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髒腑學說(二)(1 / 3)

三、脾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的生理運化升統血益氣誌思清肌肉四肢開竅惡濕涎液華唇豐

(注)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益氣。脾在液為涎,在體合肌肉、主四肢,脾在誌為思。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二)脾主運化、主升清

脾主運化輸穀精,後天之本氣血生;運化水濕消腫滿,升提內髒又升清;腹脹便溏食不振,倦乏瘦腫泄疚凝;頭目眩暈脾虛陷,內髒下垂脫肛宮。

(注)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穀(飲食物)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麵。

運化水穀,即是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飲食入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但是,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穀化為精微Q同樣,也有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穀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敢至全身。脾的運化水穀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髒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所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運化水液,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是脾主運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即是對被吸收的水穀精微中多餘水分,能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

若脾的運化功能失常,諕會彭響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生化不足等病變。脾的運化水液功能減退,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導致水腫。

脾主升清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淸為主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清,是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升清,即是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洩相對而言。髒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髒相對恒定於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由於脾氣的升發,才能使內髒不致下垂。若脾氣(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泄脫肛,甚或內髒下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

(三)脾主統血

脾主統血血歸經,血為氣母益氣增,脾虛失統出血病,肌衄紫磁便漏崩。

(注)脾主統血,統,是統攝、控製的意思,即是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溢出脈外的功能。脾統血的主要機理,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而氣的固攝作用也較健全,血液也不會溢出脈外而致出血。如果脾氣虛,

統攝血液的功能減退,則導致肌衄、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病證。

(四)脾主四肢,開竅於口

脾主四肢穀至經強勁多力體又輕脾氣通口知穀味口味不和脾病生

(注)脾主四肢。人體的四肢,需要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來營養,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脾氣健運,則四肢的營養充足,而活動也輕勁有力;若脾失健運,清陽不升,布散無力,則酉肢的營養不足,可見倦怠乏力,甚至痿廢不用。所以《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脾開竅於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飲食口味等與脾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脾胃健運,則口味正常而增進食欲。所以《靈樞脈度》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口淡無味、口甜、口膩、口幹等口味異常的感覺,從而影響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