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病因與發病(一)(3 / 3)

2.常見的濕證

外濕發熱午後重汗出不解肢酸痛表證惡風頭身困麻木酸痛重固定內濕病脾腫滿嘔納呆便溏濁滯病

(注)濕的病證,亦有外濕、內濕之分。臨床上與濕邪有關的病證雖然很多,難以做出確切的概活,但根據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仍然可以分辨出與濕邪有關的病證。

(1)與外濕有關的常見病證: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處潮濕等外在濕邪侵襲人體所致,如臨床所見發熱午後為重,汗出而熱不解,惡風,頭身困重,四肢酸楚等,則為風濕表證(傷濕)。若見關節酸痛重著,固定不移,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等,則為濕痹證。

(2)與內濕有關的常見病證:內濕多由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所致。如臨床所見的食納呆滯、口膩不渴,或渴喜熱飲,飲亦不多,胸悶嘔惡,腙腹宿滿,頭身困重,膚腫麵黃,尿濁便溏,女子帶下等,多為內濕的表現。上述諸證又多責之於脾,因脾主運化,若脾虛失運,則濕自內生,甚則積而為水。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五)燥

燥氣當令在秋天,外感傷人口鼻先;和秋致病為溫燥,涼燥病證深秋間。

(注)燥為秋季主氣。秋季天氣不斷收斂,其氣清肅,空氣中的水分缺乏,以致出現勁急幹燥的氣候。燥邪外感發病,多以口鼻而入,侵犯肺衛。燥邪為病又有溫燥、涼燥之分:初秋有夏熱之餘氣,燥與溫熱結合而侵犯人體,則多見溫燥病證;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氣,燥與寒邪結合侵犯人體,故有時亦見涼燥病證。

1.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燥性幹澀傷津液,口鼻幹燥皮皸裂,毛發幹枯尿短少,喘咳胸痛疚幹熱。

(注)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表現如下。

(1)燥性千澀,易傷津液,燥邪為秋令斂肅之氣所,故其性幹澀枯涸。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燥勝則幹”,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也說,“諸濕枯涸,千勁皸揭,皆屬於燥”。故燥邪致病最易耗傷人體的津液,形成津液虧損的病變,表現出各種千澀的症狀和體征,如皮膚千濕駿裂、鼻幹咽燥、口唇燥裂、毛發幹枯不榮、小便短少、大便燥結等。

(2)燥易傷肺:肺為五髒六腑之華蓋,性喜清肅謫潤,既不耐於濕,更不耐於燥,濕則停飲,燥則傷津,故有“肺為嬌髒”之說。肺主氣而司呼吸,開竅於鼻,直接與大氣相通,且外合皮毛,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故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最易傷肺。肺為燥邪所傷,失其津潤,則宣發與肅降的功能均受損,從而出現幹咳少痰,或膠痰難咯,或痰中帶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2.常見的燥證

燥病內外溫涼分,外燥熱合而成溫,溫燥發熱咳煩渴,頭痛痰粘初秋因,涼燥惡寒幹咳熱,內燥傷精血汗津。

(注)燥的病證,不僅有外燥、內燥之分,在外燥之中,又有溫燥、之別。

(1)與外燥有關的常見病證:外燥的病證,是感受外在的燥邪而發,多從口鼻而入,其病常從肺衛開始。初秋有夏熱之餘氣,燥與熱合而侵犯人體,則多病溫燥,臨床以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口渴心煩、鼻幹咽燥、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咳而不爽等為主症。深秋有近冬之寒氣,燥與寒合而犯人,則多病涼燥,臨床以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幹咳少痰、口鼻幹燥等為主症。

(2)與內燥有關的常見病證:內燥多由熱盛傷津,或過用溫燥、攻伐,或因失血過多,或由久病、重病精血內奪等原因所致。內燥證是津液耗傷的一種表現,又常稱為

“津虧”或“血燥”,臨床以唇、口、鼻、咽幹燥,皮膚幹徑粗糙,毛發幹枯不榮,肌肉削瘦,小便短少,大便幹結等症為主。

(六)火(熱)

火熱之邪陽盛成,內火外火兩不同,溫熱傷人屬外感,陽氣亢盛內火名。

(注)火熱為陽盛所生,故火熱常可混稱。但火與溫熱,同中有異,熱為溫之漸,火為熱之極,熱多屬於外淫,如風熱、暑熱、濕熱之類病邪》而火常由內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膽火橫逆之類病變。

火熱為病亦有內外之分,屬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溫熱邪氣之侵襲屬內生者,則常由髒腑陰陽氣血失調,陽氣亢盛而成。《素問調經論》所說“陰虛生內熱,陽盛生外熱”,以及朱丹溪所說“氣有餘便是火”等,便是指的這一類病證。另外,感受風、寒、署、濕、燥等各種外邪,或精神刺激,即所謂“五誌過極”,在一定條件下皆河以化火,故又有“五氣化火”、“五誌化火”之說。

1.火(熱)祁的性質及致病特點火為陽邪性上炎高熱脈洪汗渴煩上擾神明昏狂躁動血生風頭暈眩

(注)

(1)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盛則熱。”因陽主躁動而向上,火為熱之極,燔灼升騰上炎,故屬陽邪。因此,火熱傷人,多見高熱、煩渴、汗出、脈洪等症_火與心氣相應,故易擾神明,出現心煩、失眠、狂躁妄動、神昏譫語等症。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躁狂越,皆屬於火”又因火性炎上,故其致病易傷上部,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瘡;胃火熾盛,可致齒齦腫痛;肝火上衝,可致頭痛、目赤腫痛等。

(2)火(熱)易耗氣傷津:火熱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陰液,使人體陰液耗傷,故火邪致病,除有熱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飲、咽幹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津傷液耗之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壯火食氣。”壯火,即是指陽熱亢盛的實火,最能損傷人體的正氣,出現全身性的功能衰退。

(3)火(熱)易生風動血:肝主藏血,在體合筋。火邪傷人,最易爍傷津液,耗劫肝陰,則不能滋養筋脈,而致肝風內動,稱之為“熱極生風”,出現高熱、神昏譫語、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目晴上視等症。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溫病條辨》說“血絡受火邪逼迫,火極插內風生”血遇寒則凝,得溫則行。火熱之邪灼傷血絡,可使血流加快,甚至迫血妄行,導致各種出血證,如吐血,便血、尿血、皮膚發斑以及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

(4)火(熱)易致腫瘍:火熱之邪入於血分,不僅能迫血妄行導致出血,且可聚於局部,腐蝕血肉,而發為癰腫瘡瘍。如《靈樞.癰疽》說:“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故名命曰癰。”《素問至真要大論》又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此心,主要即指火熱而言。因此《醫宗金鑒癰疽一總論歌》說:“癰疽原是火毒生。”臨床辯證,即以瘡瘍局部紅腫高突灼熱者,為屬陽屬火。

2.常見的火證

(注)火(熱)的病證,亦有內火、外火之分,在內火中又有虛火、實火之別。臨床上與火(熱)邪有關的病證雖多,但隻要掌握了火(熱)病邪性質和致病特點,亦不難辨認。

(1)與外火有關的常見病證:外火證是感受外來火(熱)邪而致,常見於溫熱病中,初起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幹而渴,繼則壯熱而不惡寒,煩渴引飲,待熱入營血,則心煩不寐,身熱夜甚,口反不甚渴,甚則生風動血。

(2)與內火有關的常見病證:內火證主要是髒腑陰陽偏盛偏衰的表現。其中陽盛者屬實火,陰虛者屬虛火。實火可見於心、肝、肺、胃等髒腑的火熱病變,其主要見症為口舌糜爛、目赤口苦、煩躁不安、渴喜冷飲、咯吐黃痰或敗血、便秘溲赤等。虛火證多見於肝、腎、心、肺的病變,其主要見症為五心煩熱、失眠盜汗、兩顴潮紅、舌紅少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