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不僅僅是推動和激發了人體的各雜%生理活動,而且隻有在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中,才能得到具體的體現。例如:肺的呼吸功能,體現著呼氣是出廣吸氣是入,宣發是升,肅降是降;脾胃和腸的消化功能,以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來概括整個機體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和排泄的全過程,機體的水液代謝,是以肺的宣發肅降,脾胃的運化轉輸,背的蒸騰氣化和吸清排濁,來概括水液代謝的全過程。所以,機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實質上都是氣的升降出入的具體體現。
氣的升和降、出和入,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從局部來看,並不是每一種生理活動,都必須具備升降出入,而是各有所側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從整個機體的生理活動來看,則升和降、出和入之間必須協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又是協調平衡各種生理功能的一個重要環節。
氣的並降出入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調,即是“氣機失調”的病理狀態。“氣機失調”有多種表現形式:如由於某些原因,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到阻礙,稱作“氣機不暢”在某些局部發生阻滯不通時,稱作“氣滯”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時,稱作“氣逆”;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時,稱作“氣陷”氣不能內守而外逸時,稱作“氣脫”,氣不能外達而結聚於內時,稱作“氣結”或“氣鬱”,甚則“氣閉”等。《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遠近,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充分說明了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局部來看有所側重,但從總體上卻有一定的規律,而且是協調平衡的。
四、氣的分類
(一)元氣
元氣先天化原真所受於天穀充身激發機體原動力充沛康健衰病因
(注)元氣,又名“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1)組成與分布元氣的組成,以腎所藏的精氣為主,依賴於腎中精氣所化生。《難經三十六難》說,“命門者,原氣之所係也”,明確地指出了元氣根於腎。腎中精氣以受之於父母的先天之精為基礎,又賴後天水穀氣的培育。如《景嶽全書》說:“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於人生者不小。”可見元氣的盛衰,並不完全取決於先天稟賦,亦與脾胃運化水穀精氣的功能密切相關。
元氣是通過三焦而流行於全身的。內至髒腑,外達肌膚腠理,都是以三焦為通道,而作用於機體的各個部分。《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
(2)主要功能: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所以說,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機體的元氣充沛,則各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機體的素質就強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因後天失調,或因久病損耗,以致元氣的生成不足或耗損太過時,就會形成元氣虛衰而產生種種病變。
(二)宗氣
宗氣清穀結合成積於胸中出喉嚨貫心行血助呼吸出於左乳動手應心動強弱脈宗氣視聽言行總機能
(注)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做“氣海”,又稱“膻中”。故《靈樞五味》說:“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
(1)組成與分布:宗氣,是以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穀精氣為其主要組成部分,相互結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與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宗氣的旺盛與衰少。
宗氣聚集於胸中,貫注於心肺之脈,上“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靈樞五味》),下“蓄於丹田,注足陽明之氣街而下行於足”(《類經針刺類解結推引》)。故《靈樞邪客》說,“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刺節真邪》又說,“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
(2)主要功能:宗氣的主要功能有兩個方麵: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心脈以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律等,皆與宗氣的盛衰有關。故《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名曰虛裏,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其病在中》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這就充分說明了宗氣具有推動心髒的搏動、調節心率和心律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