氣不足,不能製陰而造成盛者,則必須補其陰或陽的木足,這就是陽病治萌、“陰病治陽”,壯水之主,以製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使其陰陽恢複新的相對平衡的治療原則陰陽用於疾病的治療,不僅用以確立治療原則,而且也用來概括藥物的性味功能,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如寒涼,滋潤的藥物厲陰,溫熱燥烈的藥物屬陽;藥味酸苦鹹的厲陰,辛甘淡的屬陽;藥物具有升散作用的屬陽。治療疾病,就是根據病情的陰陽盛衰,再結合藥物的陰陽屬性和作用,選擇相應的藥物,從而達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