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疫癘
疫癘傷人病情重發病急驟毒烈性傳染性強不勝防症狀相似易流行氣候反常熱濕旱汙染飲食與壞境
(注)
(1)疫癘的概念及致病特點:疫房,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在中醫文獻記載中,又有“痕疫”、“癘氣”、“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等名稱。
疫癘致病,具有發病急驟、病情較重、症狀相似、傳染性強、易於流行等特點。正如《素問遺篇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諸病派候論卷十》說:“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古人在這裏不僅指出了疫癘病邪有傳染性,同時也指出了疫癘對人類的嚴重危害。《溫疫論原病》說:“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明確指出了疫癘病邪可通過空氣傳染,多從口鼻侵入人體。
疫癘致病,可以散在發生,也可以形成瘟疫流行。如大頭疽、蝦蟆疸、疫痢、白喉、爛喉丹痧、天花、霍亂、鼠疫等等實際包括了現代許多傳染病和烈性傳染病。
(2)疫癘發生和流行的因素:疫癘的發生與流行,多與下列因素有關。
(3)氣候因素:自然氣候的反常變化,如久旱、酷熱、濕霧瘴氣等。
(4)環境和飲食:如空氣、水源、或食物受到汙染。
(5)沒有及時做好預防隔離工作。
(6)社會影響:如解放前統治者不顧人民群眾的死活,傳染病不斷發生或流行。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的領導下,製定了以“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消滅了鼠疫、天花等烈性傳染病,其它傳染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製。
三、七情內傷
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所有是常情太過不及失常理髒腑失調疾病生
(注)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變化,屬精神致病因素。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隻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誌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髒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於它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
(一)七情與髒腑氣血的關係
七情髒腑氣血關,髒腑活動氣相聯,髒腑氣化生情誌,氣血變化情誌牽。
(注)人體的情誌活動與內髒有密切關的係,而髒腑功能活動主要靠氣的溫煦、推動和血的濡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可見.情誌活動必須以五髒精氣作為物質基礎。《陰陽應象大論》又說“心在誌為喜”,“肝在誌為怒”,“脾在誌為思”,“肺在誌為憂”,“腎在誌為恐”。喜怒思憂恐,簡稱為“五誌”。不同的情誌變化對各髒腑有不同的影響,而髒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誌的變化,如《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靈樞本神》又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故也情與髒腑氣血關係密切。
(二)七情的致病特點
七情致病特點明,氣機紊亂不流行,怒則氣上喜氣緩,悲則氣消思結成,恐則氣下驚氣亂,肝心肺脾腎不寧。
(注)七情致病主要有以下特點。
(1)影響髒腑氣機:七情致病不同於六淫。六淫侵襲人體,從皮膚及口鼻而入,發病之初均見表證,而七情內傷,則直接影響相應的內髒,使髒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種種病變的發生。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衝,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見氣逆,麵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
於上,使人薄厥。”《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泄。”
喜則氣緩,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麵。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但過喜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乏力、懈怠,精神不能集中,甚至失神狂亂等症。
悲則氣消,悲是憂傷哀痛的一種情誌表現。悲哀太過,往往耗傷肺氣。如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誌消沉,肺氣耗傷,可見胸悶氣短、精神萎靡、乏力倦怠等症。
思則氣結,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鬱結。古人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故有“思慮傷心脾”之說。傷於脾,則脾之運化和胃之受納、腐熟失職、出現胃納呆滯、脘脘痞塞、腹脹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傷於心則陰血暗耗,神失所養,故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症。
恐則氣下,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以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氣亂指心氣紊亂。心主血藏神,突然受到驚恐,則心氣紊亂,氣血失調,以致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2)直接傷及內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臨床上不同的情誌刺激,可對各髒有不同的影響。但並非絕對如此,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靈樞口問》說:“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指出了各種情誌刺激都與心髒有關,心是五藏六府之大主,心神受損可涉及其全髒腑。又如鬱怒傷肝,肝氣橫逆,又常犯脾胃,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等證。
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而位於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情誌所傷的病證,以心、肝、脾三髒和氣血失調為多見。如思慮勞神太過,常損傷心脾,導致心脾氣血兩虛,出現神誌異常和脾失健運等症。鬱怒傷肝,怒則氣上,血隨氣逆,可出現肝經氣鬱的兩脅脹痛、善太息等症;或氣滯血淤,出現脅痛,婦女痛經、閉經,或癥瘕等證。此外,情誌內傷還可以化火,即“五誌化火”,而致陰虛火旺等症或導致濕、食、痰諸鬱為病。
(3)情誌異常波動可致病情改變:情誌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情誌活動異常,對已患的疾病也有影響,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惡化,甚至導致死亡。如有高血壓病史者,可因過度惱怒而肝陽暴張發生眩暈,甚至突然昏厥。
四、飲食勞逸
(一)飲食所傷
飲食不節體不安饑飽失宜冷硬餐飲食不潔被汚染腐敗變質胃腸先飲食偏嗜食不全陰陽失調營養偏
(注)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方麵,但是飲食不節,飲食不潔,或飲食偏嗜,則又常為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飲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飲食失宜主要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又可聚濕、生痰、化熱或變生它病。
(1)飲食不節:飲食無規律,指或過饑過飽,或過軟過硬。飲食以適量為宜,過饑過飽均可導致疾病。過饑則攝取量不足,化源缺乏,終致氣血衰少。氣血不足,則正氣虛弱,機體抗病能力降低,易於繼發其他病證。反之,暴飲暴食,攝取量過多,超過了脾胃的受納、腐熟和吸收、運化的能力,就會導致飲食物阻滯,損傷脾胃,出現脘腹脹滿、暖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的病證。這種病證,小兒更為多見,因其脾胃較成人為弱,更加飲食不知自調,最易為飲食所傷。食滯日久,可鬱而化熱。嬰幼兒食滯日久,還可釀成疳積,出現手足心熱、心煩易哭、脘腹脹滿、麵黃肌瘦等症。成人長期過飽,還可因阻滯胃腸經脈的氣血運行,而發生下利、便血、痔瘡等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