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競技玩樂(9)(3 / 3)

1)北獅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相傳魏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10萬之多。魏武帝把他們囚困於邊荒三年。一日,魏武帝巡視禁區,邊將設宴款待,並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武士30餘人,披獸衣,持兩大五小木雕獸頭,起舞於禦前。舞者或做歡騰喜悅狀,或做低首相憐狀,舞技之美妙,令武帝歎為觀止。武帝傳胡人,詢其所舞,胡人答曰:“北魏朝聖,四方匡伏,西涼樂伎,同沾皇恩。”武帝聽罷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準俘虜回國。自此,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遂有北獅之稱。

北獅造型與真獅酷肖,不若南獅龐大,頭部亦沒有南獅五彩繽紛裝飾,純粹是獸毛顏色,唯其頂部加一獨角以示不同平凡的獸類。全身以纓毛作獅被,甚至表演者所著之褲子與鞋都和真獅子腿部毛色一樣,因而舞動起來就是一頭惟妙惟肖的活動獅子。北獅有大小獅之分。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在北方獅子舞中,獅子不再是凶殘暴戾之山野猛獸,而是一頭親切可愛很馴服的家畜,有時表現得像一個沉著持重的老者,有時表現得像一個天真頑皮的小孩。北獅舞姿的主要特點是翻滾跳躍,首尾相引,步法整齊,表演靈巧。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引獅人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北獅的眼睛、嘴巴、耳朵會開動,基本動作有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步法柔順、活潑、靈巧、輕盈。舞獅頭者除跟隨引獅人的各種動作演出各種舞姿外,還必須同舞獅尾者默契配合,而舞獅尾者亦必須留意獅頭動向,頭動則尾亦動,頭定則尾亦定,跳躍翻滾,緊密跟隨,頭尾舞姿協調,融成一體,方為上乘舞技。

2)南獅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外形與北獅外形在造型上有嚴格區別,北獅以寫實為基礎,它的造型、結構、色彩、裝飾和表演以模仿獅子為主;而南獅則以神似為基礎,獅子形象的塑造以誇張、浪漫為主。廣東的舞獅亦有各地方的不同特點:如廣州、佛山的大頭獅俗稱“笑獅”,它的外形取唐代石雕獅子的精華,特點是額高、眉精、眼大、口寬帶笑;中山、鶴山的獅頭稍長,俗稱“鶴莊、畫形、禽形或豹仔”,特點是眼企、吊眉,嘴形有鴨嘴和青蛙嘴,另外還有潮汕的龍頭獅,清遠、英德的公雞獅,雷州的鸚雄獅等。南獅獅頭有大號、二號和三號之分,外貌是以色彩來表現其性格,如白須獅的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麵獅則稱為“關公獅”,雄壯威武,舞姿勇猛剛勁,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俗稱“張飛獅”,以青鼻鐵角牙刷須的張飛麵和粗獷好戰的動作表現張飛豪放、粗獷的性格特征。