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預防
未病先防病防變治療未病保康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
(注)預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四大方針之一,我們要深刻領會預防對保護人民健康的重大意義,把預防工作放在衛生工作的首位。
中醫學曆來就重視預防,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部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於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比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裏就生動的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所謂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麵的內容。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關鍵,正氣存內邪不犯,起居有常避煩勞,調攝精神勤鍛煉。
(注)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疾病的發生,關係到邪正兩個方麵。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外邪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須從這兩方麵著手。
(1)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正氣的強弱,由體質所決定。一般來說,體質壯實,正氣充盛體質虛瑪者,正氣不足。《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因此,增強體質,是提高正氣抗邪能力的關.鍵。增強體質,要注意調攝精神、鍛煉身體、飲食起居和避免過度勞逸,適當藥物預防等方麵。
(2)調攝精神:中醫學認為精神情誌活動與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有密切的關係。突然強烈的精神刺激,或反複、持續的精神刺激,可使人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病。情誌刺激可使正氣內虛,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過程中,情誌波動使疾病惡化。而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則氣機調楊,氣血和平有利於恢複健康。正氣存內,對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3)加強鍛煉:經常鍛煉身體,能增強體質減少或防止疾病的發生。漢代醫學家華佗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創造了“五禽戲”健身運動,即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來鍛煉身體,促使血脈流通,關節流利,氣機調暢,可增強體質,防治疾病。此外,後世的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多種健身方法,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髙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的發生,而且還對多種慢性病的治療有一定的作用。
(4)生活起居應有規律:《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衣其知道者,法寧陰,和於未數,食飲有節,起唐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思是說,要保持身體健康,精神充沛,益壽延年,就應該懂得自然變化規律,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飲食起居,勞逸等有適當的節製和安排。
(5)藥物預防及人工免疫:《素問遺篇刺法論》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幹也”的記載,說明我國很早就開始了藥物預防的工作。發明於16世紀的人疽接種法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驅,為後世免疫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此外,還有用蒼術、雄黃等煙熏以消毒防病等等。近年來運用中草藥預防疾病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用貫眾、板藍根、大青葉預防流感,用茵陳、梔子等預防肝炎,用馬齒莧等預防菌痢等等,都有較好的效果。
(6)防止病邪的侵害:病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強體質,提高正氣抗邪能力外,同時還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如講究衛生,防止環境、水源和食物的汙染,“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應“避其毒氣”,“恬談虛無”,“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等皆是避免六淫、疫房、七情、飲食與勞逸等致病的有效方法。至於蟲獸傷,是要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留心防範。
二、既病防變
既病防變措施好,期診斷治療早見,肝之病先實脾控,製傳變要知曉。
(注)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經發生,則應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1)早期診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這說明外邪侵襲人體,如果不及時診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傳裏,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內髒,使病情愈來愈複雜、深重,治療也就愈加困難。因此,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傳變途徑,做到早期診斷,有效的治療,才能防止其傳變。
(2)根據疾病傳變規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難經七十七難》說:“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肝屬木,脾屬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臨床上治療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這是既病防變法則的具體應用。又如清代醫家葉天士,根據溫熱病傷及胃陰之後,病勢進一步發展耗及腎陰的病變規律,主張在甘寒養陰的方藥中加入某些鹹寒滋腎的藥,並提出了“務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則,也是既病防變法則具體應用的範例。
第二節治則
治則立法指導屬,具休氣血陽陽補,求本扶正陰陽整,因時地人製宜主。
(注)治則,即是治療疾病的法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辯證論的精神指導下製定的,對臨床治療立法、處方、用藥,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治則與治法不同,治則是用以指導治療方法的總則,治療方法是治則的具體化。因此,任何具體的治療方法,總是從屬於一定的治療法則的。比如,各種病證從邪正關係來說,離不開邪正鬥爭、消長、盛衰的變化,因此,扶正祛邪即為治療總則。在總則指導下的益氣、養血、滋陰、補陽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體方法,而發汗,湧吐、攻下等方法,則是祛邪的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