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行者:從心係出來,退回上行經過肺,向下淺出腋下(極泉穴),沿上肢內側後緣,過肘中,經掌後銳骨端,進入掌中,沿小指撓側,出小指橈側端(少衝穴),交於手太陽小腸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起小指尖上腕出踝外後廉,直上循臂出肘內上臑外後肩縫間,繞過肩胛交肩上入缺絡心循喉咽,下膈抵胃小腸屬支從缺盆頸頰前,至目銳眥入耳中另支別頰上頗邊,抵鼻內眥絡於顴與足太陽相接連。

(注)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端(少澤穴),手背、上肢外側後緣,過肘部,到肩關節後麵,繞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絡心,沿食道,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

分支: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麵頰,至目外眥後,退行進入耳中(聽宮穴)。

分支:從麵頰部分出,向上行於眼下,至目內眥(睛明穴),交於足太陽膀胱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注)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睛明穴),向上封達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部(百會穴)。

分支:從頭頂部分別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天柱穴),下行交會於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一寸五分),到達腰部(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

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後側外緣下行至胭窩中(委中穴)。

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胛內側,從附分穴挾脊(三寸)下行至髀樞,經大腿後側至胭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後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於足外踝後,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交於足少陰腎經。

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向上沿足背至內猓前一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上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繞陰器,至小腹,挾胃兩旁,屬肝,絡膽,向上穿過膈肌,分布於脅肋部,沿喉嚨的後邊,向上進入鼻咽部,上行連接目係,出於額,上行與督脈會於頭頂部。

分支:從目係分出,下行於頰裏,環繞在口唇的裏邊。

分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交於手太陰肺。

附:《靈樞經脈》十二經脈循環原文

1.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胲屬肺,從肺係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迅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2.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3.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按:疑是“上”字之誤)交頦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冒,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附,入中趾內間(按:應作“次趾外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間,出其端。(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按:應作“臑”)內,循胚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腐,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腐。

5.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係,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係上狹咽,係目係。其直者,複從心係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6.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宵,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顒,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7.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胭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胭中,以下貫腩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8.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穀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膃內,出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9.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曆絡三瞧,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拿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撣出其端。

10.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係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蹣。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11.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顒,下加頰車,下頸,合快,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廉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柢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附上,入大趾之間,循大址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12.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腑上廉,去內媒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狹宵,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晚之後,上入頏顏,連目係,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係下頰裏,環唇內。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三、走向;交接、分布、表裏關係及流注次序

手之三陰髒內手手之三陽手外頭足之三陽頭外足足之三陰足內腹交接分布陰陽處陰陽髒膦表裏求

(注)肺大胃脾心小膀腎包焦膽肝流走悔、交接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規律的。《靈樞逆頗肥瘦》說:“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明,從足走腹。”即: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向頭麵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麵部走向足扯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扯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陰經。

手三陽經止於頭部,足三陽經起於頭部,手三陽與足三陽在頭麵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分布規律:

(1)四肢部:十二經脈在四肢部的分布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內側麵,陽經分布在側麵。內側分三陰,側分三陽。太體上,太陰、陽明在前緣,少陰、太陽在後緣,聯陰、少陽在中線

(2)頭麵部:十二經脈在頭麵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經,行於麵部、額部;太陽經行於麵頰、頭頂及後項部,少陽經,行於頭部兩側陰經行於巔頂部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分布規律是手三貿經行於肩胛部。足三陽經中,陽明經行於胸腹部,太陽經@於背部,少陽經行於身側麵。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於胸腹部。循環於胸腹部的經脈,自內向外的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

(3)表裏關係:

手足三陰三陽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合成六對“表裏相合”關係。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為

表裏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為表裏手少明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為表裏;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為表裏,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為表裏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為表裏。凡具有表裏關係的經脈,均循環分布於四肢內、外兩個側麵的相對位置,並在手或足末端相互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