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遊俠列傳(3 / 3)

郭解每次外出或歸來,人們都躲避他。隻有一個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著他,郭解派人去問他的姓名。門客中有人要殺那個人,郭解說:“居住在鄉裏之中,竟至於不被人尊敬,這是我自己道德修養得還不夠,他有什麼罪過!”於是他就暗中囑托尉史說:“這個人是我最關心的,輪到他服役時,請加以免除。”以後每到服役時,有好多次,縣中官吏都沒找這位對郭解不禮貌的人。他感到奇怪,問其中的原因,原來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於是,他就袒露身體,去找郭解謝罪。少年們聽到這消息,越發仰慕郭解的行為。

原文

洛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①,終不聽。客乃見郭解②。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③。解乃謂仇家曰:“吾聞洛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④,解奈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⑤!”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⑥,待我去,令洛陽豪居其間,乃聽之。”

解執恭敬⑦,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⑧,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⑨,然後乃敢嚐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⑩,爭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餘車,請得解客舍養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衛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解家遂徙。諸公送者出千餘萬。軹人楊季主子為縣掾,舉徙解。解兄子斷楊掾頭。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

注釋~~~①居間:從中間調解。②客:這裏指門客。③曲聽:委屈心意而聽從,以示對勸說人的尊重。④幸:謙詞,使我感到榮幸。⑤他縣:別的縣。郭解是軹人,對洛陽而言,是外縣之人。權:權力,實指聲望。⑥且:暫時。無用:不便聽我的話。⑦執:謹守。⑧出:得到解決。⑨厭:通“饜”,滿足。⑩嚴重:尊重。為用:替他出力。過:拜訪。客:指郭解的門客。舍養:供養在自家房舍之中。徙:遷移。茂陵:漢武帝的陵墓。按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為擴充新修的茂陵的居民人數,“內實京師,外銷奸滑”,遷移全國家財在三百萬以上的人家到茂陵居住;至元朔二年(前127),又遷郡國富豪人家到茂陵居住。郭解就在這時遷居茂陵。訾:通“資”,錢財。衛將軍:指衛青。為言:替他說話。縣掾:縣府曹吏。舉:檢舉,提名。

譯文~~~洛陽有兩個人彼此結了仇,當地有數以十計的賢人豪傑從中調解,兩方麵始終不聽勸解。門客們就來拜見郭解,說明情況。郭解晚上去會見結仇的人家,仇家出於對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聽從了勸告,準備和好。郭解就對仇家說:“我聽說洛陽諸公為你們調解,你們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們幸而聽從了我的勸告,郭解怎能從別的縣跑來侵奪人家城中賢豪大夫們的調解權呢?”於是郭解當夜離去,不讓人知道,說:“暫時不要聽我的調解,待我離開後,讓洛陽豪傑從中調解,那時你們就照辦。”

郭解保持著恭敬待人的態度,不敢乘車走進縣衙門。他到旁的郡國去替人辦事,事能辦成的,一定把它辦成;辦不成的,也要使有關方麵都滿意,然後才敢去吃人家酒飯。因此大家都特別尊重他,爭著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縣城的賢人豪傑,半夜上門拜訪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輛車子,請求把郭解家的門客接回自家供養。

待到漢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將各郡國的豪富人家遷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貧,不符合資財三百萬的遷轉標準,但遷移名單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讓郭解遷移。當時衛青將軍替郭解向皇上說:“郭解家貧,不符合遷移的標準。”但是皇上說:“一個百姓的權勢竟能使將軍替他說話,這就可見他家不窮。”郭解於是被遷徙到茂陵。人們為郭解送行共出錢一千餘萬。軹人楊季主的兒子當縣椽,是他提名遷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兒子砍掉楊縣椽的頭。從此楊家與郭家結了仇。

原文

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歡解①。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嚐有騎。已又殺楊季主②。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③。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④,置其母家室夏陽,身至臨晉。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⑤,解冒⑥,因求出關⑦。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⑧。少公自殺,口絕⑨。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⑩,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禦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遂族郭解翁伯。

注釋~~~①交歡:結為友好朋友。②已:不久。③闕下:宮闕之下。④亡:逃跑。⑤籍少公:人名,姓籍,名少公。⑥冒:冒昧。此指冒然相見。⑦因:順便。⑧跡:追蹤而來。⑨口絕:滅口。⑩窮治:深究其事,追問到底。當:判處。族:滅族。

譯文~~~郭解遷移到關中,關中的賢人豪傑無論從前是否認識郭解,如今聽到他的名聲,都爭著與郭解結為好朋友。郭解個子矮,不喝酒,出門不乘馬。後來又殺死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有人又把告狀的在宮門下給殺了。皇上聽到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親安置在夏陽,自己逃到臨晉。臨晉籍少公平素不認識郭解,郭解冒昧會見他,順便要求他幫助出關。籍少公把郭解送出關後,郭解轉移到太原,他所到之處,常常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逐郭解,追蹤到籍少公家裏。籍少公無奈自殺,口供斷絕了。過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並徹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發現一些人被郭解所殺的事,都發生在赦令公布之前。一次,軹縣有個儒生陪同前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閑坐,郭解門客稱讚郭解,他說:“郭解專愛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說他是賢人呢?”郭解門客聽到這話,就殺了這個儒生,割下他的舌頭。官吏以此責問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確實不知道殺人的是誰。殺人的人始終沒查出來,不知道是誰。官吏向皇上報告,說郭解無罪。禦史大夫公孫弘議論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於是就誅殺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原文

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①。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裏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②,臨淮兒長卿③,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qūn)有退讓君子之風④。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蹠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⑤。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⑥。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⑦!”於(wū)戲(hū)⑧,惜哉!

注釋~~~①敖:通“傲”,傲慢無禮。②鹵公儒:《漢書》寫作“魯公儒”。③兒長卿:又作“倪長卿”。④逡逡:謙虛退讓的樣子。⑤鄉:通“向”,從前。⑥不足采:不值得采取。⑦既:盡。⑧於戲:通“嗚呼”。表感歎。

譯文~~~從此以後,行俠的人特別多,但都傲慢無禮沒有值得稱道的。但是關中長安的樊仲子,槐裏趙王孫,長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鹵公孺,臨淮的兒長卿,東陽的田君孺,雖然行俠卻能有謙虛退讓的君子風度。至於像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的,南道的仇景,東道的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流,這些都是處在民間的盜蹠罷了,哪裏值得一提呢!這都是從前朱家那樣的人引以為恥的。

太史公說:我見過郭解,他的狀貌趕不上一個中等人,語言也無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們,無論是有出息的,沒出息的,無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仰慕他的名聲,談論遊俠的都標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諺語說:“人要是能以聲譽作為自己的容貌,那就可以永世長存了。”可惜呀,竟落了個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