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疾病生,協調消長失平衡,功能性質高概括,偏寒偏熱寒熱成。
(注)陰陽失調,是機體陰陽消長失去平衡的簡稱,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作用,機體的陰陽消長失去相對的平衡,出現的陰不製陽、陽不製陰的病理變化,它又是髒腑、經絡、氣血、營衛等相互關係失調,以及表裏出入、上下升降等氣機運動失常的概括。由於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也必須通過機體內部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陰陽失調又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根據。
陰與陽兩者之間相互製約、相互轉化,既對立又統一,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因而,在中醫學的病機理論中,陰陽的消長失去協調平衡,是對人體各種功能性和器質性病變的高度概括。
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甚為複雜,但其主要表現,不外陰陽盛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轉化,以及陰陽亡失等幾個方麵。其中陰陽偏盛偏衰則是各種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變化,這種變化通過疾病的寒熱而表現出來。
一、陰陽偏盛
陽盛則熱陰未虛,壯熱麵紅目亦赤,陰盛則寒陽末衰,形寒肢冷淡舌異。
(注)陰或陽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氣盛則實”的實證。陽邪侵入人體,可形成陽偏盛;陰邪侵入人體,形成陰偏盛。“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則是陽偏盛和陰偏盛病機的臨床表現特點。
陰和陽是相互製約的,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陽偏盛必然會製陰,而導致陰偏衰;陰偏盛也必然會製陽,而導致陽偏衰。所以,“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則是陽偏盛或陰偏盛等病理變化的必然發展趨勢。
(1)陽偏盛:陽盛是指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陽氣偏亢,髒腑經絡功能亢進,熱量過剩的病理反映。多是由感受溫熱陽邪;或感受陰邪而從陽化熱,或七情內傷,五誌過極而化火,或因氣滯、血淤、痰濁、食積等鬱而化熱;化火所致,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由於陽是以熱、動、燥為其特點,陽偏盛,即出現熱象,所以說“陽盛則熱”B如壯熱、麵紅、目赤等,即是陽偏盛的具體表現。
陽盛則陰病,即陽盛則陰虛。但從病機上必須區分相對虛和絕對虛兩類。邪客於陽而致陽盛,此時由於陰的相對不足,從而出現實熱證。如果由於陽盛而耗傷機體的陰液,此時陰由相對的不足轉而為絕對的虛虧,這就從實熱證轉為虛熱證或實熱兼陰虧證。
(2)陰偏盛:陰盛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陰氣偏盛,髒腑經絡功能障礙或減退,產熱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的病理狀態。多由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寒滯中阻,陽不製陰而致陰寒內盛之故。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由於陰是以寒、靜、濕為其特點,陰偏盛,就出現寒象,所以說“陰盛則寒”3如形寒、肢冷、舌淡等,即是陰偏勝的具體表現。
“陰盛則陽病”,即陰盛則陽虛。從病機理論來說,雖然也可區分為陽的相對不足和絕對的虛損,但是由於陽主動而易耗散,而且陰寒內盛多因素體陽虛,陽不製陰所致。所以,實際上在陰偏盛時,多同時伴有程度不同的陽氣不足,難以明確區分陽的相對不足和絕對的損傷。
二、陰陽偏衰
陽氣不足見虛寒,脾腎陽虛氣短難,陰液虧耗生虛熱,肝腎陰虛盜汗煩。
(注)陰或陽的偏衰,是指“精氣奪則虛”的虛證。這裏的“精氣”包括陰精和陽氣兩方麵。在正常情況下,陰精和陽氣相對的動態平衡之中,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若由於某種原因,導致陽氣虧虛,陽不製陰,使陰相對形成“陽虛則寒”的虛寒證。
(1)陽偏衰:即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製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形成的原因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養和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之陽虛為主,其中尤以腎陽為諸陽之本,所以,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在陽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陽氣的虛衰,陽虛則不能製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經絡、髒腑等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動也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此即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陽虛則寒,雖也可見到麵色咣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但還有喜靜踡臥、小便清長、下利清穀等虛象。所以,陽虛則寒與陰盛則寒,不僅在病機上有區別,而且在臨床表現方麵也有不同:前者是虛而有寒;後者是以寒為主,虛象不明顯。
(2)陰偏衰:即陰虛,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以及陰不製陽,導致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形成陰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於陽邪傷陰,或因五誌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
陰液不足,一般以肝腎之陰為主,其中尤以腎陰為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陰液不足,不能製約陽氣,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和陰虛陽亢等多種表現。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麵紅顴赤、消瘦、盜汗、口燥咽幹、舌紅少苔、脈細無力等,
如是虛則熱的表現。陰虛則熱與陽盛則熱的病機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有所區別,前者是虛而有熱,後者是以熱為主,虛象並不明顯。
三、陰陽互損
陰陽互根相影響,陽損及陰陰及陽,陰液不足陽不長,陽無所依上亢強,陽氣虛損陰無生,導致陰陽兩虛常。
(注)陰陽互損,是指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及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在陰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陽虛,稱為陰損及陽,在陽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陰虛,稱為陽損及陰。由於腎藏精氣,內寓,真陰真陽,為全身陽氣陰液之根本,因此,無也陰虛或陽虛,多在損及腎髒陰陽及腎本身陰陽失調的情況下,才易於發生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