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脾與腎在生理上的關係主要反映在先後天相互滋生和水液代謝方麵。
(1)先後天相互資生:脾主運化水穀精微,化生氣血,為後天之本;腎藏精,主命門真火,為先天之本。脾的運化,必須得腎陽的溫煦蒸化,始能健運。腎精又賴脾運化水穀精微的不斷補充,才能充盛。這說明了先天溫養後天,後天補養先天的辯證關係。
(2)水液代謝方麵:脾主運化水濕,須有腎陽的溫煦蒸化;腎主水,司關門開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這種開合作用,又賴脾氣的製約,即所謂“土能製水”,脾腎兩髒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陳代謝。
(十)肝與腎
(注)肝腎之間關係極為密切,有“肝腎同源”之說。肝藏血,腎藏精,肝主疏泄,腎主閉藏。主要表為精與血之間相互滋生和相互轉化的關係。
(1)水能涵木:肝在五行屬木,腎在五行屬水。水能生木。肝主疏泄和藏血,體陰用陽。腎陰能涵養肝陰,使肝陽不致上亢,肝陰又可資助腎陰的再生。在肝陰和腎陰之間,腎陰是主要的,隻有腎陰充足,才能維持肝陰與肝陽之間的動態平衡。如腎陰不足可引起肝陰不足,陰不製陽而導致肝陽上亢,稱之為“水不涵木”;如肝陰不足,可導致腎陰的虧虛,而致相火上亢。反之,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腎陰,形成腎陰不足的病理變化。
(2)精血互生: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肝血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又依賴肝血的不斷補充,肝血與腎精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精與血都化源於脾胃消化吸收的水穀精微,故稱“精血同源”。
(3)同具相火:相火是與心之君火相對而言的。一般認為相火源於命門,寄於肝、腎、膽和三焦等。由於肝腎同具相火,所以稱“肝腎同源”。
(4)疏泄與閉藏:肝主疏泄,腎主閉藏。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為用,相互製約,相互調節的關係。因為疏泄與閉藏是相反相成的。肝氣疏泄可使腎氣閉藏而開合有度,腎氣閉藏又可製約肝之疏泄太過,也可助其疏泄不及。這種關係主要表現在女子月經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麵。
二、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一)心與小腸
心主血脈又主陽,心火下降溫小腸,小腸化精充心血,濟泌別汁化物強。
(注)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髒腑表裏關係。
心主血脈,為血液循環的動力和樞紐;小腸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分清別濁。心火下移於小腸,則小腸受盛化物,分別清濁的功能得以正常的進行小腸在分別清濁過程中,將清者吸收,通過脾氣升清而上輸心肺,化赤為血,使心血不斷地得到補充。
病理方麵,如心有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熱赤、尿痛等症。反之,如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於心,可見心煩、舌赤、口舌生瘡等症。
(二)肺與大腸
肺氣肅降便通暢,大腸積滯肺逆上,大腸實熱腑不通,喘咳胸滿氣不降。
(注)肺與大腸亦是通過經脈的絡屬而構成表裏關係。
肺氣的肅降,有助於大腸傳導功能的發揮}大暘傳導功能正常,則有助於肺的肅降。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則可影響肺的肅降,而產生胸滿、喘咳等症。如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可見大便困難;肺氣虛弱,氣虛推動無力,則可見大便艱澀而不行,稱之為“氣虛便秘”若氣虛不能固攝,清濁混雜而下,可見大便溏泄。
(三)脾與胃
(注)脾與胃通過經脈相互絡屬而構成表裏關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脾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從而滋養全身,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氣升,則水穀之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則水穀及其糟柏才得以下行。胃屬燥,脾屬濕,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兩髒燥濕相濟,陰陽相合,方能完成飲食物的傳化過程。
由於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聯係,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如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即可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可出現食少、嘔吐、惡心、脘腹脹滿等症。反之,若飲食失節,食滯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響及脾的升清與運化,可出現腹脹泄瀉等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食泄;濁氣在上,則生膨脹”。這是對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證的概括。
(四)肝與膽
膽附於肝膽汁生肝之餘氣聚合成肝主蔬泄排脖汁決斷謀慮兩相應肝膽火旺濕熱病口苦耳鳴黃疽蒸
(注)膽附於肝,有經脈互為絡屬,構成表裏關係。膽汁來源於肝之餘氣,膽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發揮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會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反之,若膽汁排泄不暢,亦會彩響肝的疏泄。因此,肝與膽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關,肝病常影響及膽,膽病也常波及於肝,終則肝膽同病,如肝膽火旺、肝膽濕熱等。此外,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從情誌意識過程來看,謀慮後則必須決斷,而決斷又來自謀慮,兩者亦是密切聯係的。
(五)腎與膀胱
膀胱氣化賴於腎尿液排瀉與貯存固攝開合調水道不利失禁遺尿頻
(注)腎與膀胱通過經脈互為絡屬,構成表裏關係。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依賴於腎的氣化。腎氣充足,則固攝有權,膀胱開合有度,從而維持水液的正常代謝。若腎氣不足,氣化失常,固攝無權,則膀胱之開合失度,即可出現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遺尿、尿頻等病證。例如,老年人常見的小便失禁、多尿等,即多為腎氣衰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