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髒腑學說(三)(3 / 3)

小腸的生理功能如下:

(1)主受盛化物:受盛者,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變化、消化、化生之謂。小腸的受盛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說小腸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的時間,以利小腸對其進一步消化吸收,將水穀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精微物質。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別清濁:泌,即分泌;別,即分別。小腸對承的受胃中的飲食物,在進一步消化的同時,進行分清別濁的過程。分清,就是將飲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包括飲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進行吸收,再通過脾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輸心肺,輸布全身,供給營養。別濁則體現為兩個方麵:其一,是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其二,是將剩餘的水分經腎髒氣化作用滲入膀胱,形成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因為小腸在泌別清濁過程豐,參與了人抹的水液代謝,故有“腸主液”之說。

小腸分清別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腸功能失調,清濁不分,水液歸於糟粕,即可出現水穀混雜,便溏泄瀉等。因“小腸主液”,故小腸分清別濁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大便,而且也影響小便,表現為小便短少。

四、大腸

大腸上端闌門分傳導糟粕吸水津傳導變化糟粕出瀉痢閉結寒熱因

(注)大腸檢於腹腔之中,其上口在闌門處與小腸相接,其下端緊接肛門,大腸的生理功能如下。

(1)主傳導糟粕:大腸接受由小腸下移的飲食殘渣,再吸收其中多餘的水分,使之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所以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導糟粕,排泄大便。如大腸傳導失常,就會出現大便秘結或泄瀉。若濕熱蘊結於大腸,大腸氣滯,又會出現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膿血等。

(2)大腸主津:大腸接受由小腸下注的飲食物殘渣和剩餘水分之後,將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殘渣糟粕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大腸這種重新吸收水分功能,說明大腸與體內水液代謝有關。所以大腸的病多與津液有關。如大腸虛寒,無力吸收水分,則水穀雜下,出現腸鳴、腹痛、泄瀉等。大腸實熱,消爍水分,腸液幹枯,腸道失潤,又會出現大便秘結不通之症。

五、膀胱

(注)膀胱又稱尿脬,位於下腹部,居腎之下,大腸之前。

膀胱的生理功能如下:

(1)貯存尿液,在人體津液代謝過程中,水液通過肺、脾、腎三髒的作用,布敢全身,發揮濡潤機體的作用。被人體利用之後,即是“津液之餘”者,下歸於腎。經腎的氣化作用,升清降濁,清者回流體內,油者變成尿液,下輸於膀胱。尿為津液所化,而小便與津液常常相互影響。如果津液缺乏,則小便短少;反之,小便過多也會喪失津液。

(2)排泄小便:尿貯存於膀胱,達到一定容量時,通過氣化作用,可及時地自主地從溺竅排出體外。

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於腎的氣化功能。所謂膀胱氣化,實際上,屬於腎的氣化作用。

膀胱的功能失調,主要是尿頻、尿急、尿痛、癃閉、遺尿、小便失禁等排尿的異常。

六、三焦

(注)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曆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一般認為它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唯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髒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髒,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背一同劃歸下焦實際上,三焦就是五髒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三焦是氣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氣化的場所,故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元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元氣根於腎,通過三焦而充沛於全身,故《難經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氣之所終始也”,《難經三十八難》說三焦“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難經六十六難》也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曆手五髒六腑”。充分說明了三焦是氣的升降出入的通道,人體的氣,是通過三焦而輸布到五髒六腑,充沛於全身的。

(2)為水液運行之道路:《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褻瀆之官,道出焉。”決,疏通之意,讀,溝渠。決瀆,即疏通水道。也就是說,三焦有疏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全身的水液代謝,是由肺、脾胃和腸、腎和膀胱等許多髒腑的協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夠通利,則肺、脾、腎等輸布調節水液的功能也難以實現其應有的生理效應。所以,又把水液代謝的協調平廠作用,稱作“三焦氣化”。

上焦、中焦、下焦各自的生理功能特點:

(1)上焦如霧:是指上焦主宣發衛氣,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來自中焦脾胃的水穀精微,通過心肺的宣發敷布,布散於全身,發揮其營養滋潤作用,若霧露之溉,故稱“上焦如霧”。因上焦接納精微而布散,故又稱“上焦主納”。

(2)中焦如漚:是指脾胃運化水穀,化生氣血的作用。胃受納腐熟水穀,由脾之運化而形成水穀精微,以此化生氣血,並通過脾的升清轉輸作用,將水穀精微上輸於心肺以濡養周身。因為脾胃有腐熟水穀,運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為“中焦如漚”。因中焦之運化精微,故稱“中焦主化”。

(3)下焦如瀆:是指腎、膀胱、大小腸等髒腑主分別清濁,排泄廢物的作用。下焦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傳送到大腸,變成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並將體內剩餘的水液通過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變成尿液,從尿道排出體外這種生理過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勢,故稱“下焦如瀆”。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廢物,故又稱“下焦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