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人離開了,當然林放也知道,即便我還在出版社,這書也不是想出版就能出版。他知道我隻是普通小編輯,在出版社還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卒子。最為關鍵的一點,他知道這長篇很可能不賺錢,這年頭,錢是最大的王八蛋,讓出版社出版一本賠錢書,必須是很大麵子才行。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林放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當紅作家,人走茶涼事過境遷,他當年的位置已被別人取代。作為一名曾經的書商,林放對文學市場了如指掌,他說前些年通俗文學還能暢銷,還能多少掙些錢,現在風氣完全不一樣,不管純文學還是俗文學,包括偉大的世界名著,隻要跟這該死的文學沾點邊,都不太會好賣。

從一開始,我就不太相信這長篇是坐牢期間寫出來的,林放很神秘地向我透露,他的入獄與那場政治運動有關,顯然是過於熱情了,他比那些學生更像學生,結果就被有關部門給很好地收拾了。本來還是留職停薪,不拿工資,好歹也算是個有單位的人,一判刑便什麼都沒了,徹底地無牽無掛。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很難說清楚,很多人都喜歡這麼說,很多人都喜歡編類似的故事。接下來,林放跟我大談小說內容,開頭怎麼樣,結尾怎麼樣,中間寫了什麼,要表達什麼樣的深刻主題。紀實與虛構如何交融,如何以悲劇的筆調寫喜劇,以喜劇的氣氛表達悲劇。如何既體現了傳統小說的功力,又完全是現代派的技巧。我發現有些內容過去聽他叨嘮過,這意味著早在入獄之前,他的小說已開始構思。此外,關於李明霞的自殺章節,肯定是出獄以後才撰寫,因為林放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在出獄之前,他對李明霞的跳樓一無所知。

由於林放一再強調,有關李明霞跳樓自殺的那些文字絕對寫實,沒有任何虛構,因此他撂下手稿離去,我按捺不住好奇心,情不自禁地先翻閱這些章節。在小說中,李明霞竟然連名字都沒改,完全是一種紀實風格,從他們的離婚開始寫起,一直寫到她如何跳樓自殺。不過我很快看出了破綻,小說永遠是小說,所謂紀實,說到底還是蒙人手段,還是吸引讀者的花招。根據林放的描述,他們夫婦離婚後,一直處在反悔位置的其實是他,他一直想複婚,想重新回到老婆和孩子身邊,想為他們母子掙一大筆錢。然而性格最終決定命運,錯誤接著錯誤,結果這兩個人始終在糾纏,始終藕斷絲連,始終充滿了敵意。用現代醫學來解釋,李明霞顯然是位抑鬱症患者,她的精神方麵一定出現了嚴重問題。

根據林放小說中的描述,李明霞最後結局異常慘烈。都說虎毒不食子,然而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她選擇了要帶著兒子一起離去,結果便是每登上一步台階,都會在內心深處狠狠地咒罵一聲林放。或許這隻是林放自己的想象,事實上,沒人能夠想明白最後為什麼會這樣。李明霞根本沒什麼必須要死的理由,她拉著七歲的兒子林開明,悄悄地走到省軍區幹休所一棟宿舍的樓頂上,在上麵盤桓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人開始注意到了他們,有人聽到了小孩子斷斷續續的哭聲。再接下來,樓上樓下有了圍觀人群,人越來越多,李明霞緊拉著兒子的小手,毫不猶豫地縱身一躍,像兩隻飛翔的小鳥一樣,從高空墜落了下去。在半空中,她鬆開了兒子的手,或許在這時候,她才有些後悔,後悔不該拉著兒子共赴黃泉,後悔沒給兒子留條活路。在落地前一瞬間,畫麵被定格了,仿佛武俠電影中的慢鏡頭,李明霞依依不舍看了兒子最後一眼。

林放的小說最後並沒有問世,刊物上沒發表,出版社也沒能出書。沒有一家雜誌願意刊登,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出版。落水鳳凰不如雞,過氣作家受人欺,這部長篇成了心頭抹不去的一個隱痛,隻要一想到,就好像是在提醒人生的失敗。它在我這兒存放了很多年,幾乎成為一種負擔,我總是徒勞地在為林放說好話,一次次幫他推薦出去,一次次複述著作者和小說中的故事,然後人家又一次次退還給我。循環往複,終而複始,好在林放自己留有一份底稿,因此,無論是他還是我,都不太擔心小說會丟失。心高氣傲的林放曾經囑咐過,書稿如果真沒有出路,也就不用再退還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