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奇恒之腑
腦髓骨脈膽胞宮,奇恒之腑為總稱,形態似腑功似藏,中空管腔藏陰精。
(注)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總稱為奇恒之腑。奇恒之腑的形態似腑,多為中空的管腔性器官,而功能似髒,主藏陰精。其中除膽為六腑之一外;其餘的都沒有表裏配合,也沒有五行的配屬,而與奇經八脈有關。
一、腦
腦為髓海神府稱精神思維運動靈腦與五髒主神誌嗔視聽覺通言行
(注)腦由精微彙集而成,不但與脊髓相通,上至腦,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而且和全身的精微有關,故曰:“諸髓皆屬於腦,”(《素問五藏生成篇》)“腦為髓之海。”(《靈樞海論》)腦的生理功能:
(1)腦主精神思維:中醫學對腦與精神思維活動的關係已有了較為正確的認識稱“頭者,精明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腦為元神之府”(《本草綱目》)。而清汪則認為:“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瞭而思索之,此即凝神於腦之意也。”(《本草備要》)其後,清王清任則明確地指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醫林改錯》),說明腦具有主持精神思維活動的功能。
(2)腦主感覺運動:中醫學遠在《內經;》時代就已經把視覺、聽覺等生理病理與腦聯係起來了。在以後的發展中,進一步認識到視、聽、言、嗅等感覺功能皆歸於腦。正如清王清任更加明確地指出的:“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腦;兩目係如線長於臉,所見之物歸腦,鼻通於腦,所聞香臭歸於腦;小兒周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醫林改錯》)
腦與五髒的關係: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病理統歸於心而分屬於五髒,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五髒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統歸於心,稱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為神、魂、魄、意、誌五種不同的表現,分別歸屬於心、肝、肺、脾、腎五髒,所謂“五神髒”。其中特別與心、肝、腎的關係更為密切,尤以腎為最。因為心主神誌,雖然五髒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統領下而發揮作用。肝主疏泄,又主謀慮,調節精祌情誌。腎藏精,精生髓,髓聚於腦,故腦的生理與腎的關係尤為密。
二、女子胞
女胞小腹名子宮,手育胎兒主月經,衝任二脈胞中起,腎精充蠱月事通,心肝脾血胞宮養,月經不調閉漏崩。
(注)女子胞,又稱胞宮、胞髒、子宮、子髒,位於小腹部,在膀胱之後,直腸之前,下口與陰道相連,呈倒置的梨形,是女性的生殖器官。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主持月經:女子胞是女子發育成熟後主持月經的器官。當女子到了十四歲左右,由於腎氣旺盛,子宮發育完全,在天癸的作用下,衝脈旺盛,任脈通暢,月經開始按時來潮。到了五十歲左有,又因為腎氣漸衰,天癸竭絕,使衝任不足;就會逐漸出現月經紊亂,乃致絕經。
(2)孕育胎兒:女子發育成熟,月經按時來潮後,就具備了生殖能力和養育胞胎的作用。女子胞在受孕之後,就是保護胎元、孕育胎兒的主要器官。
女子胞的功能不僅與腎精充盛、衝任二脈通暢有關,與心、肝,脾三髒的作用也有密切的關係。心主血、肝藏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而統血,對於全身血液的化生和運行均有調節作用。月經的來潮和周期,以及孕育胎兒,均離不開氣血的充盈和血液的正常調節。因此,月經的來源與心、肝、脾三髒的生理功能狀態有關。若肝的藏血、脾的統血能減退,即可引起月經過多、周期縮短、行經期延長,甚至崩漏等症。若生化氣血功能減弱,則月經的化源不足,可導致月經量少,周期延長,甚至經閉。
第四節髒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一)心與肺
心主血脈肺主氣,心血運行肺呼吸;血為氣母氣帥血,心肺協同靠宗氣;肺失宣降心血滯,心陽不振肺氣逆。
(注)心與肺的關係,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氣、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間的關係。
肺主宣發肅降和“朝百脈”,能促進心行血之作用,因此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符合於“氣為血帥十的一般規律。反之,隻有正常的血液循環,方能維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進行,故又有“呼出心與肺”之說,這也符合於氣舍於血的一般規律。但是,聯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兩者之間的中心環節,主要是積於胸中的“宗氣”。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而司呼吸的生連功能,從而強化了血液循環與呼吸之間的協調乎衡。因此,均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而導致血液的運行失常、遲滯,而出現胸悶、心率改變,甚則唇青、舌紫等血淤之病理表現。反之,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淤阻心脈等導致血行異常時,也會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失常,出現咳嗽、氣-促等肺氣上逆的病理現象。這即是心肺之間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二)心與脾
心主運血脾主生生化之源血充盈心力推動脾統攝血液運行經脈中納少失眠肢困倦失血諸疾悸正忡
(注)心與脾,心主血,脾統血,脾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心與脾的關係至為密切。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則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則心有所主。脾氣健旺,脾的統血功能正常,則血行脈中,而不溢出於脈外。因此,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方麵。在病理上,心脾兩髒亦常互為影響,如思慮過度,不僅暗耗心血,且可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若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則氣血生化無源,則可導致血虛而心無所主。若脾不統血而致血液妄行,則也會造成心血不足。以上種種,均可形成以眩暈、心悸、失眠、多夢、腹脹、食少、體倦、麵色無華等為主要見症的“心脾兩虛”之病理變化。
(三)心與肝
心主行血肝主藏神魂跋泄無異常心肝虧虛月經少目曉失眠驚煩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