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出現過第四紀冰川
廬山位於九江以南,星子縣以西。聳峙於長江中下遊平原與鄱陽湖畔。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約25公裏,寬約15公裏。東西兩側為大斷裂,山體多峭壁懸崖,相對高度1,200~1,400米。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山勢雄偉。傳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結廬為舍,因名廬山,又稱匡山、匡廬。1931年,李四光教授在廬山發現一些第四紀冰川的沉積物,後來他又進行了幾次考察,最後認為這些沉積物是冰川作用的結果。後來李四光教授在一篇學術演講《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中論證廬山出現過第四紀冰川:他認為廬山平底穀、王家坡U形穀、懸穀、冰鬥和冰窖、雪坡和粒雪盆地具有明顯的冰山地貌特征,廬山北坡的全部地區在冰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粒雪場。另一方麵,從冰川堆積出發,他說廬山上下都堆積了大量的泥礫,廬山平底穀、王家坡U形穀、懸穀等山穀都布滿了紅色黏土及巨大的礫石,有的泥礫層甚至分布在分水嶺上。在這些礫石中,有的直徑長達1米~2米,被風化較小,礫石夾雜著黏土組成長丘,成扇狀分布於廬山和鄱陽湖之間的平緩地帶。而泥礫中的黏土顆粒細膩均勻,有的礫石表麵甚至有很清晰的擦痕,幾乎很難辨認出是殘積物,泥礫堆積距離廬山最遠的達六千米之遠,這不是流水能夠形成的。但是假若用冰川來解釋上麵的情況,則都可以解釋得通。廬山但當時國際上認為在第三紀以來,中國的氣候過於幹燥,缺乏形成冰川的足夠降水量。因此李四光的觀點沒有得到當時其他學者的認同。英籍學者巴爾博根據對山西太穀第四紀地層的研究認為,華北地區在第四紀時隻有暖流、幹濕氣候的變化,並沒有冰期發生過。他還認為長丘是侵蝕形態而非堆積形態,礫石的圓形是邊棱已被風化的結果。1935年,中國科學家也分別對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新生代地層進行考察,考察結果也否定了廬山曾有過冰川。但是李四光一直在努力尋找冰川證據,1936年,他在黃河也發現了冰川遺跡,更加證明廬山有過冰川時期。經過多次調查,他在著成的《冰期之廬山》中不僅進一步肯定廬山的冰川地形和冰磧泥礫,也提到了在玉屏峰以南所發現的紋泥和白石嘴附近的羊背石。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反風景如畫的廬山對廬山出現過冰川的人列出理由:其一,“冰磧物”不一定是冰川堆積,其他地質作用如山洪、泥流都可以形成;其二,地形方麵,廬山沒有粒雪盆地,王家穀等地都不是粒雪盆地,而且山北“冰川”遺跡遍布,何以在山南絕跡?其三,廬山地區尚未發現喜寒動植物群,隻有熱帶亞熱帶的。而讚同李四光觀點的人雖然逐條駁斥,但並沒有拿出更多的有力證據來證明。“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也許,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
天下奇秀——武當山
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嶽風景旅遊勝地。勝景有箭鏃林立的七十二峰、絕壁深懸的三十岩、激湍飛流的二十澗、雲騰霧蒸的十一洞、玄妙奇特的十石九台等。武當山不僅以自然風景聞名天下,它獨有的宏偉壯麗的古建築更是世界罕見。那些古代建築風格和特色令人叫絕,同時也奇得叫人費解。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內,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其麵積古稱“方圓八百裏”,實測有300多平方公裏。東接曆史名城襄樊市,西靠汽車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林區,北臨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武當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還擁有悠久的人文曆史,因此武當山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同時也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武當山還是武術之鄉,它孕育了道家武術流派——武當拳、武當太極劍。秀麗的武當山,除了美麗的風景外還有許多神秘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