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精神氣血津液(二)(2 / 3)

總之,血液正常地循環需要兩種力置:卸推動力和固定力,推動力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具體地體現在心肺及肝的呼吸功能方麵。另一方麵是固攝的力量,它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具體地體現在脾的統血和肝藏血的功能方麵。這兩種力量的協調平衡維持著血液的正常循環。若推動力量不足,則可出現血液流速緩慢,出現滯澀、血淤等改變,若固攝力量不足,則可出現血液外溢,甚至出血。

第五節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正常水液津液稱性狀功能有不同津質清稀易流動滋潤體表孔竅炙液質稠厚又濁重滑利關節腦髓充

(注)津液是機體的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髒腑組織內的液體,如肺津、腎水等,各髒腑器官所分泌的液體,如胃液、腸液、涕、淚、涎等,水液代謝的各類產物,如汗、尿等。

津液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入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津和液雖同屬水液,但在性狀、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

麵又有區別。一般地說,性質請稀,流動性大,主要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等部位,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髒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者,稱為液。

總之,津和液本屬一體,同源於飲食水穀,均有賴於脾和胃的運化功能而成。兩者在運行、代謝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在病變過程中又可以互相影響,傷津能引起耗液,脫液也能傷津。所以常津液並稱,一般不予嚴格區別。但是在發生“傷津”和“脫液”的病理變化時,則又須加以區分。

二、津液的生成和輸布

飲入於胃遊溢精上輸於脾散精升上歸於肺調水液下輸膀胱水道通腎髒三焦主津液水精四布五經行

(注)津液的生成與輸布是一個由眾多髒腑共同參與的複雜的生理過程。

(1)津液的生成:津液來源於飲食水穀,通過胃、脾、小腸的作用而生成。此外,大腸也吸收部分水液,故有“小腸主液”、“大腸主津”之說。

(2)津液的輸布與排泄:津液的轉輸和排泄是依靠脾、肺、腎等髒腑的協調作用而完成的。津液的輸布需要脾、肺、腎等髒腑的作用,津液的排泄需要肺、腎、膀胱等髒腑及口鼻、皮膚、二陰等器官的共同作用。津與液在輸布的部位方麵有所區別:津主要被布散於腠理、肌肉、孔等處液主要被灌注於骨節、髒腑、腦、髓等處。

現將脾、肺、腎等髒腑在津液輸布和排泄過程中的作用分述如下:

脾對津液的輸布作用表現在:通過運化功能,將津液一方麵上輸於肺,另一方麵灌溉於全身,即所謂脾之“散精”作用。

肺對津液的輸布作用表現在:通過宣發作用將津液輸布至全身體表,通過肅降作用將津液輸送至腎和膀胱。所以有“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的理論。

肺對津液的排泄作用表現在被宣發至體表的津液由汗孔排出體外(汗),被輸送至腎、膀胱的津液化為尿液而排出體外,並通過呼吸運動帶走部分水分。肺對津液的排泄作用與其對津液的輸布作用密切相關,後者是前提,是基礎。

腎對津液的輸布作用表現在:腎所藏的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腎所藏的精氣的蒸騰氣化作用,是胃的“遊溢精氣”、脾的“散精”、肺的“通調水道”以及小腸的“分清別濁”等作用的動力。另一方麵,由肺下輸至腎的津液,在腎的氣化作用下,“清者”蒸騰通過肺布散於全身,“濁者”化為尿液注入膀胱。

腎對津液的排泄作用表現在:腎之氣化作用控製著膀胱排尿。

此外,三焦是津液在體內流注、輸布的通道。

綜上所述,津液代謝的生理過程,需要諸多髒腑的調節,其中尤以肺、脾、腎為主要。若三髒功能失調,則可影響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等過程,破壞津液代謝的平衡,從而導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環流障礙、水液停滯等病理改變。

三、津液的功能

(注)津液有滋潤和濡養的生理功能,如:布散於肋表.的津液,具有滋潤皮毛肌膚的作用流注於孔竅的津液,具有滋潤和保護眼、鼻、口等孔竅作用;滲入於血脈的津液具有充養和滑利血脈的作用;而且也是組成血液的基本物質;注入於內髒組織器官的津液,具有濡養和滋潤各髒腑組織器官的作用;滲入於骨的津液,具有充養和濡潤骨脊髄和腦髄等作用。故《靈樞決氣》說:“腠理發泄是謂津。穀入氣滿,津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譯,補益腦髄,皮膚潤澤,是謂液。”

第六節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係

一、氣和血的關係

血屬陰而氣屬陽氣能生血精氣強,心肝肺氣主行脾氣攝血不尋常,氣為血帥血為母土為載體供營養。

(注)氣屬於陽,血屬於陰。《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胞之,血主濡之”,簡要地概括了氣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別。但是,氣和血之間,又存在著“氣為血之帥”、“為氣之母”的密切關係。具體地說,即是存在著氣能生血、行血、攝血和血為氣之母四個方麵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