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髒腑學說(三)(2 / 3)

(注)腎華在發:發之營養來源於血,故稱“發為血之餘。”但發的生機根源於腎。因為腎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則毛發壯而潤澤,故又說腎“其華在發”。由於發為腎之外候,所以發的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與腎精的關係極為密切。青壯年時,精血充沛,則毛發光澤黑潤;老年的精血衰微,毛發花白枯槁而易脫落,屬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因久病而見頭發稀疏、枯槁、脫落,或未老先衰,頭發枯萎,早脫早白者,則責之腎精不足和血虛。

(六)腎開竅於耳及二陰

開竅於耳二陰分腎衰耳鳴與頭暈尿少頻遺前陰病便秘滑脫病後陰

(注)腎開竅於耳及前後二陰:是指耳的聽覺功能、前陰的排尿和生殖功能以及後陰的排便功能與腎密切相關。

腎開竅於耳:耳的聽覺功能,主要依賴於腎精的充養,所以耳從屬於腎。腎藏精,精生髓,髓聚於腦,精髓充盛,髓海得養,則聽覺才會靈敏;若腎精不足,髓海失養,兩耳失聰,則聽力減退,而出現耳鳴或耳聾。

腎開竅於二陰,二陰,即前陰和後陰。前陰包括尿道和生殖器,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宮。腎藏精,促進生殖繁衍,與生育有密切關係。尿液的貯存和排泄須依賴腎的氣化作用。因此,尿頻、遺尿、尿失禁,以及尿少或尿閉,均與腎的氣化功能有關。後陰是排泄糞便的通道。脾之運化,大涵;的傳導皆賴腎以溫煦和滋潤,所以大便的排泄與腎的功能有關。如腎陰不足,可致腸液枯涸而便秘。腎陽虛衰,溫煦無權,腸寒氣滯,傳導無力,則大便艱難,或陽氣不足,脾失溫煦,運化失常,而致大便泄瀉,甚則腎氣不固,則久泄滑脫,或晨起作瀉等病。

(七)腎在誌為恐,在液為唾

腎誌為恐唾為液恐傷腎則氣亂逆大驚卒恐便失禁多唾久唾損精氣

(注)背在誌為恐。恐是人們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態。恐與驚相似,但驚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驚;恐為自知,俗稱膽怯。驚或恐,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來說,是一種不良的刺激。驚恐屬腎,恐為腎之誌,但總與心主神明相關。心藏神,神傷則心怯而恐。驚屬心、恐屬腎,均能使機體的氣機運行紊亂而致病。恐傷腎使腎氣不固,則二便失禁,故稱“恐則氣下”。大驚卒恐,又會傷及心神,則心神不安,手足無措。

唾為腎之液:唾與涎同為口津,即唾液。其中較稠者為唾,較稀薄者為涎。脾之液為涎,腎之液為唾。唾液除了具有濕潤與溶解食物,使之易於吞咽,以及清潔和保護口腔的作用外,還有滋養腎精之功。因唾為腎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則易耗腎精,所以氣功家常吞咽津唾以養腎精。

第二節六腑

一、膽

膽附於肝藏精汁中精之府肝氣餘注於腸中助消化發黃口苦膽外溢決斷5怯關情誌膽虛驚悸夢多奇

(1)藏和排泄膽汁:膽汁來源於肝髒,它由肝髒形成和分泌出來,然後進入膽腑忙藏濃縮之,並通過輸膽管排泄於小腸。藏於膽腑的膽汁,由於肝的疏泄作用,排泄而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若肝膽的功能失常,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受阻,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若濕熱蘊結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發為黃疸,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征。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

(2)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能力,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大恐)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製氣血的正常運行,確保髒器之間的協調關係有著重要的作用。膽氣豪壯者,劇烈的精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不大,且恢複也較快,所以說氣以膽壯,邪不可千。膽氣虛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時,則易於形成疾病,表現為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誌病變,常可從膽論治而獲效。

二、胃

胃主受納與腐熟後天之本同脾土喜潤惡燥降為順胃氣為根存亡主

(注)胃位於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又稱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中部稱中脘,即胃體的部位;胃的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主受納、腐熟水穀;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

腐熟,是飲食物經過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故稱胃為“太倉”、“水穀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胷為“水穀氣血之海”。容納於再中的水穀,經過腐熟後,下傳於小腸,其精微經脾之運化而營養全身。所以,雖有受納與腐熟水穀的功能,但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穀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故脾宵合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營養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對人體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所以說:“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中醫學非常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

(2)胃氣強則五髒俱盛,《氣弱則五髒俱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胃氣,一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為水穀之海,有受納腐熟水穀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這些功能統稱胃氣,由於胃氣影響整個消化係統的功能,直接關係到整個機體的營養來,因此,胃氣的盛有無,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存亡,所以在臨床治病時,要時刻注意保護胃氣,是指牌胃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帶從容和緩之象。

(3)主通降、以降為和:胃為“水穀之海”,飲食物入宵,經胃的腐熟後,必須下行入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由於在藏象學說中,以脾升胃降來概括機體整個消化係統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於大,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

胃的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通每,不僅可以影響食欲,而且因濁氣在上而發生口臭、脘腹悶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結等症狀。若胃氣不僅失於通降,進而形成胃氣上逆,則可出現暖氣酸腐、惡心、嘔吐、呃逆等症。

三、小腸

(注)小腸:位於腹中,其上口在幽門處與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闌門處與大腸之上口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