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輯(四)(1 / 3)

上路和遠行

那些成功者

求學之路就像奔赴一個長遠的目標,最初出發的時候一般都有雄心有氣魄,這當然是成功的第一步,是希望的開始。談到文學,從熟悉的寫作者來看,他們一開始主要是受書本的影響,從書裏找一個榜樣,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得成功。有的後來有機會上中文係,那就能夠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並且可以遇到一批和自己熱愛的事業靠得更近的榜樣和老師。

一個人從事自己的專業幾十年,回頭看看走過的道路,可能最深的體會就是:原來設計好的事業道路,專業上樹立的雄心,哪怕抵達和實現了一點點,都比預計的要艱難許多。這條路十分漫長。把當初的熱情和追求一直貫穿下來保持下來,往往也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將要遇到大量的、具體的生活問題,它會把當初的熱情和希望一點點消解掉,最後變成零。這就是在某一種事業和專業上獲得成功的人如此之少的原因。

所以說,我們要尊重所有的成功者。無論一個成功者有多少缺點,我們對他的尊敬總是放在前邊。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人在這之前付出了多少勞動,它甚至巨大到難以量化的地步。任何一個專業裏麵的成功者,其付出之大都是驚人的。他人看到的隻是成功之後的榮耀,卻很容易忽略一個人付出的所有的勞動,比如這個人經曆了多少不眠之夜、多少艱難困苦—專業上的鑽研琢磨,以及排除日常幹擾所需要的毅力和技巧,還有擊退成功本身所帶來的一些危機……一切都需要他自己去解決。就此而言,一個成功者的弱點和缺點,甚至是一些令人不快的生活細節,都是可以原諒和理解的。因為他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神。隻要是人就會犯錯誤,就會有缺陷。不同的是他為成功所付出的巨大勞動、與巨大的貢獻相匹配的頑強的人格力量,卻是一般人所不具備的。

向所有人學習

看到切近的活生生的成功者,這樣的機會比較少。他們一個個都站在我們跟前、站在身邊,也不太可能。但我們無論離他們多麼遠,也仍然可以學習這些成功者。

一談到學習,大家就想到求學的經曆,想到向書本和老師學習,因為這是大多數人都經曆過的一個過程。誰讀的書多誰就成功,誰讀的好書多誰就成功。我們平時談話,說到一個人事情做得不好,往往會說:“還是書讀得少了。”可見我們把讀書放到一個多麼重要的位置上。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一個很大的遺憾,就是覺得自己讀書太少了。

感受一個人讀書多少,不在於他操持著怎樣的語言係統,也不在於他擁有多麼豐富的詞彙,而是要看各種知識怎樣交相輝映,改變其思維其質地。一個人坐在那兒,與之交談一會兒,或者是並不交談,也能感受到他讀了多少書。人必須被書養過來,養過來之後,氣質才會改變,胸懷才會發生變化,談吐也就不同了。他會變得更實在、更客觀、更寬容,談問題更容易入心入耳。一個人的經驗沒有多少,書上的經驗會更加廣泛,當這麼多的經驗來到麵前時,我們當然要有所選擇—選擇的能力如何,這就要看我們每個人的本事了;而這種本事,許多時候也同樣來自讀書。

有的人專門讀壞書,有的人能一下抓住最有意義的書。到書店去,會看到滿架的圖書,這其中垃圾很多,因為出版商隻為了賺錢。對書的選擇靠的是練就一雙特別銳利的眼睛,要找到好書,然後才是閱讀。

說到學習,很多成功者覺得受益最多的不是書本,而是人—不是遠處的人,而是近處的人。說到這裏,大家就可以好好交流一下了。

隻要談到身邊的人,許多時候會讓我們覺得不以為然,因為離得太近,我們看不清楚。眼睫毛離眼睛最近,誰能看得到它?遠一點就客觀了,所以我們跟遠處的人學習有時候很情願。遠處的人我們隻了解他的事跡,即便接觸往往也很短暫,不會知道更多的生活細節、聲氣口吻,心理上對他也就不太排斥。可是學習遠處的人看起來容易,實際上收獲不是最大,因為他沒有把全部的生命完整地呈現出來,隻是淺表的或某一方麵的特質。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其中大有深意。有一天一位研究儒學的老者,他談起孔子最了不起的方麵,開口就說:“孔子這個人,他跟所有人都學習。”非常簡單和通俗的一句話,卻點出了問題的要害。跟所有人都學習,這個品質真是太了不起了。有很多話被人視作老生常談,對此我們並不重視,有時還覺得隻是一句漂亮話。其實這是不二法門。“三人”並不是確指三個人,而是說人多了,裏麵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人。並不是說為師的人全部都好,而是在某一方麵具備長處。

我們就近接觸的人,仔細看就會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有明顯的長處,或者是意誌力,或者是特別細心,或者是十分慈愛,或者是極會讀書,或者是很善於思考,或者是有特殊的親和力;有的人具有強大的聯想能力,而有的人很會提煉,能把複雜的問題化作簡短明了的話說出來。

當然他人也有缺點,但就是這缺點,也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避免、引以為誡。一個人進步得很慢,必有原因,找到了,我們自己就可以回避。這就成了正反兩方麵的學習。一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運用到生活當中,會是很了不起的。

遇到一個人,上來先看他的優點,看到了卻不一定馬上告訴對方,那就成了奉承。但是心裏要知道這個人的優點。很壞的人也有優點。首先把別人的優點學到了,以後慢慢再感受他的缺點。缺點倒是可以給他提出來,如果是好朋友,可以告訴他真實的觀察,他會感謝你。

這種無時不在的學習,不僅有利於進步,還可以幫助我們養成高尚的人格,培育比較大的胸懷。一個心胸狹隘的人,一個專門看別人缺點的人,他能夠進步、能夠生活得順利?我們是非常懷疑的。

有人說“好人沒有好報”,那壞人就有好報嗎?好人得到好報的幾率仍然遠遠大於壞人。我們別無選擇,就是盡可能地去做一個好人。有的人會說,我們的家長從小經常談這一類話,都是套話而已。可是上年紀的人會以自身成長和學習的切身體會告訴我們,這不是套話,而是長久的體驗和覺悟。

蜜蜂人生

獨生子女這一代,其中的確有些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而這個長處和短處是指集體共有的某種東西。

這一代人敢想敢做,這是好的方麵。但如果是共同的缺陷,作為個人就要想法超越它,隻把共有的長處和優勢發揮出來,這就有力量了,因為超越了一代人的平均值。過去的一代人也有缺陷和長處,但他們當中的成功者,肯定是超越了那一代人的平均值。新的一代跟年長一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社會實踐的機會、社會環境都在改變。他們更多地生活在聲像世界裏,更多地看網絡看電視。有的人有種誤解,認為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一般而言就會保守,幾乎要拒絕電視和網絡。這是誇張的說法。怎麼可能呢?他們不僅不拒絕,還大肆地利用電視和網絡,因為現代科技是很方便的工具,要善於使用這個工具才好。

任何工具,越是先進越是會幫助人,而幫助越大傷害力也越大。會使用這個工具,就得了大益;不會使用的,造成的傷害就非常大。這就像核能的道理是一樣的。電視和網絡是好東西,能夠快速而形象地、直觀地傳播一些信息。可是沒有它們,也就沒有那麼多蕪雜送過來,不會帶給我們這麼多幹擾,社會上也沒有大量低俗下流的文化垃圾呈幾何級數地增長。“文革”時的亂源之一就是大鳴大放大字報,到處貼,不負責任,最後沒法收拾,所以後來就製定了一條法律禁止它。可是今天的網絡上何止是大鳴大放大字報,什麼東西都可以匿名發泄,怎麼會不擾亂社會和生活?

一個朋友說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許多整天在網上活動的人,就像一隻蒼蠅一樣,哪個地方有腥氣就往哪裏尋,叮一下再移動到另一個地方。這叫追腥逐臭。人與人是不同的,有人會說他在網上主要不是這樣。但願如此。可是將那麼多時間消磨在網絡上,難免要叮來叮去,就是一種“蒼蠅人生”。我們經常說“書香”,看來書是有香味的,香來自哪裏?不是來自紙張和墨,而是指麵對文字的思考和思悟所產生的心靈的芬芳。喜歡讀書的人,就像蜜蜂一樣,為書香所吸引,這可以稱之為“蜜蜂人生”。

我們選擇“蒼蠅人生”還是“蜜蜂人生”?這兩者的差異實在是太大了。

專注與保守

古代的人壽命很短,五六十歲已經是老翁了。七十歲的人在路上很少遇到。現在七十歲的人倒有些中年的意味,氣息、容貌、說話,都像中年人。可見人類在進化,人的壽命因醫療條件、食物養生的進步而增加。可是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很怪的現象:古代的人盡管隻活四五十歲,其中卻有很多人做了足夠大足夠多的事情。翻開古人的大事年表,發現他們一輩子幹了很多開天辟地的大事情,好像時間對他們特別有用。如果把時間比喻成錢的話,那時一點都沒有貶值。

時間對我們為什麼這麼快這麼廉價,一晃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就過去了,活到九十歲還不如古人活到五十歲,因為他們的時間更管用,可以用來做大事情。當代人處在現代喧囂裏,新的科技不但沒有幫我們慢下來,反而使我們生活的速度越來越快。網絡多快,頻道交織,那些花花哨哨的東西幹擾我們的視野和思想,改變我們的體會,壓迫我們的空間,不知不覺就把時間耗掉了。我們十天等於一天來用,而古人的一天等於我們十天來用,他怎麼能沒有時間做大事情?一個人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的事情來幹擾,就可以非常專注。

速度快了、生活便捷了,可是時間反而不夠用了。古代的日子比現在過得慢,做起事情來就有時間。我們現在越來越節省時間,時間卻越來越不夠用。原來我們坐在時代生活的流水線上,不管願不願意,都要做完自己的一份,然後再傳到下一道工序去。現代人的生活不是自主的,而是被動的。

處於同樣的生活和時代中,有的人卻作出了很大的成績,這常常讓我們覺得奇怪。其實人和人除了天資的不同,主要原因是他爛事少,幾乎隻做這一樣事情,比較專注。一個人本事再大,也要專注。所有成功的人或比較成功的人,在某一專業做得比別人好一些的人,幾乎隻有一個訣竅,那就是盡可能隻做一件事情,盡可能專注。專注可以讓時間相對慢下來。現代人要專注很難,要把電視機跟前、網絡跟前浪費的時間奪回來,這實在是不易。要像戒煙一樣戒掉一些不良嗜好。現在的工具這麼好,要學會使用才會有大收益。

問題是很多人不會使用現代工具。高科技時代充滿了機會,也充滿了危險,危險之大足以毀滅我們渺小的個人。也許我們正走在毀滅的路上,而自己卻並不覺得,一旦察覺,或許已經變成一個老太婆或老翁了。

我們踏入大學之後,也並不是進入了安全港,而是更加踏入了危險地帶。大學生既要麵對各種各樣不祥的誘惑,也處於快速吸納和成長的階段。所以,一個人強大的判斷力、定力和保守能力,在這個時候就變得至關重要了。談到“保守”這個詞,這裏可以多說幾句。

研究很多成功者,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比較保守。所謂保守,就是向後看得多一些,而不總是向前看,不是逢新必從。因為我們人類花了五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積累了一些思想、成果和經驗,我們不能因為有了新的東西就隨意打破這些思想、成果和經驗。如果懂得珍惜,就會變得聰慧。嶄新的東西很吸引人,很多人會把嶄新的東西當成最好的東西,這其實是錯誤的。新的東西意味著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和鑒別,我們接受了,並用它去盲目地對抗五千年甚至更長時間才獲得的成果,成功的幾率會有多少?結果常常是沉浸在時髦和快樂之中,把最重要的事情耽擱了。所以,大多數成功者幾乎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時髦的、追逐時尚者有沒有成功的?有,但往往是大打折扣的。還有人打著時尚的旗號,內裏還是比較保守的。可見保守比黃金還要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