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生保健篇(1 / 3)

1.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句話出自我國古代醫學名著《黃帝內經》一書,是至今為主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麵的內容,它的意思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病時就預防疾病。它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兩個重要任務,即治病與防病,而且指出了後者更為重要,這句話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近幾十年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增加,死亡率明顯上升,已對人類生命與健康構成巨大威脅。慢性病醫學研究表明,盡管在臨床上上述疾病多出現在中老年人當中,但危險因素水平的增長趨勢常在青少年時代就已出現。這些疾病一旦形成,其治療有一定限度,但病死和病殘率卻很高,且治療費用昂貴。因此,預防措施應在青少年開始。為控製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大力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至關重要。讓中醫學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念深入人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健康與長壽取決於下列因素:自我保健占60%,醫療條件占8%,遺傳因素占15%,氣候因素占7%,社會因素占10%。報告十分強調加強健康教育,健康保護,健康促進,提倡自我保健。這種新觀念要求人們把注意力由偏重於治療(並非治療不重要)轉向積極地預防和保健,由依賴醫生轉向由自己把握健康的命運。這與我國傳統醫學所強調的精神是一致的。

2.人體的第三狀態——亞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狀態,而不隻是身體無病。根據這一定義,經過嚴格的統計學統計,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狀態)和患病者(第二狀態)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群處在健康和患病之間的過度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稱其為“第三狀態”,國內常常稱之為“亞健康”狀態。因此,亞健康是新的健康理念下的新概念。“第三狀態”處理得當,則身體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患病。因此,對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是本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重視“未病學”,重視“亞健康”狀態的調護。“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按中醫觀點而論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髒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有了疾病除積極尋找除疾之法外,還積累了許多預防疾患的措施。《黃帝內經》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鮮明地看出我們的祖先已認識到對疾病應“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重要。

3.《內經》中的養生之道——修身養性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古代聖賢教育人們,要順應自然,遠離不正之氣。在風寒暑濕侵襲,天氣變化之時,應及時添衣加被,遇汙濁之氣泛濫,瘟疫之邪流行,要及時防禦躲避。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淡泊寧靜,無所奢望。這樣的話,人體真氣得以保存,精神不會外泄。疾病還能從何而來呢?所以,應該做到清心寡欲,內心寧靜,情緒安定,氣定神閑,無所恐懼,無所擔憂;同時適當鍛煉,勞逸結合,身體雖勞累但不感到過分疲倦;心要舒,氣要順。要遵照自己內心的意願,順從個人的喜愛嗜好,決定自己的行為所向;對於自己平日的粗茶淡飯,要食之如甘醴;對於自己所穿的布衣敝履,應著之如時裝;麵對不同風土人情,要入鄉隨俗;對於高官厚祿,做到不豔羨,不嫉妒。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安於現狀,不作非分之想。就像俗話所說的“知足者長樂”。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敦厚樸實”。內心要有定力,雖有七情六欲卻不會情迷意亂。外界的誘惑縱然再多,也依然無動於衷。人或聰明,或愚鈍,或才氣斐然,或資質平平,都不會因外界的事物而改變自己。這才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才能夠延年益壽,長命百歲。雖年事過百,行動依然能矯健年輕。因為,這個人的身心各方麵都已修煉到了最高境界,故沒有早衰之虞。

這篇文章強調的是修身養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改善,但“心身疾病”卻在不斷增加。譬如消化道疾病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瀉、吞氣症(反複吞咽空氣,不能控製的打嗝)、癔球症(咽喉部異物感,中醫稱之為“梅核氣”)等,都是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胃腸道疾病。現代研究發現,這些病與內髒敏感性增高、腦腸軸的調節及腦腸肽的異常釋放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密切相關。中醫認為,肝與脾胃同處中焦,屬相鄰髒器。肝主疏泄,有調暢情誌、舒通氣機、促進脾胃運化的功能。心情抑鬱會導致肝氣鬱結,肝氣橫逆克脾或肝氣犯胃,會導致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而出現胃脹、胃痛、噯氣、惡心、嘔吐、反酸、嘈雜、咽喉部異物感、胸脅脹滿、口苦口幹、口中異味、便秘或腹瀉等症狀。並且疾病的發作與加重與情緒的變化密切相關。這些病也因此被稱為“心身病”。

所以,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現代人們不僅要注重身體上的調養,更重要的是應注重精神上的修煉,按照古代先賢的教導,做一個內外兼修的人,才有可能養生卻病,延年益壽。

4.孫思邈的長壽歌

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活了101歲,寫下了很多不朽的醫學論著,開創了中國老年醫學之先例。他把自己的長壽經驗,編成歌訣:

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敦足;

撞動景陽鍾,叩齒三十六;

坐臥莫當風,頻於暖處浴;

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

壽天休論命,修行在各人。

這段歌訣的意思是:早宜吃粥,晚飯少吃;早晨起床後要多吞幾口唾液;要勤洗澡,不要當風坐睡;飯後要活動,並用手摩腹以助消化;心情要開朗樂觀,不可動怒生氣;要愛惜精、氣、神;一個人的壽命長短,不是命中注定的,而取決於自己是否善於調理和保養。

5.《養生三字經》

宋·蘇軾

軟蒸飯,爛煮肉;

溫羹湯,厚氈褥;

少飲酒,惺惺宿;

緩緩行,雙拳曲;

虛其心[1],實其腹;

喪[2]其耳,立[3]其目;

久久行,金丹熟。

注釋:[1]虛其心:指思慮、欲望要少。[2]喪:指耳無妄聽。[3]立:指目不邪視。

按語:本文的主要精神是老人由於消化能力差,所以飯要軟,肉要爛,並且喝的羹湯要熱,衣著被褥要厚些。酒要少喝,並要多多休息,在睡眠不夠時則勤閉目養神。在走路時要緩慢、謹慎,且心境要放寬些,還要少用耳朵和眼睛,以清心怡情,休息得更好。照此飲食起居,並能持之以恒,就能有效地保養身體,健康長壽。

6.摩耳健身法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耳朵很多部位與人體內髒器官存在著生理性的內在聯係,被視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經常按摩耳朵,可以增強聽覺,清腦醒神。

摩耳的方法:兩手掌按壓耳孔,再驟然放開,連續做十幾次;然後用雙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拇指在耳廓後,食指在前);再用同樣方法按摩耳垂30次,以耳部感覺發熱為度。

“鳴天鼓”方法:摩耳的同時還可配合做“鳴天鼓”運動,即經常使耳道鼓氣,震動耳膜。用兩手掌心緊緊按住兩耳孔,五指置於腦後,然後用兩手中間三指輕輕叩擊後腦部數十次;或將兩手食指各壓在中指上,再用食指向下滑彈後腦部數十次,然後兩手掌按住耳孔,再驟然放開,連續開閉幾次。做“鳴天鼓”時,要自始至終閉目養神,手法由輕至重。隻要堅持做,可收到強壯元氣、醒腦強誌及防治耳病等效果。

7.藥膳、食療、食養及其他

將食物和一些天然藥物烹飪後用來防治疾病、保健養生,這是人類在與疾病的鬥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周禮》就有這樣的記載:“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黃帝內經》列舉了很多食療方劑;《傷寒雜病論》載有“豬膚湯”、“當歸生薑羊肉湯”等藥膳方劑,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歸是藥物,而生薑既是食物也是藥物,羊肉則是食物,然而它們搭配在一起就成了很好的藥膳方劑。

到了唐朝,被後人稱為“藥王”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專辟一項為“食治”篇,他對藥膳食療頗有研究,曾經流傳了很多關於他用藥膳食療方法為百姓治療疾病的動人故事。到了元、明、清代,有關飲食保健著作大量出現,並開始出現野菜類食物治療疾病的書藉。我國醫學史上素有“藥食同源”的說法,所以也沒有嚴格地區分哪些是藥物,哪些是食物。中醫學認為食即是藥,或者說相當於藥,因為它們可以治療疾病,也可以食用,同源、同用、同效,按照藥物性、味、歸經及性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中醫學中雖有藥膳、食療、食養的提法,但醫食與藥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含義也似乎相同,因此藥療中有食,食療中也有藥,這也就不足怪了。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三者雖源於“醫食同源”的理論,隻要仔細推敲,在某些方麵還是有一定的區分,如在材料構成、使用目的、使用對象上存在著差別。

藥膳是食品與藥品的混合物,使用目的是保健和治病,保健藥膳就是依靠藥膳達到延壽、健康、美容、補益和調理的作用;食療則是把食物通過不同的烹飪方法服食後來治療疾病,一般說來是病情比較輕的患者或者是亞健康的人;而食養則通過食物來養生,從而達到長壽、健康、強壯的目的,一般來說使用者是年紀大的和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