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內在發動機/不存在“網絡文學”
有人說在時下這樣一個普遍閱讀水準相當低下的情狀,暢銷書肯定是垃圾—但不能說得太絕對吧。準確說,文學寫作從來不是一樁買賣,就算是,那也要具體分析。八十年代我們參觀上海閔行的一家合資玩具廠,那裏當時正在製造各種玩具汽車,一箱箱產品裝滿了大卡車,而每一箱都裝了幾百輛“汽車”:這些“小汽車”都有模有樣的,但其實隻是玩具,內裏並沒有砰砰跳動的燃燒的發動機。將它們比做書籍也是如此,我們不能隻看外表隻聽名稱,而要看它們有沒有燃燒的內在的發動機。所以,文學作品銷售的單純計數從來都是無意義的,因為道理很簡單,就是要看它們是不是小孩兒玩具、有沒有內在的發動機。有內在的燃燒的發動機的真汽車,一輛的價值相當於不知多少汽車玩具,說白了就是這樣。
一個文化素質相對低貧的農業國,對新的科技就會格外好奇和敏感。其實這無傷於真正的文學寫作和文學閱讀。因為傳播手段以後還會繼續發展,這與寫作是兩個不同的軌道:一個屬於科技,一個屬於心靈。文學軌道是從屈原李白杜甫那兒延伸過來的,也要按照自己的方向往前走,這是不會改變的。別說“第四媒體”,將來就是有了“第八媒體”,也仍然代替不了靈魂問題。作為一個寫作者,也許他隻需再次提醒自己這個淺顯的道理:怎樣閱讀、多少人閱讀,這一切並不能改變作品的固有品質。許多人一直在談“網絡文學”,哪有這樣的“文學”?它並不存在,而隻有文學—它們印在紙上、流動在熒光屏上,還曾經刻在竹簡上、龜板上……如果總是熱衷於分類“毛筆文學”“瓦片文學”“草紙文學”或“打字機文學”,這不是很無聊嗎?
所謂的純文學書籍一旦做成了電子讀物,也隻能用來檢索和瀏覽,深入閱讀和欣賞是不可能的。網上發布是一種宣傳,可以促銷。屏幕文字改變了人類千萬年來形成的閱讀姿態,要取代紙質書的閱讀效果,那就要等待千萬年的演化和進化。
印刷材質不斷改變,但是紙質書也許很難被根本替代。從竹簡到今天的紙走過了幾千年,印刷或刻寫的本質卻一直沒有變。幾十年前有人驚歎說就要實現“無紙化辦公”了,結果今天辦公室耗掉的紙張卻是以前的幾十倍。這真是絕妙的諷刺。如果由此推理,那麼新的閱讀媒介隻會極大地刺激紙質書的印刷量,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電子技術使紙質印刷更方便了,二是屏幕文字進一步引誘了紙質印刷的興趣。
提示和強調一種身份/藝術和思想的輸出
作品一直專注於精神問題,苦苦求索,這等於對物質主義時代提示和強調了一種身份、一次說明:作家的時間很有限,所以不必娛樂他人、不必給那些隻知滿足於物質的各色人等提供服務,作家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也沒有那樣的義務。不寫作的人一直對寫作的人強調各種“義務”,這真是有些可笑和荒唐。人要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文學主要是給本民族看的。文學的“走出去”並非一定是好事,如果“走出去”的盡是一些“聲色犬馬”、一些浮淺之物,反而會帶來可怕的民族誤解。比如,我們許多人對於俄羅斯民族的理解和尊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從小閱讀普希金托爾斯泰等大師的結果。可見關鍵不是“走出去”,而是什麼東西正在“走出去”。中國文學目前完全不必要急於“走出去”,這是浮躁和不自信的表現。就我們所知道的一些西方國家的好作家來看,他們當中越是優秀者就越是安於寫作,從來不急於“走出去”。一個國家在藝術和思想方麵的輸出有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強大的人格力量、追求和創造完美的巨大能力,這些東西震撼和感動了其他民族,才算是真正地“走出去”,也是對世界的貢獻。反之,如果隻是讓其他民族得到觀察萎縮和渺小的機會、欣賞一群畸形的精神侏儒,那麼這種“走出去”還是越少越好。
風暴眼/安靜和耐心/不間斷的勞動
寫作和體育活動不一樣,比如跳高助跑、發力,要考慮會不會失敗,因為是純粹身體技能方麵的嚐試。思想活動、藝術活動沒有那麼簡單的失敗或成功。就是對於生命的完整的、質樸的展現。個人的生命很自然地走到這一段了,如實地寫出來,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感動,盡你所能把它表達出來,因為個人生命的質地決定了書的質地。不存在失敗的問題。
社會的浮躁對於寫作或許是好的,這種浮躁、劇烈的競爭狀態下,人性的表達會更充分,社會萬象會以很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對於寫作者的觀察和體驗來說,就可以獲得一個難得的機會。這好比一場風暴,風暴眼裏是平靜的。作者在風暴眼裏會獲得藝術和思想。如果跟上風暴氣流旋轉,連生存都成問題,哪裏還能有藝術。所以一個藝術家、思想者,風暴眼裏可能是他的居所、是他思想和創造的空間。他當然不希望這個社會越亂越好,而希望社會是有序的。但實際情形卻不一定如此。生活當中,一杯茶一本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再加上勞動。回到這種狀態那才是好的。
每個國家不一樣、東方西方也不一樣。西方一部分優秀作家很安靜,我們讀翻譯過來的一些代表作品,覺得是如此。他們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裏,不同的是那麼安靜。他們一筆一筆寫下去,並沒有像發展中國家的部分作家那樣,用我們膠東人講,就像“狼趕驢”一樣激烈地奔跑。安靜才有不同的心得,有見地,有好的藝術。我們從國外交流當中應該學到一些好品質,而不光是看作品的技巧。一些傑出作家都是很安靜的,他們一筆一筆寫下去,慢慢修葺自己的作品。
毛姆說“偉大的作家一定是多產的作家,多產的作家卻不一定偉大”。這裏是說,有一種巨大的才能會推動他的勞動,所以他必然是勤奮過人的;但是多產卻不意味著他的浮躁,因為他的生命能力還決定了他的耐心、他的深邃。所以他會一次又一次修改、一次又一次更正自己,他在耐心方麵同樣是不同尋常的。我們總是從傑作那裏讀到安靜。一本書不給人以安靜,一般來說就壞掉了一半。我們不必讀讓人不安靜的書,也不必寫這樣的書。
文學與年齡/留戀老書/感情最重要
更年輕的作家,讓人喜歡他們那種活力和探索力,讓人對他們充滿期待。因為許多人是從十幾歲、二十幾歲開始寫作的,所以沒有理由懷疑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的創造力。但是現在的媒體,包括文學界,應該多關心他們當中的最優秀者,這些人因為太安靜,並不被充分注意。重要的事物常常發生在安靜的角落。表象和泡沫是在外部的,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泡沫下麵是水流”。我們有時候會關注泡沫,但不要忘記下麵才是水流。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因為節奏快,沒有挖掘和分析的時間,就會找一些很容易找到的東西,拿來就用。其實真正優秀的人往往都在安靜的角落。
十三億人當中何嚐沒有好的青年作家,但是我們不認識他們。這樣下去會耽誤事情。
現在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很多優點年長一代並不具備。年輕時候青春的勇氣、單純、勇敢,後來會少一些。不言而喻,到了中年之後,會比過去想得更多一些,在閱讀方麵會留戀一些老書,經典回頭看得比較多。不同年齡的作家肯定擁有不同的優勢和資源,互相學習互相容忍、互相寬容互相支援,就顯得很重要。但是無論怎麼,都應該靜下來好好讀書好好思索,要追求真理。任何時候都要相信真理是有的。還要有道德激情,是這些決定著一個作家能不能走遠。不能過分相信自己的才華。對人和世界要有感情。感情最重要。
時間的積累和空間的容納/杯水車薪
目前這樣的狀態下,出現了真正的傑作我們也不會認識,因為時間沒有給我們這樣的鑒別力。事實上我們在當下肯定和讚賞的,往往是應時的、比較浮淺的寫作,深沉有力的精神和藝術之果極少有人看到。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空穴來風,都會有前因後果。比如說建國後的前幾十年文學功利性太強,再加上“極左”文藝政策讓作家大部分失去了創作權利,產生“大師”當然是談不上的。近幾十年社會走向物質化欲望化和實用主義,網絡等現代傳媒發達,人已經變得空前浮躁,這種環境要產生“大師”也是困難的。
文化成果尤其需要時間的積累,創造性的勞動更是需要空間的容納。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麵,我們都還缺少相應的必要的條件,所以作為創作個體,就要有極大的忍耐力和沉靜心,有氣量有包容力。
嘈雜和低俗,絕不是文化界孤立存在的問題,而是社會大環境所決定的。二者互相推波助瀾。在一個一切向錢看的時期裏,讓文化界不庸俗不低俗不媚俗是不可能的。這其中有潛心創作追求遠大目標的人,但他們的數量不會太多,聲音也不會太大。
思考文化界,就首先要思考社會的大環境,大環境不改變,文化界自身的變化是沒有多少可能性的。
文化方麵的改革當然是必須的。但這種改革並不意味著把一切推向自由市場算完。比如高雅文學就不可能產業化,而且所有的高雅藝術都不太可能以市場為導向,不然就是自毀一個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前程。事實上任何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沒有這樣做,沒有這樣簡單化。任何事物都是向上難,向下易,低俗的娛樂從來都是有市場的,容易讓人著迷。可以想象,如果讓幾億人都坐在台下,咧著大嘴傻笑,我們這個民族就完了。
說到高雅文學的命運,我看它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消亡;但是在一個素質低下、無信仰無精神追求的族群裏,它也隻能變得越來越孤傲、越來越悲憤,鮮有知音,最終成為民族文化構成中的稀有品種。可怕的是,這絕對不會是一個文學問題,而是一個社會表征。如果文學到了這一步,伴隨這個過程的,一定是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野蠻,不再適宜於人的生存了。
文學發生的任何變化,都取決於整個社會氣氛的改變。如果我們社會中的實用主義、一切向錢看、無公理無信義的傾向再發展下去,文學隻會變得越來越低俗,不會有什麼希望。當然我們仍然會有一些傑出的作家,但他們的努力隻是杯水車薪,潑到火上連一絲白煙都不會有。
但即便這樣,我個人仍然讚歎孟子的話:“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誌”—作家始終要有深沉的誌向。
讀老書/勞動的享受/山川大地的實感
我平時花費時間最多的大概就是閱讀了,這已經成了生活習慣。我讀過去的老書比較多,因為當代的書要找好的、能讓人興致勃勃一直看下去的並不太多。如果拿到一本新書讀不下去,就隻好再回到老書上了。想重溫過去的激動,那時的一些感受,常常是這樣。不知是人漸漸年紀大了的緣故還是別的,我讀老書的收獲遠大於讀現在的書。不過這樣說也不要引起誤解,我並不是說現在絕對沒有好書,相反,一旦找到一本當代的上乘之作,那種愉悅和興奮會是加倍的。可實在說,現在找一部好電影和好書都太難了,不能隻聽宣傳,那樣十有八九要上當,因為那是廣告投入的結果。很差的書和電影,往往被宣傳得好得不得了,其實根本就沒法看,裏麵可能什麼像樣的東西都沒有。有的還極其拙劣,實在不能看。問題出在哪裏?我想是商業物質時代的結症吧,網絡傳播,各種娛樂方式,把人的欲望給全部煽動起來了,很難再有認真一點的思索,結果人的創造力也就全麵下降了。人變得不再專注,也沒有真情實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半變成了利益交換,隨處都要耍小聰明。這樣的社會氣氛下要產生傑作會是十分困難的。要一時熱鬧,玩玩還行,要從內心裏生發出真正的思想和藝術來,那很難。各門藝術都走商業套路:加大宣傳力度,爭取一次性的推銷,過後誰也不管。可以想象,人口這麼多,哪怕隻有一小部分人出於好奇“一次性”看一下,就會獲得商業上的驚人成就,這與作品本身的質量沒有任何關係。
可是這樣一來,我們也就難找好作品了。更可怕的是,時間一長,孩子們連什麼是好作品都分不清了。
我讀文學書很慢,因為純文學的最大快感來自細部,來自它的語言藝術、它的細節。我不太讀暢銷書和通俗作品。將閱讀通俗作品的心態和方法習慣,用到了純文學上,那就讀不懂。它們是兩碼事。聽相聲和讀純文學書不能是一種心態。用讀科學書籍的心態進入文學書,這還差不多,這樣就會得到很大的愉悅。比起讀通俗小說,純文學給人的閱讀快感太大了,那是很高級的享受。古人說的一杯茶一本書是勞動之餘的至福,主要就是指雅文學或思想類的書籍。
寫作有艱苦的一麵,但勞動的享受還是遠遠大於苦澀。但凡是大的享受都會有大的辛苦在裏麵,反過來也一樣,是這個道理吧。人生下來是要在這個世上做些建設、有一點貢獻的,寫作也就是這個意義。這樣的責任心會讓自己的藝術一點點精湛起來,而不是相反。勞動可以讓人健康,最好的勞動往往都不太具有強烈的名利心。太強的名利心會毀人,糟蹋勞動也糟蹋身體。勞動是人生的大享受。寫作是創造性的勞動,是大的勞動,所以應該是有大愉快的。
我主要還是在鬧市裏寫作的,因為生活中總有許多日常事情要處理,離家獨處不可能太多。不過如果有機會獨處一段時間,思考和閱讀,不受外界的打擾,那大概是很多讀書人寫作人的夢想吧。我這些年來因為要準備一些工作的資料,有機會到山裏鄉間之類的地方走一走呆一呆,得到了不少見識的大機會,算是很幸運的事。文學人一天到晚在鬧市裏擠,也能擠出一些心得。不過一直這樣擠下去,代價太大了,一輩子會過得很苦。可有時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現在從網上、報上找一些資料是方便多了,不過這還是兩碼事,它沒法滿足寫作的需要。足不出戶就成了,世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在網上找情感、找故事,這是不成的。三手的資料是害人的。一個人對人間社會、對山川大地的實感,再高明的科技都不能取代。相反,傳播方麵的高科技在許多時候是影響情感和見解的,如果隻會利用這種工具,那會成為現代知識人的大害。它將使人變得眼界狹窄、心胸不寬、目光短淺。我們現在文學寫作的淺薄和惡俗,還有現代人的許多不好的品質,有一些就是網絡之類的現代傳媒造成的。古人說的“行萬裏路、讀萬卷書”,裏麵包含的內容是不會變的,網絡時代也不會變。那個“萬裏路”仍然需要用兩隻腳去丈量,“萬卷書”也要一個字一個字看下來。網絡等高科技媒體也有好的一麵,問題是我們怎麼使用它。
以書籍的形式/文學中的“步兵”精神
世上很難說有多麼純粹的東西。不過一個文學寫作者,算是以筆發聲、交出自己藝術和思想的人。對他來說,書籍等印刷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理想的了。其他的方式,其他的一些載體,也很好。但僅僅從思想的接受和傳播的角度來看,文字讀物仍然是最好的。我們已經用得習慣了,用熟了,也更信任它。如果通過熒屏辦事,會覺得它太小也太冷,它可能不太理想。借助聲像藝術的話,又擔心它不能給人足夠的思索自由和聯想空間。對我們來說,文字更能夠深入下去,能抵達思想和藝術的深處。就因為這種理解,這種實踐的鼓勵,才選擇了全力以赴從事文學寫作,選擇以書籍的形式與別人交流。方式各有所長,關鍵是個習慣。不能把所有方式的長處都擁在懷裏,總得有個最熟悉和最方便的使用才好。
關於書籍和現代傳播工具,薩特說過一些話,他說這些話的時候,世界早就進入電視時代了。他把音像之類比喻成“飛彈”,認為書籍才是可依賴的“步兵精神”。他在藝術行當裏是個老幹家了,對自己的結論可能有充分的經驗支持。他肯定有些深刻體會。他的作品在舞台上曾經很熱門。但是他知道留下來的是什麼,不是一閃而過的熒屏之類,而是書籍。書籍的形式可以變換,比如從竹簡到線裝書再到今天的無線裝訂,甚至某一天完全普及了電子閱讀器。不過即便到了那一天,它的本質還是沒有變,它還是書籍,還得人來寫。曆史上,有人不止一次驚呼文學就要絕跡了,書籍也要絕跡了。這樣的驚呼從雨果和左拉的時代就有,幾百年了。他們二位都嘲諷過這種論調。可見一驚一乍是人的特點,每個時代都有。文學與人是共生共存的,放心吧,隻要人活著,文學也就活著。但書籍的印刷方式會隨著技術的提高不斷改變。有人從網絡上讀文學書籍,那也好,那不過是傳播記錄的方式變了。到了哪一天電腦代替人腦創作文學作品了,作家們才會真正歇工。可是這一天會到來嗎?我不太相信。在很遙遠的未來,暢銷書由電腦寫出來還有可能,因為它基本上是“套活”,是故事語言乃至思想的平均值和公約數。純文學呢?大概還是不可能。現在的各種“飛彈”很多,影響也很大,的確引起許多人的不安。不過它呼隆一陣,也就過去了,不能最終解決戰鬥。就像打仗,即便有了激光武器,天上的衛星飛來飛去的,要占領和鞏固一塊陣地,還是需要出動步兵。步兵得長時間靠在那兒。薩特的意思,至今看也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