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流注次序如環無端:

十二經脈即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貫,如環無端。

第四節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督任衝帶脈陰陽維蹺稱,不屬髒腑無表裏調節氣血湖海同。

(注)奇經八脈是督、任、衝、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的總稱。由於它們的分布不像十二經脈那樣規則,同髒腑沒有直接的相互絡屬,相互之間也沒有表裏關係,與十二正經不同,故稱“奇經”。

奇經八脈縱橫交叉於十二經脈之間,具有如下三方麵的作用。①進一步密切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如“陽維維於陽”,組合所有的陽經“陰維維於陰”,組合所有的陰經;帶脈“約束諸經”,溝通腰腹部的經脈;衝脈通行上下,滲灌三陰、三陽;督脈“總督諸陽”;任脈為“諸陰之海”等。②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十二經脈氣血有餘時,則流注於奇經八脈,蓄以備用;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可由奇經“溢出”,給予補充。③奇經與肝、腎等髒及女子胞、腦、髓等奇恒之腑的關係較為密切,相互之間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聯係。

一、督脈

難經原文陽脈督,起於下極會陰俞,並於脊裏上風府,入屬於腦齦交出,總督一身之陽脈,腦腎脊髓密聯督。

裏麵上行,至項後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並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係帶處分支:從脊柱裏麵分出,屬腎。

分支:從小腹內部直上,貫臍中無,上貫心,到喉部,再向上到下頜部,環繞口唇。向上至兩眼下部的中央。

基本功能:督,有總管、統率的意思。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為“陽脈之海”。其次,督脈行於脊裏,上行入腦,並從脊裏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和腎有密切的聯係。

二、任脈

難經任脈行身前起於中極會陰連,從上毛際循腹裏經過關元上喉咽,上頤循麵入目內聯絡舌本肺循環,總任一身之陰脈胞胎妊娠相牽連。

(注)循環部位,起於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麵頰,分行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任,有擔任、任受的意思。任脈行於腹麵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又稱“陰脈之海”。任,又與“妊”意義相通。其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稱“任主胞胎”。

三、衝脈

(注)循環部位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從氣街部起與足少陰經相並,挾臍上行,散布於胸中,再向上行,經喉,環繞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與足少陰之大絡同起於腎,向下從氣街部淺出體表,沿大腿內側進入胴窩,再沿脛骨內緣,下行到足底;又有支脈從內踝後分出,向前斜入足背,進入大足趾。

分支:從胞中出,向後與督脈相通,上行於脊柱內。

基本功能:衝,有要衝的意思。衝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串全身,成為氣血的耍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之稱。衝脈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密切關係。

四、帶脈

帶脈章門起季脅經過帶脈五摳穴沿維道穴繞身周縱行諸脈束帶別

(注)循環部位: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周。在腹麵的帶脈下垂到少腹。

基本功能:帶脈圍腰一周,猶如束帶,能約束縱行諸脈,

五、陰蹺脈

陰蹺起於然骨後踝前大骨下陷中,少陰之別入照海內踝之上交信稱,直上陰股入陰內循胸入缺出人迎,入赬屬於目內眥合於手足太陽經。

(注)循環部位:蹺脈左右成對。陰蹺脈、陽蹺脈均起於足踝下。

陰蹺脈從內踝下照海穴分出,沿內踝後直上下肢內側,經前陰,沿腹、胸進入缺盆,出行於人迎穴之前,經鼻旁,到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會合。

六、陽蹺脈

(注)陽蹺脈從外踝下申脈穴分出,外踝後上行,經腹部,沿胸部後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再上行進入發際,向下到達耳後,與足少陽膽經會於項後。

基本功能:曉,有輕健蹺捷的意思。有濡養眼目、司眼瞼之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古人還有陰陽蹺脈“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之說。

七、陰維脈

(注)循環部位: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足三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相合,然後上行至咽喉,與任脈相合。

八、陽維脈

(注)陽維脈起於外踝下,與足少陽膽經並行,沿下肢外側向上,經軀幹部後外側,從腋後上肩,經頸部、耳後,前行到額部,分布於頭側及項後,與督脈會合。

基本功能:維,有維係之意。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

第五節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闡釋病理變化

邪氣傳變此為途皮毛腠理傳髒腑髒腑病變互影響內髒病變傳外頭

(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在發生病變時,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

途徑。《素向皮部論》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府藏也。”指出經絡是外邪從皮毛腠理內傳五髒六腑的傳變途徑。由於髒腑之間通過經脈溝通聯係,所以經絡還可成為髒腑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如足厥陰肝經挾胃、注肺中,所以肝病可犯胃、犯肺;足少陰腎經入肺、絡心,所以腎虛水泛可淩心、射肺。至於相為表裏的兩經,更因或絡或屬於相同的髒腑,因而使相為表裏的髒和腑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如心火可下移小腸,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可使肺氣不利而喘咳胸滿等等。

經絡還是髒腑與體表組織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通過經絡的傳導,內髒的病變可以反映於外表,表現於某些特定的部位或與其相應的孔竅。如肝氣鬱結常見兩脅,少腹脹痛,即是因為足厥陰肝經抵小腹,布脅肋,真心痛,不僅表表現為心前區疼痛,且常放射至上肢內側尺側緣,即是因為手少陰心經行於上肢內側後緣之故。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經絡部位各不同肢體髒腑等處行部位症狀助診斷結節條狀壓痛明循經取穴為依據針灸按摩藥歸經

(注)指導疾病的診斷:經絡由於有一定的循環位部位和絡屬髒腑,可以反映所屬髒腑的病征,因而在臨床上可根據疾病症狀出現的部位,結合經絡循環的部位及所聯係的髒腑,做為疾病診斷的依據。如兩脅疼痛,多為肝膽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髒的病變。另外,在臨床實踐中還發現,在經絡循環的部位,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處,可有明顯的壓痛或有結節狀、條索狀的反應物,或局部皮膚出現某些形態變化,也常有助於疾病的診斷。如肺髒有病時可在肺俞穴出現結節或中府穴有壓痛;腸痛可在闌尾穴有壓痛,等等。

指導臨床治療:經絡學說被廣泛地用於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對針灸、按摩和藥物治療,更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針灸療法與按摩療法,主要是對於某一經或某一髒腑的病變,在其病變的鄰近部位或經絡循環的遠隔部位上取穴,通過針灸或按摩,以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而穴位的洚取,首先必須按經絡學說來進行辯證,斷定疾病騰於何經後,再根據經絡的循環分布路線和聯係範圍來選定,這就是“循經取穴”。

藥物治療也是以經絡為渠道,通過經絡的傳導轉輸,才能使藥到病所,發揮其治療作用。古代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根據某些藥物對某一髒腑經絡所具有的特殊選擇性作用,創立並形成了“藥物歸經”理論。金元醫家張潔古、李杲還根據經絡學說,更創立“引經報使”理論。

此外,當前被廣泛用於臨床的針刺麻醉,以及耳針、電針、穴位埋線、穴位結紮等治療方法,亦都是在經絡理論的指導下所創立和:發展起來的,並已取得可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