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陰陽五行學說(二)(2 / 3)

這樣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環無端,生化不息,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由於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與相克的辱係,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四個方麵的聯係。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的相生關係又稱為“母子”關係。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

五行學說,主要是以五行相生相克說明事物間的相互關係。這是古人初步認識到的一切事物運動與變化的一些規律。

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正常協調關係下的變化與發展。《類經圈翼》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製。無生則發育無由,無製則亢而為害”。就說明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製約的關係,而且隻有生中有製,製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運行不急。

乘是乘虛侵襲之意。侮是持強淩弱。相乘,即是相克得太過,超過正常製約的程度,是事物間的關係失去了正常協調的一種表現。例如;木氣偏亢過度的克土,這就是乘。又如:在正常情況下是金克木,當金氣不足時木反克金,這就—是侮。所以《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餘,則製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這是對五行關係的很好說明。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注)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就是用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方法和生克乘侮的變化規律,具體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並指導著臨床診斷與治療。

(一)說明髒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

(注)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髒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

木性可曲可直,枝葉條達,有升發的特性。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屬木。火性溫熱,其性炎上。心陽有溫煦之功,故以心屬火。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有運化水穀,輸送精微,營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屬土。金性清肅,收斂。肺具有清肅之性,肺氣以消降為順,故以肺屬金。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

腎有嫌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腎屬水。

五髒的五行歸屬,不僅闡明了五髒的功能特性,而且還運用五行生克製化的理論,來說明髒腑生理功能的內在聯係,即五髒之間既有相互資生的關係,又有相互製約的關係。

五髒相互資生的關係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陽以溫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賢水腎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血等等。一般的來說,五髒之間的相生用“益”字表示。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闡釋五髒相互資生的關係。

五髒相互製約的關係:《素問五藏生成篇》說:“心其主腎也”;“肺其主心也”!“脾其主肝也”“腎其主脾也”。這裏所說的“主”,實際上即是指製約,也即是相克。由於“克中有生”,“製則生化”所以稱它為“主”。這是用五行相克的理論來闡釋五髒相互製約的關係。有生有克相互為用,相互製約人體內髒才能保持平衡,進行著新陳代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