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注)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為陰氣盛的表現,故其性屬陰。陽氣本可製陰,若陰寒偏盛,陽氣不僅不能驅除寒邪,而反為陰寒所侮,此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盛則寒”,“陰盛則陽病”,故寒邪致病最易傷人陽氣。陽氣受損,失其正常的溫煦、氣化作用,則全身或局部可出現功能減退的寒象。如寒邪束表,衛陽被遏,則見惡寒;寒邪直中脾胃,中陽受損,可見吐瀉清稀、脘腹冷痛等症;寒傷脾腎溫運氣化失職,可見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腫等症;若素體心腎陽虛,寒邪直中少陰,則表現為惡寒嗜臥、手足厥冷、下利清穀、精神萎靡、脈微細等症。
(2)寒性凝滯,主痛:“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之意。寒邪侵襲,最易傷人陽氣,陽氣既傷,氣血津液失於溫煦、推動,則凝滯不通,不通則痛。正如《素問舉痛論》所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因此,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由於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其見症各異。寒邪客於肌表,凝滯經脈,則頭身肢節疼痛;如《素問痹論》說“寒氣勝者為痛痹也”(又名寒痹);若寒直中於裏,氣機阻滯,則胸、脘、腹冷痛或絞痛。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邪犯人,損傷陽氣,容易使人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故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正如《素問舉痛論》所說:“寒則氣收,”“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如寒邪客於經絡關節,則筋脈收縮拘急,以致拘攣作痛,屈伸不利,或厥冷不仁;若寒邪侵襲肌表,則毛竅收縮,膜理閉塞,衛陽鬱閉,不得宣泄,而見發熱惡寒而無汗等症0
2.常見的寒證
外寒風寒寒痹證寒傷脾胃腹冷痛諸寒收引屬腎水內寒陽虛而陰盛畏寒肢冷嘔清水下利清穀尿長清
(注)寒的病證,亦有外寒、內寒之分。臨床與寒邪有關的病證也很多,雖然難以做出高度的概括,但根據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也可分析臨床證候是否與寒邪有關。
(1).與外寒有關的常見病證:外寒,指外界的寒邪而言。寒邪侵犯肌表,稱為傷寒,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骨節疼痛等。寒邪閉阻筋脈關節,為寒痹,症見關節疼痛劇烈而固定,得熱痛減,遇冷加重。寒邪直中髒腑,為中寒,如寒邪直中脾胃,則見脘腹冷痛,得熱則減,嘔吐,食少,腸鳴腹瀉,或伴有惡寒、身痛。
(2)與內寒有關的常見病證:內寒,是指人體的陽氣不足,寒自內生,由於陽氣衰弱,功能衰退,常出現畏寒、暖、四肢不溫,甚則四肢厥冷、嘔吐清水,下利清穀、小便清長、倦怠蜷臥、病變部位冷痛等。
(三)暑
暑為夏季火熱炎,純係外邪無內緣,後夏至日為病暑,病溫始發夏至前。
(注)暑為夏季的主氣,乃火熱所化。故《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立秋之前,所以《素問熱論》又說:“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邪純屬外邪,無內暑之說。
1.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暑為陽邪其性炎,高熱脈洪汗渴煩,暑性升散耗津氣,暑多挾濕病纏綿。
(注)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為夏季火熱之氣所化,火熱屬陽,故暑為陽邪。暑邪傷人,多出現一係列陽熱症狀,如壯熱、心煩、麵赤、脈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耗氣傷津:“升散”,即上升、發散之意。暑為陽邪,陽性升發,其傷於人,多直入氣分,可致腠理開泄而汗大出。大量汗出必致津液耗傷,因而出現煩渴、尿短赤等症。在大汗出的同時,往往氣隨津泄而致氣虛,故又往往出現氣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此外,暑熱之邪還可擾動心神,而致煩悶不寧。如《素問舉痛論》
說:“吳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六元正紀大論》又說:“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氣,甚則瞀悶澳儂,善暴死。”
(3)暑多挾濕:暑令炎熱,又常多雨而潮濕,熱蒸濕動,則空氣中的濕度增加,故暑邪又常兼挾濕邪侵犯人體,在發熱煩悶的同時,常兼四肢困倦、胸悶嘔惡、大便溏瀉不爽等濕阻的症狀。
2.常見的署證
傷暑身熱渴汗淋,心煩乏力尿赤頻;中暑輕者暈嘔惡,重則昏倒不省人;濕暑煩渴惡嘔悶,熱陣發便溏沉。
(注)由於暑邪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純屬外邪,無內暑之說,故暑邪致病不象風、寒等外感病邪那樣複雜。與暑邪關係密切的病證,臨床上以傷暑、中暑、暑濕為多見。
(1)傷暑:身熱多汗,煩渴喜飲,倦怠乏力,小便短赤。
(2)中暑:輕者頭暈惡心、胸悶嘔吐。重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喘喝、大汗出、手足厥冷。
(3)暑濕:寒熱陣發,心煩口渴,胸悶嘔惡,食少倦怠、,大便溏泄,小便短少。
(四)濕
濕為長夏氣流行,夏未秋初氤氳生;外濕涉水雨霧露,脾失健運內濕成。
(注)濕為長夏的主氣。長夏,是指從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四個節氣。時值夏秋之交,陽熱下降,氤氳熏蒸,水氣上騰,潮濕充斥,故為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季節。濕邪為病,亦有外濕、內濕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居處潮濕等外在濕邪侵襲人體所致丨內濕則是由於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狀態。外濕和內濕雖有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又常相互影響。傷於外濕,濕邪困脾,健運失職則易形成濕濁內生;而脾陽虛損,水濕不化,亦易招致外濕的侵襲。
1.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濕為陰邪礙升降阻塞氣機脾不暢重濁粘膩沉趨下穢濁帶下便溏樣濕痹濕溫瘡瘍疹關節重痛麻症狀
(注)
(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之甚則為水,水濕同類,水性屬陰,故濕為陰邪。濕性重濁粘滯,其傷人留滯髒腑、經絡,最易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常出現胸悶脘痞、小便短涅、大便不爽等症。濕為陰邪,侵犯人體,容易損傷陽氣,正如《外感溫熱篇》所說:“濕勝則陽微。”脾是運化水濕、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主要器官之一,又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對濕邪有特殊的易感性。故濕邪侵犯人體,常見困脾,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為瀉泄、尿少、水腫、腹水等病證。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說:“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腹腫。”
(2)濕性重濁、趨下:“重”,即沉重、重著之意是泛指濕邪致病,多見頭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而言。濕為重濁有質之邪,如濕困肌表,則清陽不升,營衛不和,而見身重首如裹,四肢酸楚。《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若濕邪留滯經絡關節,則陽布達受阻,導致肌膚麻木不仁,關節疼痛重著的濕痹證,即《素問痹論》所說:“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濁”,即稀濁垢膩之謂,多指分泌物、排泄物穢濁不清而言。濕邪致病多出現穢濁的症狀,如濕濁在上,則麵垢;濕滯大腸,則大便溏瀉不爽,下痢;飲血粘液;濕邪下注,則小便渾濁,婦女黃白帶下過多;濕邪浸淫肌膚,則見瘡瘍、濕疹、膿水穢濁等。其濕滯大腸,濕邪下注,又反映了濕性重濁下趨,易襲陰位的特性,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3)濕性粘滯,.“粘滯”,即粘膩、停滯之意。是指濕邪致病,具有粘膩、停滯的特性。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症狀的粘滯性,如大便粘滯不爽,小便濕滯不暢,以及分泌物粘濁和舌笞粘膩等;二是指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鈷滯,蘊蒸不化,重著難解,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往往反複發作或纏綿難愈,如濕痹、濕疹、濕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