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病因
疾病發生病因多六淫七情內外合飲食勞逸與疫病疚飲於血外傷說辯證求因依症狀審因論治方藥活
(注)病因,即疾病發生的原因。一切破壞人體生理動態平衡,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都是病因,它包括了六淫、疫癘、七情、飲食勞逸、痰飲、淤血以及外傷等。研究這些致病因素的性質、致病特點及其臨床表現的學說,就是中醫學的病因學說。為了說明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前人曾對病因作過分類。《黃帝內經》首次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如《素問調經論》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至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疾病的發生有三條途徑,“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髒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宋代陳無擇由此引申提出了“三因學說”:“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髒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髒腑鬱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其如飲食饑飽。”即六淫邪氣侵襲為外因,情誌所傷為內因,而飲食、勞倦、跌仆金刃,以及蟲獸所傷等則為不內外因。三因學說中的“內因”與“外因”雖然還沒有科學地揭示內因、外因的辯證關係,但它把致病因素和發病途徑結合起來的分類方法,對臨床辨別病證,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由醫學認為,臨床上沒有無原因的證候,任何證候都是在某種原因的影響和作用下,患病機體所產生的一種病態反映。中醫認識病因,除了解可能作為致病因素的客觀條件外,主要是以病證的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疾病的症狀、體征,來推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這種“辯證求因”、“審因論治”的方法,是中醫認識病因的特有方法。
一、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行天元之氣正常名太過不及名六淫季節氣候病多成單一相合互轉化肌膚口鼻為途徑
(注)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是人類乃至萬物生存的必要條件。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認識了它們的變化規律和特點,並且在能動地改造自然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適應能力。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統稱為“六氣”,不會使人體發病。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在氣候異常、變化急驟,人體正氣相對虛弱而不能適應時,“六氣”侵犯人體而發病,則成為致
病因素,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苜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由此可見,足以引起人體發病時的“六氣”,就稱為“六淫”,它是屬外感病的一類致病因素。由於六淫是不正之氣,所以又稱為“六邪”。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多與季節氣候、盾處環境有關。如春天多風病,夏天多暑病,長夏或久居濕地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天多寒病等。
(2)六淫邪氣既可單獨侵襲人體而致病,又可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如風寒感冒、濕熱泄瀉、風寒濕痹等。
(3)六淫在發病過程中,不僅可以相互影響,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如寒邪入裏可以化熱,暑濕日久可以化燥傷陰等。
(4)六淫為病,其發病途徑多侵犯肌表,或從口鼻而入,或兩者同時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稱。
六淫致病從目前臨床實踐看,除了氣候因素外,包括了生物(細菌、病毒等)、物理、化學等多種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所引起的病理反應在內。這種用六淫來概括病邪,把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結合起來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方法,盡管還不十分細致,但卻是一個較正確的途徑。
此外臨床上還有某些並非六淫之邪外感,而是由於髒腑功能失調所產生的化風、化寒、化濕、化燥、化熱、化火等病理反應,其臨床表現雖與風、寒、濕、燥、火等六淫致病特點和證候相類似,但不屬於外感致病因素範圍,而是屬於“內生五氣”的病理過程,為區別於外感六淫,故又稱其
為“內生五邪”,即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內熱)等,此屬病機範疇。
(一)風
風春主氣四時有外風藏於腠皮膚,灑然寒熱走竄痛內風肝陽病長久。
(注)風為季的主氣,但四季皆有風,故風邪引起的疾病雖以春季為多,其它季節亦了發生。中醫學認為風邪為外感發病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致病因素。風邪外侵多自皮毛肌腠而入,從而產生外風證。如《素問風論》說:“風氣藏於皮膚之間,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風有內、外之別。外風為病走竄疼痛;內風,是肝陽化風,其病程長久,纏綿難治。
1.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風為陽邪性開流百病之長冠風頭,善行數變無定處主動眩顫強直抽
(注)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風邪具有開發、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厲陽邪。其性開泄,是指風邪犯人易使腠理疏泄而開張。正因其有升發、向上、向外、開泄的特性,故常傷人體的上部(頭麵)和肌膚使皮毛腠理開泄,因而常可出現頭痛、汗出、惡風等症。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
(2)風為百病之長:風為六淫病邪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常是外邪致病的先導,凡濕、燥,寒、熱等邪多依附於風而侵入人體,如風寒、風熱、風濕等。古人甚至把風邪作為外感六淫的總稱,如《素問風論》說:“風者,百病之長也。”
(3)善行數變:“善行”,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病位行無定處的特性。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中的行痹(即風痹),其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就是由於風氣偏盛造成的。“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幻無常和發病迅速的特性。如風疹塊之皮膚瘙癢、發無定處、時隱時現、此起彼伏;同時,由風邪為先導的外感疾病,一般發病多急,傳變也較快。故《素問風論》說“風者,善行而數變”,就概括了風邪致病的這一特性。
(4)風性主動:“動”,指動搖不定。故臨床上表現為眩暈、震顫、四肢抽搐,甚至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動搖不定的症狀,多屬風邪為病。如外感熱病中的“熱極生風”、內傷雜病中的“肝陽化風”或“血虛生風”等證,均可出現上述症狀。故《內經》中有“風勝則動”,“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之說。
2.常見的風證
外風傷人病傷風,寒熱濕痹風疹稱;內風肝病血虛少,熱極燔灼犯肝經;眩暈仆倒肢麻振,半身不遂眼斜睜;可分析某些病證,是否與風邪有關。
(1)與外風有關的常見病證:外風多由皮毛肌腠侵入人體,從而產生外風證。如見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或見喉癢、咳嗽、鼻塞等症,則為傷風,若見惡寒輕發熱重、脈浮數,並見頭痛、口渴、咽幹喉痛等症,則為外感風熱。若以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為主,則為風痹;如皮膚瘙癢、發無定處、時隱時現、此伏彼起,則為風疹。
(2)與內風有關的常見病證:內風證多由髒腑功能失調而發生,但主要責之於肝的功能失調,因此常稱為“肝風內動”,簡稱“肝風”。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其主要見症有:頭暈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振掉、強直,甚至卒然昏倒、不省入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二)寒寒氣應令旺於冬傷寒中寒外寒稱寒邪內外相影響陽虛不足內寒生
(注)寒為冬季主氣。在氣溫較低的冬季,由於氣溫驟降,人體防寒保暖不夠,則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汗出當風等,亦常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
寒邪為病有外寒、內寒之別,外寒是指寒邪外襲,其致病又有傷寒、中寒之別。寒邪傷於肌表,鬱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於裏,傷及髒腑陽氣,則為“中寒”。內寒則是機體陽氣不足,功能減退的病理反映。外寒與內寒雖有區別,但它們又是互相聯係,互相影響的。陽虛巧寒之體,容易感受外寒,而外來寒邪侵入機體,積久不散,又常能損及人體陽氣,導致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