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4)愛蓮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蓮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即“荷花”,《詩經》稱“荷華”、“菡萏”,《爾雅》稱“荷”、“芙蕖”,《群芳譜》稱“水芙蓉”,《本草綱目》稱“蓮”,古詩文又稱之為玉芝、澤芝、玉環、淨客、水華等。曆代文人墨客譽荷為“君子花”。它以瀟灑的風姿、純潔的本性、高雅的氣質,博得許多文人的愛憐,使許多名人與其結下不解之緣,留下許多逸聞趣事、美詩妙文。
著名愛國詩人屈原愛荷成癖,他在《離騷》中表示要“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僅衣裳用蓮荷製作,還希望與之為鄰,住在荷下。北宋的周敦頤,以荷花為崇拜的對象,他把荷花喻為君子,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成為傳世名篇,被千古傳唱,他也由此被後人稱為“荷花花神”。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蓮葉大而寬闊,蓮花亭亭玉立,無論是雨後帶露的新荷還是含苞待放的尖尖荷角,都為人們欣賞讚頌。宋朝詩人楊萬裏的詩作中,僅詠荷詩就有數十首之多。他曾為杭州西湖荷花所陶醉,吟唱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此詩一向被人們譽為“詩海珍珠”,同時被認為是古今數以千計的詠荷作品中的奪魁之作。有關於蓮花的趣聞中,最有趣的當屬清朝紀曉嵐接聯的故事。這位才子詩文俱佳,名氣皆大,才思敏捷,聰明過人。乾隆皇帝率臣下江南時,見一池塘荷花含苞待放,觸景生情,遂脫口而出一上聯:“池中蓮苞攥紅拳,打誰?”隨同的紀曉嵐不假思索地續了下聯:“岸上麻葉伸綠掌,要啥?”語出自然,妙趣橫生,給端莊美麗的荷花增添了俏皮之色。
5)品菊
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菊花在我國因其品格的高潔而被稱為花中君子。秋日菊花傲然綻放,因此九月亦有“菊月”之稱。
古人賞菊非常講究,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時人喜愛多種菊花品種,“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明代張岱《陶庵夢憶》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曰:“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麵堆積者,曰九花塔。”出門賞菊固然陶冶情操,若能用這美麗的菊花將自己打扮得更為別致,必然會錦上添花。漢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節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唐代詩人杜牧就有“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齊山登高》)的詩句。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不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這可不是什麼異常風俗,古時漢族男女皆留長發插笄,人們在重陽登高賞菊時在發上插上幾朵,既符合菊花可避邪、增長壽的觀念,又頗顯熱愛生活的靈動和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