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五行學說
(注)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與變化所構成。據《尚書大傳》記栽,早在殷商時期,人們便認識到了:“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說明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後來人們把這五種物質的屬性加以抽象推演,用來說明整個物質世界並認為這五種物質不僅具有相互資生、相互製約的關係,而且是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故稱為“五行”五行學說用於醫學領域,僅借以說明人體生理、病理及其與外在環境的相互關係等,從而指導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五行的特性
五行特性涵義深,木升火炎變革金,土性長養多變化,水日潤下主寒因。
(注)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樸素認識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論概念,用以分析各種事物的五行屬性和研究事物之間相互聯係的基本法則。因此,五行的特性,雖然來自木、火、土、金、水具體物質的本身,但具有廣泛的涵義。
木的特性: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上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即是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伸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火的特性: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伸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古人稱“土愛稼穡”。“稼穡”,是指“土”有播種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伸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金的特性: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伸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的特性: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伸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歸屬於水。
(二)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和歸類
事物推演與歸類,要分人體與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季春夏長秋冬;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化生長化收藏;五氣風濕暑燥寒,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色青赤黃白黑,五音角徵宮商羽;五髒肝心脾肺腎,五腑膽小胃大膀;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誌怒喜思悲恐;五體筋脈肉皮骨,五聲呼笑歌哭呻。
(注)五行學說是以五行的特性來推演和歸類事物的五行屬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屬性,並不等同於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將事物的性質和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屬性。事物的五行癘性除了用取象類比之外,還有間接的推演絡繹的方法。如:肝屬木以後,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的“筋”和“目”,亦屬於木等等。詳見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簡表。
上述簡表係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的理論整理的。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相生木火土金水,相克木土水火金,生我為母我生子,克我我克製化新,有餘製己所勝乘,不足反克反侮分。
(注)相生是相互資生助長之意。相克是相互製約克製之意。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餘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