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經絡的概念及經絡係統的組成

(1)經絡的概念,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髒腑膚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主千,絡脈是分支。經,有路徑的意思;絡,有網絡的意思。經脈大多循環於深部,絡脈循環於較淺的部位,有的絡脈還顯現於體表。經脈有一定的循環徑路,而絡脈則縱橫交錯,網絡全身,把人體所有的髒腑、器官、孔竅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係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髒腑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2)經絡係統的組成:經絡係統,是由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組成。經脈和絡脈是它的主體。在內連屬髒腑,在外連屬於筋肉、皮膚,如《靈樞海論》所說:“內屬於藏府,外絡於肢節。

(1)經脈:經脈分正經和奇經兩大類,為經絡係統的主要部分。此外還有十二經別。

十二正繹:即手足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和手足三陽經(太陽、少陽、陽明),又稱“十二經脈”。左右對稱,各自分屬於一個髒或一個腑,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奇經八脈:即督、任、衝、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等脈的合稱。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這些經脈“別道而行”,它們的分布不像十二經脈那樣規則,且無髒腑絡屬關係,與正經有別,故名奇經》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它們分別起於四肢,循環體內髒腑深部,上出於頸項淺部。十二經別的作用,除了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的聯係外,並通過某些正經未能達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2)絡脈:絡脈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

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共有十五。其中十二經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釋“十五別絡”。其主要功能是加強表裏兩經之間在體表的聯係,並有滲灌氣血的作用。

(3)經筋和皮部: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與筋肉的連屬部分。人體的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係,即是十二經脈循環部位上分布於筋肉係統的總稱。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的連屬部分,即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部位上的反應區。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為十二部分,分屬於十二經脈,故名“十二皮部”。

第二節經絡的生理功能

溝通表裏髒腑聯通行血氣感應傳滋養髒腑調平衡有餘不足可複原

(注)經絡的功能活動稱為“經氣”。其主要生理功能表現在溝通表裏上下,聯係髒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髒腑組織,感應傳導及調節人體各部分功能活動等方麵。

(1)溝通表裏上下,聯係髒腑器官人體是由五髒六腑、四膚百骸、五官九竅-皮肉脈筋骨等組成的,它們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進行著有機的整體活動,使人體內外、上下保持協調統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種有機配合,相互聯係,主要靠經絡的溝通、聯絡作用實現的。由於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的縱橫交叉,入裏出表,通達上下,相互絡厲於髒腑,奇經八脈聯係溝通於十二正經,十二經筋、十二皮部聯絡筋脈皮肉,等等,不僅使髒腑之間、經脈之間相互聯係,而且使髒腑與五官九窮、外周膚節之間有機地聯係起來,構成了一個以髒腑為中心的統一的整體。

(2)通行氣血,濡養髒腑組織:經絡是氣血循環的通道,人體的各個髒腑組織,均需要氣血的濡養,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所以能通達全身,發揮其營養組織器官,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則必須依賴於經絡的傳注。正如《靈樞本藏》所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3)感應傳導作用:經絡不僅有運行氣血的作用,而且有感應傳導的作用,所以經絡也是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傳導網。針刺或其他刺激,其感覺可通過經絡傳導於髒腑以達到調整髒腑功能的目的。髒腑功能活動的變化亦可通過經絡的傳導而反應於體表。所以針刺中的“得氣”和行現象,就是經絡傳導感應作用的表現。

(4)調節機體平衡經絡能運行氣血和協調陰陽,使人體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平衡。當人體發生疾病時,出現氣血不和及陰陽偏盛偏衰的證候,可運用針灸等治法以激發經絡的調節作用,如《靈樞刺節真邪》說:“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複。”實驗證明,針刺有關經絡的穴位,對備髒腑有調節作用,即原來亢進的可使之抑製,原來抑製的可使之興奮。

第三節十二經脈

一、名稱

十二經脈對稱名手足陰陽髒腑稱陰經屬髒肢內側陽經屬腑肢外行

(注)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於人體的兩側,其名稱是以經脈所屬的髒腑和循環的上下內外,結合陰陽理論而定的。

髒為陰,腑為陽凡是隸屬於髒的經脈叫陰經;隸厲於腑的經脈叫陽經。並依據它的所連屬髒腑的名稱而命名。

上為手,下為足。循環在上肢的為手經循環於下肢的為足經。

內為陰,外為陽。循環在肢體內側麵的經脈為陰經循環在肢體外側麵的經脈為陽經。肢體內側麵有前、中、後之分,名稱則分別為太陰、厥陰、少陰膚體外側麵也有前、中、後之分,名稱則分別為陽明、少陽、太陽。

根據以上命名原則,膈上三髒肺、心包及心的經脈分別叫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及手少陰心經與此相表裏的三腑的經脈分別叫手陽明大場經、手少陽三焦經及手太陽小腸經。膈下三髒脾、肝、腎的經脈分別叫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陰腎經與此三髒相表裏的三腑的經脈分別叫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二、循環

(一)手太陰肺經

(注)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下口幽門,上口賁門),通過膈肌,屬肺,至喉部,橫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財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分支:從手腕的後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側走向食指橈側端(商陽穴),交於手陽明大腸經見圖1及第146頁附文。

(二)手陽明大腸經

過手背行於上肢伸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後到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鎖骨上窩(缺盆),進入胸腔絡肺,向下通過膈肌下行,屬大腸。

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麵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兩旁,左右交叉於入中,至對側鼻翼旁(迎香穴),交於足陽明胃經。

(三)足陽明胃經

(注)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側交會於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發際,到額前夯支從大穴前方卞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後行室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直行者: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處的氣街穴。

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到氣街穴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後下行大腿前側,至膝蓋,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內庭穴)。

分支:從膝下三寸處(足三裏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分支:從足背上衝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隞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四)足太陰脾經

(注)足太陽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八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旁,連舌本,歆舌下。

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五)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起心中屬心膈絡小腸通,支從心係上挾咽聯係目係支脈終,直者從心卻上肺下出腋下臑後行,太厥之後下肘內循臂抵掌內後應,循小指內尖端上相接手太小腸經。

(注)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走出後屬心係,向下穿過膈肌,絡小腸。

分支:從心係分出,挾食道上行,連於目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