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查根源,祛除本原病方痊,正者逆治從者反,熱因熱用寒因寒,通因通用塞因塞,標本主次有何難。
(注)治病求本,就是尋找出疾痹的根本原因,並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這是辯證論的一個基本原則,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於本。”
“本”和“標”是相對而言的。標和本是一個相對概:念,有多種含義,可用以說明病變過程中各種矛盾的主次關係。如從邪正雙方來說:正氣聲本,邪氣是標;從病因與症狀來說,病因是本,症狀是標}從疾病先後來說,舊病、原發病是本,新病、繼發病是標。
任何疾的發生、發展,總是要通過若幹症狀而顯示出來的,但這些症狀隻是疾病的現象,並不是疾病的本質。隻、有充分收集資料、了解疾病的各個方麵,包括症狀表現在內的全部情況,並通過綜合分析,才能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從而確立相應的治療方法。比如頭痛,可由外感、血虛、痰溫、血淤、肝陽上亢等多種虛象引起,治療時就不能簡單地采取對症止痛的療法,而應通過全麵地綜合分析;找出致病的原因,分別用解表、養血、燥濕化痰、活血化淤、平肝潛陽等方法進行治療,才能收到滿意的療效。這就是“治病必求於本”的意義所在。
1.正治與反治:
(1)正治:所謂正治,就是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的一種治療方法,故又稱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藥的性質與疾病的性質相反。正治法是臨床最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疾病的本質和現象相一致的病證,具體應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寒者熱之:是指寒性病變出現寒象,用溫熱藥治療。如表寒證用辛溫解表法,裏寒證用辛熱溫裏法等。
熱者寒之:是指熱性病變出現熱象,用寒涼藥物治療,如表熱證用辛涼解表法,裏熱證用苦寒清裏法等。
虛則補之:是指虛性病變出現虛象,用補益法治療。如陽氣虛證用溫陽益氣法,陰血虛證用滋陰養血法。實則瀉之:是指實性病變出現實象,用攻逐法治療。如食滯證用消導法,水飲停聚證用逐水法,血淤證用活血逐淤法等。
(2)反治:所謂反治,就是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從治。從,是指采用方藥的性質順從疾病的假象,與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實質,還是在治病求本法則指導下,針對疾病本質而進行治療的方法,故實質上仍是“治病求本”。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熱因熱用:指用熱性藥物治療具有假熱症狀的病證。適用於真寒假熱證,即陰寒內盛,格陽於外,形成裏真寒外假熱的證候。治療時針對疾病的本質,用熱性藥物治其真寒,
熏寒一去,假熱也就隨著消失了。這種方法對其假象來說,就是以熱治熱“熱因熱用”。
寒因寒用:是提用寒性如治療具有假寒症狀的病證。適用於真熱假寒證。因熱激深伏於裏,阻遏陽氣不能外達所致。因其本質為假象,故必須用寒涼藥物治療裏熱病的實質,裏熱—清,思氣則能外達,外寒證狀亦就隨之消失了。針對假寒而言,此取以寒治寒之“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指補益的藥物治療虛證而閉塞不通的病證。適用於因虛而閉塞不通的征象。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機升降失常,因而表現搜部脹滿阻滯不通的症狀,在治療時采用健脾益氣的方法,使脾氣健運,氣機升降正常,則腹脹可除,這種以補開塞的治療方法即“塞因寒用”。
通因通用:是用通利的藥物治療具有實性通泄症狀的病證。適用於食積腹痛、瀉下不暢、熱結旁流,淤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濕熱所致的尿頻、尿急、尿痛等病證。治療可分別采用消導瀉下、清熱瀉下、活血祛淤及清利膀胱濕熱等方法,都屬通因通用範疇。
2.治標治本:
在複雜多變的病證中,常有標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療上就應有先後緩急的區別。標本治法的臨床應用,一般是“治病必求於本”。
急則治其標:標病甚急,如不及時解決,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響疾病的治療,則應采取急則治其標的方法。如大出血病人,無論屬何種出血,均應采取應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標,待血止後,病情緩和再治本病。再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複感外邪,當新病較急時,亦應先治外感以治其標,待新病愈合後再治疾以治其本。
緩則治本:病情較緩,則要抓住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在一般情況下,治本是治療疾病的一條根本原則。如肺癆咳嗽,其本多為肺腎陰虛,故治療不應用一般的止咳法治其標,而應滋養肺腎之陰以治其本。又如在急性熱病中,後期傷陰,則應養胃滋腎等,可見,治本才是對疾病治療的最後歸宿。
標本兼治:標病本病並重,則應標本兼治。如臨床表現有身熱、腹硬滿痛、大便燥結、口幹渴、舌燥苔焦黃等,此癱邪熱裏結為標,陰液受傷為本,標本俱急,治當標本兼顧,可用增液承氣湯治之,瀉下與滋陰同用,瀉其實熱可以存陰,滋陰潤燥則有利於通下,標本同治可收相輔相成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