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觀花悅心——亂花漸欲迷人眼
觀花是一項輕鬆愜意的事情。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時京城長安,每逢春天,士女即聯袂郊遊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鋪席藉草,圍坐一圈,並插杆結索,解下身上的紅裙遞相垂掛,當作野宴的帷幄。這種花前“鋪席藉草,圍坐一圈”式的賞花,至今仍在日本流行。可見古人郊遊時,是多麼不拘小節、自由放鬆。當花開的季節來臨,古代的年輕人便會結伴出行賞花吟詩,在喜歡的花枝上掛上寫滿祝福的花簽,祈求一年裏花開得更加燦爛,自己的願望能實現。後來,這種花簽祈福逐漸演變成了一個風俗節日——“花朝節”,意思是百花盛開的節日,南方一般將其定於農曆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二。在這個節日裏,青年男女賞花談情,文人墨客吟詩作畫。武則天當皇帝時,花朝節是和元宵節、中秋節一樣重要的民俗節日。正所謂:“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清·蔡雲《詠花朝》)古代的人愛賞花。在眾多美輪美奐的鮮花中,人們賦予各種花獨有的品格和特點。賞花有三種賞法,古人叫“賞花三品”,即所謂“茗賞為上,淡賞為次,酒賞為下”。品嚐香茗賞花是韻事,而飲酒賞花就有失風雅了。
賞花的標準一是顏色,二是香味,三是姿態,四是神韻。所謂各花入各眼,對於花的顏色,有的人喜歡濃烈,有的人喜歡淡雅。喜歡濃烈的人,要求花的顏色大紅大綠,色調十分鮮明;喜歡淡雅的人,要求花色素淨,色調柔和。
多姿多彩的花朵,餐風飲露,汲日月精華,除觀賞之外,還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珍饈佳肴。自古以來,食用鮮花的記載史不絕書。以花為美食,在我國有2000年以上的曆史。屈原《離騷》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在說明詩人品性高潔之外,也間接反映出戰國末期已見食用花卉的端倪。
鮮花可食之風更是盛行於唐代。據《隋唐佳話錄》記載:武則天於花朝日(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五日)遊園賞花,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搗碎,蒸成百花糕分賜臣下。她本人十分喜歡鬆花,愛吃一種用鬆花製成的糕點。武則天之後,鮮花入饌之風日盛,並相繼出現《山家清供》、《養餘月全》等記述烹調鮮花的“花饌譜”。
唐以後,一些文人雅士把食花看作是一種情趣高雅的生活享受,留下許多“秀色可餐”的佳話。宋代蘇東坡喜用鬆花製作食品。如《酒小史》中載:蘇東坡守定州時於曲陽得鬆花酒,他將鬆花、槐花、杏花入飯共蒸,密封數日後得酒。並揮毫歌詠,作了一篇《花粉歌》:“一斤鬆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齊搗。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道出了鬆花的美顏功能。
清朝慈禧為美顏養身,常以鮮花為食。每年六月之後,在荷花盛開的季節,待紅日躍出地平線,荷花開放後,慈禧令宮女們采摘最完整、妖豔的荷花帶回禦膳房,將肥壯的花瓣浸在用雞蛋、雞湯調好的澱粉糊裏,再炸至金黃酥脆作為點心。她還將玫瑰花搗爛,拌以紅糖,經過特殊的配料加工,製成一種花醬,塗在麵食點心上,食後齒頰留香。
花朵給人以美的享受,人們在欣賞它們的美態的同時,還賦予了每種花獨特的品格。文人之於花的鍾情,是一種秀色可餐的賞玩、精神氣質的陶冶,充滿著陰柔的浪漫、細膩的鋪張。
1)賞蘭
蘭花是花、香、葉“三美俱全”的花卉,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它與菊花、水仙、菖蒲,並稱“花草四雅”。蘭花的適應性很強,按其生活習性,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即地生蘭、附生蘭、腐生蘭。蘭花體態優雅,氣宇軒昂,葉色常青,葉質柔中有剛,臨風搖曳,婀娜多姿。花開幽香清遠,沁人心脾,堪稱雅中之雅。尤其蘭花的香味,古人推崇備至,稱其為“天下第一香”,有國香、天香、香祖之譽。
中國對蘭的栽培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詩經》、《左傳》、《禮記》和《史記》都有對蘭花的記述。孔子賞蘭於幽穀,停車撫琴謳歌:“芝蘭生於幽穀,不以無人而不芳”,孔子把蘭比作君子,頌蘭為“王者香”。我國關於蘭花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戰國時的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退到浙江會稽山臥薪嚐膽,種植蘭草,以迷惑敵人。
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對蘭也有多處記載,他喻蘭若美人如君子,言蘭可浴、可沐、可佩,意在自省、自修,向美求善之心不移,愛國之情紉佩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